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东,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除了富得流油的沙漠外,就是头顶一块布,世界我最富的阿拉伯世界或伊斯兰世界。实际上阿拉伯世界并不等同于伊斯兰世界,就拿伊拉克与伊朗来说,前者既是伊斯兰世界的一员,又是阿拉伯世界一员,而后者虽属于伊斯兰世界,但却并不是阿拉伯世界的成员。那么同样被阿拉伯帝国统御数百年,为何伊朗没有被同化为阿拉伯世界一员呢?
随阿拉伯帝国扩张而来的信仰
中东的地理位置非常微妙,它是是所有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堪称是古代世界联系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大动脉。沿着这条大动脉,东、西方鲜活的文化得以碰撞和交流,使人类的文明一次次迸发出新的活力;可也是藉着这条大动脉,蛮族的铁骑如飓风般席卷而过,文明的果实转眼残破。
在公元7世纪,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中崛起的阿拉伯人依靠伊斯兰教的信仰加持,用刀剑很快征服了整个中东地区,逐步建起了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享国六百年的阿拉伯的大帝国。134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领土也成为了世界古代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人携带着伊斯兰信仰开始迁徙到东起印度河,西抵大西洋沿岸的广大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后,这些地方在伊斯兰化的同时,也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了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可以说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奠定了阿拉伯作为一个文明的地理基础:不但讲阿拉伯语,写阿拉伯文,还信仰伊斯兰教,接受阿拉伯文化与习俗。
伊朗高原在阻挡阿拉伯人渗透的地缘价值
放眼整个中东,只有伊朗与土耳其是个例外,特别是伊朗,与阿拉伯文化发源地的阿拉伯半岛仅隔着波斯湾,却只被伊斯兰化,并未被阿拉伯人同化,作为其内核的波斯文化一直是伊朗人的骄傲延续至今。我们不免好奇,为何伊朗如此“另类”?要解析这点,我们不妨从地缘的视角去一探究竟。
让我们将视野上抬,俯瞰整个中东地区的地形便会发现,在中东只有两处高地,一个是土耳其所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另外一个便是伊朗所在的伊朗高原,其他诸如叙利亚、伊拉克、沙特、埃及等地,均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低地,特别是地中海东海岸与两河流域,更是中东难得的“新月沃地”,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就天生的被分为高地民族与低地民族两大部分,高地虽然受限于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人口承载力不如低地地区,但地形也赋予了封闭的特性,导致沟通不便,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以地缘的视角而言,相比高地对低地的渗透,低地对高地的反向输出是更为困难的。而且高地一旦完成内部整合后,往往便会对低地构成地缘优势。
这点参考大唐后期,频繁受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侵袭,甚至国都长安都被攻破,皇帝屡次出逃便可看出这种优势。同时在中东历史上,不管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第一帝国,还是萨珊王朝的波斯第二帝国,甚至是萨法维王朝的波斯第三帝国,均是在完成内部地缘整合后,对低地民族展现出强大优势,尤其是与伊朗高原相邻的两河流域。
这是一种进退自如的地形优势,尽管在公元648年阿拉伯帝国彻底击败了衰弱的萨珊波斯,将伊朗高原纳入管辖,并迁徙了大量的阿拉伯人前往。但这些移民大多聚集在西南部地势平坦的胡齐斯坦地区,极少深入到伊朗高原地形更复杂的腹地,相反的埃及和伊拉克、叙利亚而言,阿拉伯人则是竞相涌入。
所以直至如今,伊朗的主体民族依然占总人口66%的波斯人,而排名二三位的分别是分布在伊朗西北的阿塞拜疆人(波斯化的突厥人,占25%)和伊朗西部边境的库尔德人(占5%),而阿拉伯人则是占比极少的少数民族。所以这些数量有限的阿拉伯人实难对波斯人展开有效的文化渗透,反而在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执掌阿拉伯帝国后,逐渐成为被驱逐的对象。
这里额外补充一下阿拉伯帝国的的传承谱系。阿拉伯帝国在公元632年建立后,享国626年的时间里,分为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唐史称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唐史称黑衣大食)两个世袭王朝。阿拉伯帝国在经过78年的疯狂扩张(634-712年)后,帝国的统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联盟的酋长,而是建立在官僚体系和常备军基础之上的神权君主。
公元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人阿布·穆斯林在伊朗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执掌阿拉伯帝国。由于波斯贵族是开国功臣,所以大量波斯人开始进入统治阶层,而进入伊朗高原的阿拉伯人随之走向弱势,并被集中聚居在波斯湾沿岸的胡泽斯坦地区,不但失去了传播阿拉伯文化的机会,甚至还被反向输出了波斯文化。
特别是到公元9世纪后,随着阿拔斯王朝不断衰落,帝国各地的总督开始拥兵割据,于是波斯贵族们开始在伊朗高原相继建立了萨法尔王朝(867-903年)、萨曼王朝(874-999年)、布维希王朝(945-1055年)等势力,他们心怀波斯帝国的昔日荣光,波斯文化开始复兴。最终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被蒙古帝国西征的旭烈兀攻陷,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被杀,阿拉伯帝国灭亡。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
虽然旭烈兀建立了百年的伊儿汗国(1256年-1355年),但波斯人最终还是以萨法维王朝(1501- 1722),重新统一了伊朗高原,并开始大量复兴波斯文化。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时期,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国教地位确立,为现代伊朗的宗教结构奠定了基础。
波斯人能够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不被阿拉伯人同化,除了上述原因外,还跟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族源不同有关。波斯人的祖先源于从南俄草原南下迁徙的雅利安人,它们是入主中亚的第一批欧洲游牧集团,之后随着以蒙古高原为代表的东亚游牧集团不断进入中亚,只得南迁到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南亚次大陆,塔吉克人便是迁居到帕米尔寻求庇护的后裔。
而阿拉伯人,族源则是远古的闪米特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等有亲缘关系,在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些西亚、北非的闪含语系各族与阿拉伯人融合,逐渐阿拉伯化,形成阿拉伯各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化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波斯人则与之迥异。
于是地理上的隔绝,人种上的差别、文化上的差异,波斯文明的辉煌、数量众多的人口,以及不断提高的政治地位,让波斯人在阿拉伯帝国数百年的统治时间里顽强地将波斯文化传承了下来,避免了被阿拉伯人同化。虽然大多数波斯人摒弃了传统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改信了伊斯兰教,却选择了穆斯林信仰中较为弱势的什叶派,将其作为与阿拉伯人划清界限的思想武器。
伊朗高原降水量
波斯人为何改信伊斯兰教?
至于为何要改信伊斯兰教,这也跟伊朗高原三分天下的地缘板块有关,由于高原腹地气候干旱,气候环境较好的地方均处在高原的四周边缘地带,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注重纯精神层面的“宗教”,更容易在分散于伊朗高原复杂地形中的不同族群中引发共鸣,进而凝聚共识,凝聚民族向心力。
同时波斯人在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也在将伊斯兰教波斯化,他们借用拜火教中的正统观念、先知隐遁与复活日审判等概念,充实了什叶派的思想,并最终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建立起了以什叶派为国教的宗教体系,奠定了波斯的什叶派宗主地位,避免了被阿拉伯人从思想上同化的风险。
这种操作与我们的先辈在马列信仰上的中国化所作出的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能够在事关本民族命运的大事上自主地作出科学且理性的判断,又能够成为世界共运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至于被孤立而无援。同样,伊朗也是如此,既尽可能规避了因宗教对抗造成的力量消耗,又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颓势时保留住波斯文化的火种,不失为一种智慧。
而这些,就是伊朗信仰伊斯兰却没有被阿拉伯化的底层逻辑。
上期回顾:大矿云集或将成为伊朗摆脱严重依赖油气资源出口国运的“火种”
备注:本文是《西亚中东合集》的第40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你没有说对,改变信仰比同化更厉害,信仰一变社会则会改变,头上缠布,披大袍子,女人只露眼不是同化?
这个宗教把世界上本来很牛逼的民族最后搞得默默无闻
波斯的文化历史底蕴远超阿拉伯,是仅此于中国的国家,没有被同化很正常
红皮只是衣服,好脱。绿皮连着肉,难脱。参考西班牙脱绿皮过程,血淋淋。
文化信仰都被同化了,这不叫同化?
信仰都变了,还只改信了伊斯兰
古代波斯曾建立过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那时阿拉伯这个民族还没有形成,还是在沙漠里放牧骆驼的一群牧人
波斯的历史文化底蕴远超阿拉伯人,怎么可能逆向同化
在我看来就一样,21世纪还在搞教派战争
波斯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怎么可能被同化?只有宗教的力量才能无视文明的力量。
波斯圣火教
有没有被同化看文字流传,波斯语一半是阿拉伯语,被同化了一半。再看看我们汉字,谁来就同化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