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都有一个梦想,把自己的思想诉诸文字,或写成书籍,或刻于石上。
本期,让我们穿过丛林荆棘,走进“写字岩”,去寻找两百多年前谢庭薰先生刻于“是春谷”的多达一万多字的摩崖石刻......
一、是春谷主人谢庭薰
1.早年生涯
清雍正六年(1728),谢庭薰出生于贵阳合朋堡,合朋堡是明朝时设立的屯堡,属贵州前卫,就在今天花溪区石板镇合朋村。
贵阳谢姓有两大来源:
其一是汉武帝时期为开发大西南修建五尺道,从中原地区迁入贵州的大族谢氏,谢氏经过几百年发展,至东汉末成为黔中地区首领,史称“谢蛮”。
其二是明朝建立后,在贵州建立卫所,从江南迁入大量汉民,汉民聚居的基本单元就是屯堡,如今贵阳谢姓就多是明朝屯堡后人了。
谢庭薰出生于合朋堡,估计是明朝屯堡后人。
满清进入贵州后,屯堡作为“前朝遗民”受到打压,曾经由朝廷给予的各种优惠被取消,屯堡人只好另谋出路,或利用地理优势经商(屯堡多次处于驿道上),或读书入仕。
谢庭薰三岁时,其生母邵氏去世,谢庭薰由继母唐氏抚养(后来唐氏去世后,谢庭薰在其碑上写“恩同生母”四个大字)。
谢庭薰的父亲对其读书要求甚严,经常用历史上的名宦鞭策谢庭薰。
谢庭薰就读贵山书院(位于今贵阳省府路附近)时,受教于知名学者陈法(安平卫即今平坝区人,清康熙五十二年进士),乾隆十八年(1753),考取举人,次年赴京会试,没有考中进士。
2.入仕经历
清乾隆时期,朝廷定制了“大挑”制度,为已考取举人但未有官职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之路。
“大挑”制度是吏部根据举人的形貌挑选,评为一等的,可授予知县职务;评为二等的,可授予教职类。
谢庭薰通过“大挑”制度,被吏部评选为大挑二等,授毕节教谕。由此可见,谢庭薰应该不是大帅哥了(开个小玩笑)。
乾隆二十七年(1762),谢庭薰任独山学正,与艾茂(麻哈州即今麻江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共同编撰《独山州志》10卷20万字。
乾隆三十七年(1772),谢庭薰补永宁州(今关岭县)训导,编撰了《永宁州志》10卷。在永宁州期间,首次提出了关岭红崖天书是诸葛武侯遗迹的见解。
乾隆四十七年(1782),谢庭薰由贵州督抚推荐吏部候选,出任江苏松江府娄县(属今上海松江区)知县。
谢庭薰在娄县颇有政绩,如在娄县改建松江云间书院,重修娄县先农坛及城隍庙,建忠义孝悌祠,疏通娄县河流(谢庭薰的老师贵山书院陈法就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主持编撰《娄县志》30卷32万字。
3.归隐家乡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已60岁的谢庭薰告老还乡。
最初,谢庭薰计划隐居于乌当新堡马头村,但最后还是选择归隐于南明小碧大地寨。
大地寨对面有一山,名为“青山”,山腰上有一崖壁,名为“是春崖”,谢庭薰归隐后有将自己著作刻于崖壁的想法,这就是他最终选择定居大地寨的原因。
谢庭薰与人一起,用刀斧砍树割草,平整危石,开辟了一条通往是春崖的小道。
是春崖上,一溶洞口往外涌出一股清泉,谢庭薰拾柴烧火,煮了一壶新茶(茶圣陆羽言:泉水煮茶为最佳),品之,顿觉此山野之中泉水煮茶,与尘世之中饮茶大为迥异,于是在泉水下凿池蓄水,并将此泉命名为“洗心泉”。
谢庭薰在泉前建一亭,命名“兰谷亭”(此处盛产春兰);兰谷亭既让谢庭薰免于日晒雨淋之苦,又可在亭中读书品茗,实在是惬意无比。
由“是春崖”及“兰谷亭”,谢庭薰将此处命名为“是春谷”,然后在崖上刻字。
是春谷崖刻主要包括三部分:
其一是《洗心泉集序》,介绍了“是春谷崖刻”的由来。
其二是《洗心泉集》2卷,是谢庭薰研究易经心得,谢庭薰所学颇杂,所知包罗万象,但最让人称赞的,是其对易经的研究。
其三是《集句诗》,是谢庭薰收集的历代名家绝句韵诗,从著作来看,包括先秦诸多古籍,如《集易》(即易经)、《集诗》(即诗经)、《集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等人的诗集)等;从朝代来看,从汉到清历朝历代无所不包,如《集汉》、《集唐》、《集时贤》(清朝)等;作为贵州人,谢庭薰单独作了《集黔人》、《集黔流寓》,雕刻了黔籍和外省来黔的诗人诗句;尤其难得的是,在《集属国》中,雕刻了朝xian、日ben等国的名家名句。
是春谷崖刻长20米、宽3米,全部为楷书阴刻,共670多行,一万多字,历时五年而成!
清嘉庆三年(1798),谢庭薰去世,享年70岁,葬于乌当新堡马头村,就是告老还乡后最初准备隐居的地方。
是春谷崖刻建成之后,就成为了贵阳学子郊游必至场所,是贵阳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二、是春谷崖刻
是春谷崖刻是贵阳字数最多的崖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可以称得上是贵州崖刻的精品,当地人俗称“写字岩”。
开车可以直接大地村,导航到达位置后,可以就近在公路宽处停车,朝向铁路一方看去,就可以看到青山了。

崖刻就在青山中部,电线杆左侧,目视可见
要到达青山,需要通过铁路,从公路左侧有路可以通行。

顺着小路下行,过涵洞后有一水井
到达第三条铁路(第二条铁路凌空),偶尔有火车(货车)经过。

第三条铁路
过铁路后隐约可见文保碑。

密林之中的文保碑

保护级别不低
我在文保碑处觅路上行,荆棘密布,非常艰难的上行,手也被灌木刺蓬刺到,小时候在乡下放牛或砍柴,常常被刺刺到,这点小刺伤根本算不到什么!
艰难爬到崖刻处,已是满头大汗、灰头灰脸。
其实我后来从是春谷崖刻下来,发现有一条更好的小路,大家可以从这条路上行,容易得多,如下描述:

继续前行至铁路桥处

走到铁路标识处上行数米,沿左侧小道上行
顺着小路走到一高大堡坎处,就到达是春谷崖刻了。

见到高大堡坎

从堡坎拐角上行
我去的时候是下午,天色有些昏暗,无论怎么拍,照片上字迹都不清楚,大家将就看吧,但是现场可以看清楚字迹。
崖壁正中间,为“是春谷”三个大字,两侧为一幅对联:“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咏属宣城”。


《洗心泉集序》在右侧,约数百字,落款为“乾隆五十八年桂月贵筑属大地主人贵阳学博自南捧日生撰”,释义如下: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此时谢庭薰告老还乡第五年,正是是春谷崖刻建好的那一年;“桂月”:农历八月,此时桂子花开。
“贵筑属大地主人”:贵筑指贵筑县,是贵阳府治所,大地就是大地寨(现在的大地村),谢庭薰隐居于此,自称“大地主人”。
“学博自南捧日生”:学博是学官的泛称,谢庭薰自始至终以读书人、教育工作者自诩;“自南”是谢庭薰的字(后来又以“兰谷”为字);“捧日生”是谢庭薰的别号。


《集句诗》在左侧,一万多字,我注意到其中有周渔璜的诗,应该是归于《集黔人》了。
周渔璜是清初著名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如今贵阳花溪还有周渔璜读书的桐埜书屋遗址和由周渔璜捐资修建的宫詹桥,我以后再单独作一篇周渔璜的旅游笔记吧。


从悬崖及堡坎来看,“洗心泉”流自“是春谷”三字下方小洞口(现已干涸),外侧断裂为两半的圆形石桌,估计就是原来的“兰谷亭”处,谢庭薰应该就是坐在石桌边品茗读书吧。


从崖刻平台处,可以看见对面的大地村,就是原来谢庭薰居住的地方。

从是春谷眺望大地村
三、谢庭薰故居
回到村里,我和公路边一位大嫂闲聊,想了解谢庭薰的故居遗址,结果这位大嫂告诉我,她就是谢庭薰的后人。
大嫂告诉我,谢庭薰故居遗址就在村中,还详细介绍了大概位置,大嫂说她腿脚不便,否则就亲自送我到故居处了。
谢过大嫂,我开车进村,村中路有点窄,开车需要小心,建议步行进村吧。

由此上行到故居处

高大堡坎可见当年故居规模很大
故居前为宽阔的石板地面,由此可见,当年谢庭薰故居是一个很大的合院结构,中间石板处或许是天井院落。




从建筑老旧程度来看,现在的房屋应该是谢庭薰后人所建,从长七间(实际上是六间半)的构成有两个明间来看,应该是兄弟俩合建而成。
从建筑风格来看,是典型的布依族传统民居,看来身为汉民的谢庭薰后裔,已融入当地布依族之中。
大嫂还告诉我,有关单位不准他们拆除重建(所以大嫂家在村子下面公路边建了新居),看来今后有可能成为文保单位,结合是春谷崖刻,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黔程姓谢,祖籍江西吉安府,先祖约300年前移民至贵州铜仁,此次寻访是春谷崖刻,特以致敬同姓先辈谢庭薰老先生。
对于谢庭薰先生,后辈黔程无限,唯有高山仰止!
附:本文景点地址
1.是春谷崖刻: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大地村四组青山半腰处(导航“是春谷崖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