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新社:曾住21集团军清姜家属院的日子

绿拂晓 2024-03-02 19:02:54

作者||邹新社

清姜家属院坐落于宝鸡市清姜东二路最东端,2002年至2005年在这个部队家属院居住了三年。家属院坐北朝南,大门朝西北方向斜开着,东邻28分部家属院,西隔一条马路与武警四支队为邻。那时,东二路往东止于清姜家属院门口,向东南的马路通往冯家塬。

这个营区最早由组建于1965年的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九团建设,1969年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与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九团换防,由山西太谷迁入宝鸡。1985年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改编为坦克第十二师装甲步兵团,1985年营房交由21集团军,1988年该团宝鸡善后办撤销。

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于北京的后勤工程第五团,1964年番号改为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1975年移交兰州军区领导,成为兰州军区10个独立团之一。1979年曾扩编至4000人。该团先后承担了建国初期首都十大建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山西太谷、五台,河南灵宝,陕西宝鸡、华县、凤县、大安,甘肃兰州、白银等国防工厂、后方仓库建设任务。位于宝鸡市区石坝河的原184医院就是二0五团建设的。该团共存在了23年。

1985年后,该营区先后进驻兰州军区机要训练大队、21集团军通信团、21集团军装备部机关、21集团军气象室等单位。

我2002年入驻清姜家属院的时候,只剩下气象室1个单位了。整个营区南高北低,分南北两院,南院比北院高1.5米左右。北院东侧是集团军装备部清姜家属院,西侧租给宝鸡市私立双语学校,东侧南北走向的原通信团办公楼住着气象室;南院主要是家属区,2栋红砖外墙4楼家属楼是通信团的,3栋7层家属楼是1992年21集团军开发的团级干部集资房。南院车走东门,中间有小门与北院相通。

现在,整个院落叫清姜小区,没有部队,全部是住宅楼。南北两院联为一体,中间有道路相连,封了原来南院的东门。小区一进门东西走向的2栋16层高楼,是21集团军2011年拆除北院北侧全部建筑后开发的营团职干部经济适用房。

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仅存的建筑只有水塔和锅炉房。门窗封闭的办公楼是原通信团的。物是人非,只有小区内高拔挺立的松树默默见证了这个营区曾经的繁华。

往东去峪泉村二组的断头路也打通了,一半是21集团军军产,另一个是原26分部军产。水塔被隔在马路北边。原26分部家属院也是人去楼空。

我们当时住的3层砖木结构的家属楼是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1971年军工自建的。共4个单元,1梯2户,可住24户。东西走向,楼门口朝北,一楼有小院子。东户是团职房,90平方米左右,西户是营职房,70平方米左右,无阳台,有暖气。水电由集团军后勤部派一干部协调管理,由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留存的3个由志愿兵转为职工的老同志具体维护管理,有问题,打电话即可。1989年军校毕业后分到坦克第十二师后勤部军械修理所,军械修理所的前身是原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三营九连,与该团很有缘呀。

开发这2栋16层营团职经济适用房,我曾经助了一把力。集团军从2005年起着手开发干部经济适用房。先是准备开发群众路老招待所院子,已报名,不了了之;又启动西安小寨干休所开发,已报名,但困难大,一直没有下文。记得2010年左右,陪主管后勤与装备的副军长乘越野指挥车去天水,聊起了这个问题,焦点是没有合适的土地。我曾听营房处老处长讲,清姜院子己办理了开发经济适用房相关手续,遂告之首长,首长立马电话询问后勤部长,确认后,令立即做方案。2011年清姜营团职干部经济适用房与西安小寨干休所团以上干部经济适用房同时开发。

上班在群众路,离清姜至少有8公里路。军里安排一辆30多座的班车,接送上下班,每天4趟,早晚各1趟,中午2趟。东二路车水马龙,比较拥挤,班车司机是个老士官,艺高人胆大,总能不紧不慢把车从东二路开过去,很少有因堵路迟到的。

到集团军工作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2001年曾借调集团军装备部帮助工作3个多月,2002年初被师选调到装备技术指挥学院中培,已到了北京,突接到电话让放弃中培,直接到集团军报到。2004年才圆了到装备技术指挥学院中培的夙愿。

记得到集团军上班不到2个月,一天早晨,在楼道碰见部长,首长问我,有没有把家属小孩转到宝鸡生活的意愿,当然有了,遂安排让我住清姜家属院2单元3楼西户。拿到钥匙后,也没有时间收拾,请在处里帮助工作的修理营士官,经管着用白涂料刷了墙壁、用油漆刷了乳白色墙裙、补了破损的玻璃,更换了房间老化的电线,花了不到800元。房子不大,但结构较好,不浪费。一进门,是个小客厅,北边从东到西依次为厕所、厨房、次卧,南边依次为主卧、客厅。

在清姜居住的三年,是最忙碌、最辛苦的三年,大部分时间在部队。住清姜家属院,搬进搬出,我都在部队。从酒泉搬家到宝鸡,我请假回酒泉把物品装上集装箱,又赶赴另一个团级单位,集装箱里的物品是同事带着修理连的战士搬进房子的。从清姜搬到群众路军部家属院,出差,也不在宝鸡。

清姜家属院由于不在营区内,加之东二路商业繁荣,因而,住在清姜的最大好处是人文环境宽松,生活方便。烽火小学离家属院不到300米,教学质量高,小学生基本上在烽火小学上学,中学生有上宝中的,更多的在长岭中学上学。姑娘2002年从酒泉转学到烽火小学三年级上学。是酒泉部队的一个老乡家属帮忙联系的。

那时,部队流行打双扣。夏季,晚饭后,大家不约而同下楼乘凉,四五个人一摊开始打双扣,小桌椅由一楼住户提供。也有个别家属参与。至少两摊,多则四五摊。与1楼的同事,打双扣配合最默契,俩人连续两年参加集团军机关双扣比赛,连续夺冠。春节,大家相互轮流请客,检验军嫂们的手艺。四川籍军嫂是做饭最好的。尤其拿手的是腌肉,每年冬天,都要手把手指导各家腌肉。媳妇虽然炒菜略逊一筹,但拉条子的功夫是杠杠的。经常请处里的小兄弟在家喝小酒、吃拉条面。

无论春夏秋冬,每到周末,大家不睡懒觉,早早起床,步行两公里到冯家塬吃搅团、臊子面,回来时,再买些村民自家产的无公害蔬菜。喜欢远足的,吃完早饭,在塬上转转,或从长岭附近东四路下塬,或绕个大圈,经夏壑河从宝桥厂出来。冯家塬比东二路高近80米,有一段坡路,一般把去冯家塬叫爬山。有的人直接沿清姜路到炎帝陵爬山,下来在宝桥市场吃早餐。

曾与一同事,周末骑自行车去新开的天台山公园,进去,转了1个小时,登山,往返时间来不及,返回到门口,吃了一碗小吃摊上的擀面皮,看到景区门口河道里塑料袋多、垃圾多,遂起念,两个人下到河道捡拾垃圾近3个小时,做了一点小小的善事。

那时,一周有二三个早晨在东二路吃早餐,最喜欢到81厂门口吃热米皮与油茶组合,在门店要一份热米皮,嘱切成宽片,再在门口小摊上要一碗油茶,别提吃起来有多舒坦了,偶尔也吃擀面皮、豆花泡馆和米线。战友想喝酒,一般去东二路斜对面的古家火锅店,油泼辣子有特色,菜品全部半价,便宜实惠。现在已做成品牌,在市区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最喜欢东二路的市井味儿。东二路两边基本上是厂区家属院,消费能力强,以凌云厂家属院最大。东西各有一个市场,东边的市场主要以卖蔬菜、肉、调料为主,西边的市场主要以卖服装、日常用品、水果及小吃为主,临街两边小饭店鳞次栉比,早上、晚上,马路两边摆临摊卖菜的一个挨一个。东二路的菜、肉比其它市场的要稍便宜一点、新鲜一点,别的菜市场没有的菜,东二路都有。

第一次到清姜,大概是1991年,坐公共汽车到清姜找同学玩。觉得路好远,过了渭河桥,两边都是农田。觉得同学好讲究,出门还要喷香水。1995年初从师政治部调到师装备部后,开始每年年底到地处宝鸡清姜的集团军装备部报送装备实力。白天到清姜营区核报装备实力,晚上住东二路凌云宾馆。也曾循着舞曲声,到凌云八现场家属院露天灯光球场跳过舞。

1996年兰州军区在集团军举办军械干部培训班,住的招待房是利用宿舍楼改造的。通过参加培训的47军同仁,联系上了从47军交流到凤县武装部的军校同学和在宝鸡东口军械仓库的军校同学,原来他俩都住在清姜,一个在原26分部家属院,一个在88信箱家属院,两个家属院一墙之隔,竟从来没有谋过面。3个老同学见面,也是2002年家搬到清姜以后了,真是缘分呀,分属于三个系统,而住的地方却挨在一起。第一次去钓鱼台,就是那次培训时,集体组织去的,那时,钓鱼台影视基地还在。

1999年集团军准备在酒泉举办战时装备保障集训,被抽调到宝鸡集中备课2周。晚上没有事,才悠闲把清姜附近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

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姑娘在西二路上奥数班,有一天,去的较早,从二楼转到三楼,一老师模样的姑娘推荐速记班,我请她先介绍一下主要学什么,她拿出教材给我讲学速记的好处,我一看,她翻出的这一页,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记住多少想到不关联的词组,心血来潮,说咱俩做个测试,随便翻一页,每人看3秒,看谁记的多,3次,我都领先,姑娘用警惕的目光审示我,并问我,是不是同行,来打探的,我掏出军官证释疑,说过去经常参加知识竞赛,掌握了联想记忆的方法,才消除误会。

第一次在家庭上网是在一个战友家,QQ聊天,感到特别的好奇,一有时间,就到战友家上网,到网易聊天室“宝鸡的天空”聊天。那时,QQ号申请比较费时间,经战友指点,花10元钱,在经二路教育书店买了3个QQ号,现在一直用着。

2003年非典期间,内侄在西安体育学院上学,学校停课放假,跟着家在蟠龙镇的一同学来宝鸡,准备在同学家住一晚,再来我家,2个人感冒咳嗽,直接被镇联防队员送进了市中心医院,观察了3天,出院后,西安回不去,清姜小区封着,我们家来不了,直接坐车返回酒泉。

2005年7月初,见证了渭河自1992年以来最大的洪峰,水离桥面不到50公分,那几天,坐在班车上过桥,明显感到桥身在颤抖,喧闹的车厢一下子安静下来,也许,大家都有点担心,心里默默保佑班车赶紧顺利过桥。

虽然在清姜住了三年,但却有了浓浓的清姜情结。起初家属与姑娘的户口也落在清姜派出所。后来,不管家搬到群众路,还是后来转业后家搬到高新六路,家属与姑娘户口转到哪儿,时常周末会开车到清姜东二路遛一圈,步行到冯家塬吃搅团,采购一些新鲜蔬菜。因思念清姜心切,2014年,也就有了《闲谝清姜》文章的诞生。

清姜家属院,永远成了记忆中的一段往事,谨以此文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地方系列文史随笔集《闲谝宝鸡》。

6 阅读:1269
评论列表
  • 2024-03-05 22:24

    领导我在你东隔壁服役五年啊。今天突然看到你文章名字一下把记忆拉到二十三年前了[点赞]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