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崩溃:梁武帝一次错误“原谅”,10万大军兵临城下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3 11:14:18

在公元549年的时候,梁武帝已经86岁高龄了,此时的他身体状况极差,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他的内心满是不甘啊,怎么也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已然失败的这个残酷局面,而且压根就不相信那个一直以来被他溺爱的侄子萧正德居然会背叛他。回想起23年前,萧正德做出了叛逃的举动,可后来当他又回来的时候,梁武帝动了恻隐之心,不禁流下了眼泪,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这个侄子。只是没想到啊,这一原谅,最后却让自己尝到了苦果,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话说那侯景成功攻克了台城,这一下可不得了,梁武帝被困在城中,最后竟然落得个被活活饿死的悲惨下场。在那样的绝境之中,梁武帝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他说道:“这天下啊,是由我得到手的,如今却又在我这儿失去了,不过呢,细想起来,倒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啦。”您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说起来,这还得归咎于梁武帝对他的侄子萧正德的那份溺爱。正是因为他毫无原则地宠溺萧正德,才使得南朝梁的局势一步步恶化,最终被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实在是令人叹息。

萧正德乃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他的父亲是临川王萧宏呢。在南朝齐的后期阶段,萧鸾采取了大肆屠戮宗室的举动,这一番作为使得皇室当中的人才出现了严重的凋零情况,而这一局面呢,实际上是为后来萧衍夺取政权做了一定的铺垫哦。

在萧衍掌握着大权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亲生儿子呢。于是呢,就把萧正德当作了“嗣子”来看待哦。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下去,要是没什么意外变故的话,等梁武帝萧衍正式登基称帝了,萧正德那可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啦,之后也就会是南朝梁未来要继承皇位的皇帝。只可惜,事情并没有像原本预想的那样发展,最终萧正德没能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以及未来的皇帝呢。

公元501年的时候,萧统诞生啦。要知道,这萧统可是梁武帝在晚年才得来的儿子,老来得子的梁武帝那自然是极为高兴的。可就在这同一年,有个叫萧正德的人呢,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为啥呢?因为萧统的出生,就意味着他彻底没机会登上皇位啦。当时萧正德已经11岁了,心里一直为此事郁闷得很呢,结果,就慢慢走向了极端。

萧正德原本是有望成为“储君”的,可后来失去了这一资格。打这之后,他就彻底放纵自我,干起了各种坏事。比如说,他常常去打劫那些往来的商旅,把人家的财物都给抢了去。而且还肆意地闯入普通百姓的家宅,搞得人家不得安宁。更过分的是,他还会去欺负别人的妻女,行径实在是恶劣至极。梁武帝对萧正德那可是相当宠爱,就因为这份宠爱,即便萧正德如此胡作非为,那些地方上的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这般折腾,却无法对他采取有效的管束措施,任由他继续这般为非作歹下去。

萧正德没能当上太子,不过呢,就算当不了太子,其实也还能当个王爷,当个王爷那日子可就是无忧无虑的了。但萧正德心里可不这么想,他压根就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自己那可是应该成为未来的皇帝的,怎么能去当个臣子呢?就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即便梁武帝对他很不错,一直善待着他,可萧正德却丝毫也不领情,更谈不上对梁武帝有什么感激之情了。

在公元525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萧正德做出了叛逃北魏的举动,而且还以“废太子”的身份来自居呢。当时啊,南朝齐有一位宗室成员萧宝寅,他正流落于北魏。萧宝寅知晓萧正德叛逃这件事后,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把萧正德给杀掉。他是这么说的:“你看看啊,萧正德他伯父可是皇帝,他父亲那也是王爷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哪里有什么理由要去投奔别的国家呢?”

萧正德一心想要向北魏表明自己的“心意”,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极为残忍的法子。他专门到民间去寻来了一个小孩子,然后狠心地把这无辜的小孩给处死了。之后呢,他就对外宣称这个被他害死的小孩是他自己的儿子,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取信于北魏。北魏方面呢,还真就相信了萧正德所说的这些话。不过呢,虽然信了他,但也没怎么重用他,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贵宾”来对待,让他享受一些表面上的优厚待遇罢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什么重要的职位或者实际的权力。

萧正德做出了叛逃这样的举动,可令人意外的是,梁武帝对此竟然丝毫不生气。之后,有大臣向梁武帝提出建议,觉得应当对萧正德叛逃这件事追究相关责任,可梁武帝呢,压根就不同意大臣的这一提议。

公元526年的时候,萧正德在北魏那边实在是待不下去啦,没办法,就只好又回到了南朝这边。回来之后呢,他就赶忙去给梁武帝认错。在那庄严的大殿之上,可以看到萧正德不停地磕着头,同时还呜呜地哭着,嘴里一个劲儿地诉说着,说自己实在是太无知啦,感觉特别愧对伯父一直以来对他的精心栽培呢。

梁武帝不禁流下了眼泪,随后选择原谅了自己的侄子。不但恢复了其原有的爵位,还授予他征虏将军这一官职。就这样,那个叛逃出去达一年之久的萧正德,回来之后所有的待遇就和从前一样,仿佛他这一年只是去国外游历了一番,不过是换了个环境去体验别样的生活罢了。

梁武帝做出的那次“原谅”之举,着实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要知道萧正德这个人呢,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感恩”,完全就不知道这两个字该怎么去写。而就在梁武帝原谅他之后没多久,萧正德便又开始肆意妄为起来了。他在外面横行霸道,丝毫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如此行径,自然是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

那么,有人或许会问了,既然已经出现了叛逃这样的情况,又为什么还要给予原谅呢?在梁武帝的认知当中,他对南朝宋、齐灭亡的原因是有着深刻思考的。他觉得,南朝宋、齐之所以走向灭亡的结局,关键就在于宗室内部争斗不断。那些皇室成员全然不顾彼此间有着手足血脉的亲情关系,相互争斗,搞得内部乌烟瘴气,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梁武帝深知这样的教训,所以他心里想着,自己可绝对不能去学宋、齐那样的做法。

要知道,南朝齐之所以能被萧道成建立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前宋孝武帝、宋明帝有着喜欢杀戮宗室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这样大肆杀戮宗室,才使得局势出现了变化,从而让萧道成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得以建立起南朝齐。同样的道理,萧衍能够当上皇帝,也是有着特定的前因的。要是萧鸾没有杀光齐高帝、齐武帝的后代,那么萧衍恐怕是很难有这样当皇帝的机会的。可以说,正是萧鸾的这一行为,改变了当时的局面,为萧衍登上皇位创造了条件。

梁武帝其实心里很清楚前人有过的惨痛教训,可他却并没有好好地从中汲取经验。就说萧鸾吧,他可是萧道成的侄子呢,当初那也是备受恩宠。萧道成对待萧鸾就如同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般,对他关怀备至、寄予厚望。然而呢,最终的结果却是萧道成自己的后裔被萧鸾给杀光了。这么明显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可梁武帝萧衍却好像压根就没看到这一点似的,也不懂得引以为戒。

梁武帝对萧正德一味纵容,这使得萧正德越发变得肆无忌惮起来,甚至心里渐渐萌生出了觊觎皇位的念头。要知道啊,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要是没有别的特殊情况发生,萧正德想要继承皇位那可太难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梁武帝的子女众多,而且这些子女个个都手握重兵,势力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局面里,哪能轮得到身为侄子的萧正德来说话,来染指皇位呢,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在公元548年的时候,萧正德终于等来了一个他认为的“机会”。此人动起了别样的心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选择和侯景携手合作,共同谋划着要对梁武帝采取行动,企图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在公元54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侯景做出了叛逃的举动。他原本是在东魏的,可这一年他却选择离开东魏,转而投奔西魏的宇文泰去了。宇文泰可是个极为精明的人,面对侯景的投奔,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让侯景把河南的十三郡交出来,并且要侯景入朝去担任官职。然而,侯景对于宇文泰提出的这些条件并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侯景便转头去请求南朝梁给予他帮助了。

侯景前来投奔的时候,梁武帝心里可高兴啦。为啥高兴呢?原来啊,他一直想着能把河南十三郡纳入自己的版图呢。于是呢,他根本就不顾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执意派出了自己的侄子萧渊明,让其率领着足足十万的兵马去进行北伐。这次北伐一方面是为了救援前来投奔的侯景,另一方面呢,也是要去抵御东魏的势力。

在慕容绍宗发起的打击行动之下,萧渊明所率领的军队遭遇了极为惨重的失败,那便是在寒山一役当中,全军覆没,萧渊明本人也没能逃脱,被对方给俘虏了去。随后呢,慕容绍宗的兵锋又指向了侯景军团。这一场战斗的结果同样是极为惨烈的,侯景军团也是被全部歼灭,几乎没剩下什么有生力量。在这种绝境之下,侯景只好带着仅仅800人的队伍,仓皇投奔南朝去了。而到了南朝之后,侯景及其所带领的这800人马就被安置在了寿阳这个地方。

在寒山发生的那场战役之后,侯景察觉到了南朝实际上是比较虚弱的状况。而且,之前侯景曾有“求婚”的举动,结果却遭到了拒绝,这一系列的情况使得侯景心里对梁武帝产生了诸多不满的情绪呢。

在公元548年的时候,侯景特意派人去和萧正德进行联络,并且向萧正德袒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他的“心迹”。不仅如此呢,侯景还表示,他希望能够助力萧正德达成其想要当皇帝的这一愿望呢。

萧正德心里那叫一个高兴,想着如今有“宇宙大将军”侯景来帮忙协助,这还愁什么大事干不成呢?就因为这样,萧正德便和侯景联合起手来,心甘情愿地在其中充当内应的角色,想着就等着看这大事如何一步步达成了。

话说侯景起兵的时候,最初他手底下的人数仅仅只有8000人呢。不过在他行军的过程当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当时有不少饥民,这些饥民生活困苦,没什么活路,看到侯景的队伍,就纷纷加入其中,希望能在队伍里谋得一口饭吃,找到一条生路。而且,侯景还采取了一个策略,那就是释放奴婢,让这些原本身为奴婢、没有什么自由的人也获得了自由身,他们对侯景心怀感激,于是也纷纷加入到他的军团之中。就这样,随着一路不断有人加入,侯景的军团规模迅速扩大,人数增加到了十余万人,那场面,那声势,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浩大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

一开始的时候,梁武帝压根就没把侯景放在眼里呢。他心里想着,侯景这人能有啥了不起的,对付他还不简单嘛,肯定可以轻轻松松就把他给搞定喽。可哪知道,没过多久呢,情况就完全变了样,梁武帝可就再也高兴不起来啦。

梁武帝心里琢磨着,这侄子看着挺靠谱,怎么说也是自家人嘛,于是就做了个决定,派萧正德到北方去督师呢。可梁武帝哪能想到,他这位侄子早就和侯景暗中勾结在一起了。他还满心指望侄子能把督师的事儿办好,把希望都寄托在侄子身上了,回过头来看,这可不就是一场悲剧嘛。

萧正德想出了一个掩人耳目的办法,那就是借着运输芦苇的由头,安排船只悄悄渡江,目的就是要把侯景所率领的部队给运到长江南岸来。在完成这一步之后啊,萧正德更是一路起着“引领”的作用呢。他直接把自己负责镇守的朱雀门给打开了,就这么让侯景顺利地进入到了京师的外城之中。

萧正德突然做出某种举动,这可让梁武帝完全没有料到,一下子就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好在当时有羊侃在,羊侃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就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梁武帝他们才能够成功镇守住内城,在面对叛军的攻击时,展开顽强的抵抗,不至于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当时的局势可谓是剑拔弩张,有着足足十万的大军在一旁虎视眈眈,就等着合适的时机有所行动呢。而那些各路赶来的勤王军呢,心里头都各自打着小算盘,他们并不想真的全力以赴去作战,反而是一门心思地想要保存自身的实力,都巴望着能在这混乱的局面里分上一杯羹,所以谁也不愿意去卖力地投入战斗。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萧正德瞧见了,心里就越发觉得自己谋划的事情肯定能成功。他琢磨着,只要能够攻破那内城,这天下之主的位子可就非自己莫属啦,到时候可就是大权在握,风光无限咯。

萧正德一心想要振奋人心,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那就是宣布继位,并且自立为帝。要知道,在这一年的时候,萧正德都已经58岁啦,都快到花甲之年了。可即便如此,他竟然还选择背叛自己的伯父,做出这般违背常理的事情。这也难怪有人会感慨,想来那皇位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他都全然顾不上什么礼仪人伦之类的道德规范了。

在公元549年的时候,侯景成功攻破了台城。当时萧正德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要废掉梁武帝,可侯景却并不同意他这么做。之后呢,梁武帝的结局十分悲惨,竟然是被活活饿死了。而侯景在这之后就立萧栋做了皇帝。萧正德对此心里很是不服气,常常口出怨言,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但他这样的行为可惹恼了侯景,最后萧正德就被侯景给处死了。

萧正德落得被杀的下场,而与此同时,南朝梁也走向了崩溃的结局。在那场侯景之乱中,原本十分富庶的三吴地区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摧残,变得破败不堪。不仅如此,淮南地区还被北齐收入囊中,而益州、荆州以及襄阳等地呢,则是被西魏(后来的北周)所占领。经此一乱,南朝可谓是元气大伤,整体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要知道,那些战略要地以及重要的军事重镇对于南朝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旦失去了它们,南朝想要保住自己都变得十分困难了,就更别奢望能够发动北伐这样的军事行动啦。后来呢,陈霸先建立起了南朝陈这个政权。但这个时候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南朝陈根本就没有了和北朝相互抗衡的实力与资本。没办法,为了能在那种局势下勉强维持,甚至还得向对手低头称臣呢。如此一来,连自身作为正统政权的地位都没办法保住啦。

不得不说,梁武帝选择“原谅”萧正德真的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呢。要知道,要是没有萧正德在前面带头搞事情,那侯景想要顺利地渡过长江,并且还夺取京师的外城,那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要是情况不是这样的话,当时那些前来勤王的军团就会陆续抵达京城,而且京师里面的粮草也是十分充足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侯景估计很快就会被消灭掉啦,那么江南也就能够免遭战火的涂炭,不至于陷入那样凄惨的境地咯。

我们来看梁武帝以及萧正德的相关事迹,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情况呢,其实是能够间接去佐证诸葛亮当年建议刘备杀掉刘封这一做法是正确的哦。刘封呢,他只是刘备的养子,可这人能力相当强悍呢,在蜀汉阵营里威望也是很高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性格比较软弱。大家想想,要是刘封一直活着的话,刘禅的皇位那可就坐不稳当了,毕竟刘封的能力和威望摆在那儿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生出一些变故来。如此一来,蜀汉好不容易打下的这份基业也就没办法长久地延续下去啦。

0 阅读:6

平平无奇小军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