乌兹别克斯坦:世界唯二的双重内陆国,聚亚洲三大文明成果的国度

维达说 2023-12-26 10:11:06

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为一个整体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如果要问到哪个国家是地球上距离海洋最为遥远的国家,那很可能是一个双重内陆国,因为不临海洋的内陆国距离海洋是比较遥远的,想要出海就必须途径其他国家,而双重内陆国则更加困难,因为不但自身是内陆国,所有邻国也都是内陆国。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只有两个:列支敦士登和乌兹别克斯坦,相比之下,乌兹别克斯坦应该是更符合这个答案。

中亚唯一的双重内陆国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之一,作为一个双重内陆国,号称“中亚之中”,是亚欧大陆腹地中的腹地。其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南部与阿富汗接壤。国土面积44.89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甘肃省大小相当。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国家。不过,历史上的这片土地,在汉唐时代,却是中国人络绎不绝的地方。因为乌兹别克斯坦占据了中亚最富庶的河中地区,这是中亚的“两河流域”——即接受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和南天山山脉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共同滋养的土地。这块锡尔河左岸以南、阿姆河右岸以北的沃土,汉文古籍称之为“河中之地”,只是与其他“两河地区”相比,中亚的两河流域,没有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明。

因为这里是亚欧大陆腹心,是众多文明的边缘,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摇篮,而是走廊枢纽和中转站。所以作为联系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中地区兼具东西方文明的精华。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大部分都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至今仍是中亚地区丝路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国家。

汇聚亚洲三大古文明成果

这些都可以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徽中窥见一斑。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徽中,圆面上有一只展翅的吉祥鸟,背景是冉冉升起的太阳和碧绿的原野,象征着在乌兹别克斯坦占据重要地位的沃土平原。要知道,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面积中,平原低地占到了总面积的80%,其中除了大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外,剩下的便是阿姆河三角洲、河中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这些受阿姆河和锡尔河灌溉的沃土。

国徽圆周两侧为国旗颜色的丝绸饰带捆束的白色棉桃和金色麦穗。这三样物品的原产地皆不是乌兹别克斯坦,但却在乌兹别克斯坦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丝绸原产自东方文明的中国,棉花则来自南亚文明的印度,而小麦则原产自西亚文明的两河流域,亚洲三大文明的成果在这里交相辉映,深刻影响了当地人千百年来的生活。

作为异域文明的舶来品,它们罕见地被视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象征,成为国徽上的“贵客”。而在现实中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受“两河”灌溉的原野上,到处都有碧绿的棉花田和小麦田,而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树木,便是成排的桑树。

所以作为中亚传统的农业国,乌兹别克斯坦虽然人口多达3637万,比中亚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还多出1600余万,是中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粮食却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谷物年产量约在700-800万吨;棉花年产量更是超过30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相对应的在纺织领域,有超过3500家纺织厂和4700多家服装企业,纺织品出口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0%左右。

也由于棉花和丝制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中,特别设立有棉花研究所、蚕桑科研所。在乌兹别克斯坦,一顶手工制作的丝棉小帽和一件精心缝制的棉袍通常是乌兹别克斯坦人送给重要来宾的贵重礼物。可以说,虽然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不再,但棉花和蚕桑依然在乌兹别克斯坦发挥着余热。

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民族服饰

乌兹别克斯坦的四大“支柱”

当然除了被誉为“白金”的棉花蚕丝外,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另外“三金”,即“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和黄金。据估算,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3.5万亿美元,已探明约有100种矿产品。其中黄金探明储量3350吨(居世界第4);石油探明储量1亿吨,凝析油探明储量1.9亿吨,天然气储量3.4万亿立方米,煤储量19亿吨,铀储量18.58万吨(居世界第7),铜、钨等矿藏也较为丰富。

世界最大的金矿——乌兹别克斯坦的穆伦套金矿

凭借储量丰富的矿产,乌兹别克斯坦位列世界第7大黄金开采国、第11大天然气开采国和第五大铀矿开采国。2020年仅全球最大的金矿——穆伦套金矿就开采出黄金56.7吨。凭借这些优势,即便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依然沿用着免费医疗的体制,实行医、药分离,虽然医疗条件比不上发达国家,但人均寿命也达到了74.6岁(乌卫生部2020年数据)。

这就是乌兹别克斯坦,一个世界唯二的双重内陆国,却凭借亚洲三大古老文明的成果,不仅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更让丝棉织品走出国门,出口创汇,过上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低调生活。

上期回顾:煤炭:亿万年前植物的浓缩精华,120米的煤层竟要2440米厚的植物堆积?

备注:本文是《中亚合集》的第63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0 阅读: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