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态的眼光”——在你做事情的同时,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做事。如果只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这就是“静态比较”,只有在考虑自己做事的时候也考虑到了竞争对手所做的一切——这才算是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招商引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市场是动态的。举例来说,某个企业在去年在市场上花了300万做广告,今年把这个费用提升到了3000万,按照这家企业的逻辑,营业额总要提升10倍才合理,但是,如果竞争对手的广告费都到达了3个亿,那么这3000万的广告费能够带来“业绩不下跌”已经很不错了。从静态眼光来看,3000万对比300万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但是如果从动态眼光来看,3000万的广告投入还远远不够。
城市招商引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商业行为,但是其所面临的竞争恐怕并不比商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差。正是因为“竞争”的存在,招引工作才有了“内卷”之说。从狭义的概念上来看,所有城市整体的招商工作并非“正和博弈”——具备投资条件的企业只有那么多,投资落地于甲城市,必然就不会落地在乙丙丁城市——在这样的状况下,地方招引工作不仅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市场中其它竞争单位的动作与变化。
从网络资料可以看到,如今各个地方招引部门在考虑招商引资规划与发展的时候,往往都只是谈论了自身的调整与战略,并没有对所面临竞争环境的论述。这不仅仅会导致“五线城市的招商引资目标与一线城市相同”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说明了很多招引工作人员的意识当中并没有关于“竞争”的思考。
目标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落地,有可能是因为本地的各方面环境不够好,无法满足投资企业预期的条件;另一种可能,则是有其它地区所能提供的条件比本地区更好,投资企业“择优而投”。从更底层的逻辑来看,招引部门所应思考的问题并不应该是“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落地”,而应该是“如何让自己在所有的竞争城市当中成为企业的首选”。
统计数据,是城市间可以比较的直观表现。如果只是把统计数据当作城市对比过往与现在、未来的准绳,则未免有些过于“静态”了;实际上统计数据当中所蕴含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打分”。对于城市招商这项工作,及格线到底是怎样的或者“见仁见智”,但是,每一座城市的努力是没有“满分”可言的,只有不断地通过比较确定自身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分数,才能够算是基本具备了“动态的眼光”。
再延伸一点来看,动态的眼光甚至都不应该局限于“招商引资”本身,因为提升招商引资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国际形势……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提升或制约招引工作的发展空间。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招引工作,是一种逻辑上的转变,也是“用动态的策略去应对动态市场”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