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塑教师的三个趋势:做加法,做减法,做乘法
沈祖芸 新校长传媒
2024年12月22日 07:03 重庆
作者 | 沈祖芸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学校战略咨询专家
只有教师被赋能了,才能有深度体验去赋能学生赋能教师,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绕不开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具有传导效应:只有教师转变了,才能释放出学生的空间;只有教师被赋能了,才能有深度体验去赋能学生。
因此,学校只有竭尽全力帮助老师转变,老师才会全力以赴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
举个例子。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还有心理咨询师驻校。请问,心理咨询师是帮助谁的?是帮助学生吗?比如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带过来做心理辅导。听起来很合理,是吧?
但是,北京十一学校不是这样的。他们没有专门为学生准备的心理咨询室,只有一个叫“原点咨询中心”的地方,门口有个与众不同的slogan——“我们让老师更有力量,更有办法”。
原来,这个咨询中心是为老师准备的。中心周边张贴着年级里一位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的照片和育人小妙招,由这些老师组成咨询师、导师团队,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一起响应不同年级的需求,进行面向每一位老师的辅导。
咨询中心认为,把学生交给心理咨询室,其潜台词是“学生病了,需要专业干预”。但实际上,学生遇到的大多是成长的问题,应当由成长来解决,而只有老师最了解前因后果,最了解他们的烦恼,老师才是最好的帮助者。辅导好了老师,就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除非,学生确定患了心理疾病,当然那是极个别了。
这就是给教师赋能,帮他们具备应对学生问题的更多能力。而且这种赋能不仅限于心理支持,还发生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帮助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AI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师还有用吗?是什么用?2024年,赋能教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人工智能的爆发。
2024年初,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都表现出了对AI的担心,纷纷推出各种政策,要求学校抵制,甚至禁止AI。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生成式AI工具,还制定了《未成年人AI使用禁令法案》,全面禁止K-12学校学生使用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AI工具。法国也通过了《数字法案》,严格限制AI在教育中的使用。
但在2024年下半年,风向突变,原先抵触,甚至禁止的国家开始松动,不少学校尝试接受。还是佛罗里达州,政策制定者重新评估禁令的必要性,允许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使用AI,尤其是在个性化辅导和学习支持方面。法国也开始允许一部分创新型学校试点。
未成年人使用人工智能会导致教育失控,还是出现新的可能?截至目前,教育界并未形成共识,但AI对教育的冲击还不止于此。
2024年5月GPT-4o发布会上,OpenAI播放了一段萨尔曼·可汗和儿子体验用GPT-4o解答数学题的视频在教育界引起了震荡。视频中,GPT-4o扮演一名教师,以实时的语音指导帮助测试者完成了题目解答。
我们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下,一对一教学总是一个奢望。教师没办法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对成绩进行评估和反馈,毕竟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掌握程度不一样。
可汗学院与OpenAI联手设计的Khanmigo有望填补这一缺憾。通过这个工具,学生不仅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还能以自己的节奏学习,甚至老师不在时,获得AI提供的及时帮助。AI的辅助让教师得以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你看,AI正在对教师的角色产生影响:教师还有用吗?如果有,是什么用处,应该怎么用?新的挑战摆到了台面上。
不过,全球的学校把这样的挑战视为机遇并呈现了三个趋势,我归纳为“做加法”“做减法”和“做乘法”。
AI应用的前沿探索:做加法、做减法、做乘法......先说说“做加法”。很简单,就是让AI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典型的就是哈佛大学两位教授为自己的物理科学课配备了人工智能导师。
两位教授把课程的关键知识和每节课的指导说明喂给AI导师,让学生每次接触具有挑战性学习材料的时候,先跟着AI导师学,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AI。
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学生快速记笔记、努力完成家庭作业、为艰难的考试做准备这些状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外,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全年无休地解答问题,永不疲倦且永远耐心细致。
而回到课堂,教授们把宝贵的教学时间用于培养“高阶能力”,也就是高级问题解决、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小组研究工作,课堂上呈现出主动学习的氛围。
而且两位教授全程进行了数据记录。一学期后,数据分析显示,接受人工智能导师授课的学生平均后测成绩高出了3%。因为通过AI导师获得了个性化反馈和自我调整进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以及“成长心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起“做加法”,做减法更具挑战性,因为AI正在帮助老师实现流程重塑与再造。
2024年3月,我来到以项目化学习著称的美国HTH学校,参加了全美教师的深度学习工作坊。我发现,美国老师最喜欢用的一个平台就是魔法学校(Magic School),它一改AI的聊天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设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链条中的高频环节,为这些高频环节定制小工具。
一般来说,全世界教师的工作流程都差不多,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后辅导、测试评估......现在有了Magic School,几乎所有高频环节都可以让AI代做。
比如,老师只需要填写年级、课程主题和课程目标,AI就能生成精准的课程计划。再进一步,如果能把重难点和之前教学的经验或误区告诉AI,那么它生成的课程计划就像一位资深教师做的。你还可以继续与它合作,把哪里需要讨论、哪里需要思维工具、哪里需要加入前测等告诉它,它就会提供颗粒度更小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在整个教学链条上,原来老师用于上课前准备的时间占了一半甚至60%。现在不用了,可以腾出大量时间面对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与此相对的,欧洲教育技术联盟也设计了一个Teach AI的平台,有一个帮老师提供解决方案的工具很有意思。
比如,当一位年轻老师为一个孩子不来上学而烦恼时,他可以把所了解到的这个孩子的情况尽可能输入Teach AI,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对孩子有分数指标的压力,孩子是否喜欢打游戏,同伴关系怎样,兴趣擅长点是什么等等。输入的信息越丰富、越多元,AI提供的解决方案越精确,帮你一步步地让孩子回到学校,爱上学习。
我和丹麦一些老师在试用时非常感慨。这样一来,职初教师不仅可以向老教师学习,还有了一位随叫随到的AI教师专业发展顾问,成长就会非常快。
在一些前沿学校,AI的运用甚至能为教学带来更深远的“乘法效应”。比如在北京十一学校,已经有了这样的探索。
信息技术老师韩思瑶会同语文、人文社会等学科老师一起研发学习任务。他们发现,高中生面对枯燥的古诗词往往没有背诵的动力。于是,老师们通过AI技术让学生破解难题:
谁是写诗劳模?“唐宋八大家”是怎么评选出来的?为什么唐诗数量为历史之最?如何从唐诗中看中国马文化?初唐、盛唐、晚唐诗人常用意象的异同是什么?盛唐时期诗人的社交关系是怎样的?还要举行AI作诗和人类作诗的比较研讨。
到这一步还没完,学生还要运用这一路与AI的共同经历,给语文、人文老师们设计的课程计划和学习任务提出建议,并说服老师予以采纳。
由此可见,从做加减法到做乘法,从利用AI当助手到重塑教学流程,再到用学生与AI合作的成果来改进教学,这正是老师专业视野扩展和专业成长方式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重新审视自身职业价值的过程。
借此,教师初步完成了从一个“讲授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有了更多时间精力与一个个学生打交道,成为引导者、教练、评估员和咨询师。
文末,想起了本年度对我最有启发的一句话:请问,一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好学校,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李希贵校长的回答是,“情感投入”。
AI注定成为好老师的助手,让老师有时间和空间面对学生,投入充沛的情感与精力。这才是教育回到了“人之为人”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