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温峤,3次力挽狂澜,东晋国祚104年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3 11:15:29

司马睿要建立东晋,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有各方力量的支持才行呢。这时候王导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啦。他积极地为司马睿牵线搭桥,去和江南士族进行联络沟通。通过他的这些努力,为东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呢,要是没有王导的这番作为,东晋建立的过程恐怕就没那么顺利啦。

桓温这个人呢,他可是在历史上干了几件大事。他成功地夺取了巴蜀地区,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还发起了三次北伐行动,在这过程中,他击败了姚襄。这姚襄也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但桓温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还是取得了胜利呢。之后,他更是成功收复了东都洛阳,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功绩哦。桓温这人还留下了一句挺有名的话呢,那就是“不能名垂千古,也要遗臭万年”,这句格言也让后人对他印象深刻。

谢安当时正在下棋呢,棋局还没结束呢,就传来了消息,说是小孩子们已经把那多达九十多万的秦军给打垮啦。谢安听了后,心里虽然其实是相当紧张的,但表面上却偏要摆出一副超级淡定的模样,还说道:“哼,我就知道会这样,我这棋还没下完呢,孩子们就已经把事儿给办妥啦。”

刘裕,那可是有着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号,被称作“帝王收割机”呢。在南北朝时期,他堪称是最为杰出的帝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帝。就连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在吕思勉看来,刘裕甚至比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强悍呢。而且,刘裕特别擅长打那种难度超高、几乎可以说是逆天的战斗,每每在战斗中都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战绩。

不过呢,要是提起温峤这个人,熟悉他的人着实不算多,甚至有不少人都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存在呢。但实际上,温峤对于东晋而言,那可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哟。

东晋这个朝代啊,它存在的时间有104年之久呢。这其中,王导可是起到了一个开头引领的重要作用,而温峤呢,同样贡献很大,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东晋才得以顺着正常的轨迹去发展,不然的话,说不定在发展的半路上就夭折了,根本没办法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呢。

温峤乃是司空刘琨的外甥,他独自一人从北方千里迢迢来到江南这片土地。此行的目的呢,是为了劝进司马睿。后来,他还担任了明帝的辅政大臣呢。在东晋的发展历程中,温峤可是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先后有三次在东晋面临危难之际出手相助,成功拯救了东晋的命运,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东晋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国之柱石一般的重要人物。

温峤所拥有的资本其实并不多,然而呢,他特别擅长纵横捭阖之道,在各种局势当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计谋。也正因如此,他被人们称作是东晋时期的“纵横家”。就是凭借着自身实打实的本事,他得以进入辅政大臣的行列,并且能够坐镇一方,担当起重要的职责呢。

一、抗衡王敦,保住晋明帝司马绍

在公元31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对西晋局势影响重大的事件。石勒率领军队成功攻克了并州这一地区,而在这样的局势逼迫之下,刘琨无奈只能选择去投奔幽州的段匹磾。与此同时呢,刘曜也没闲着,他带领着匈奴的军队展开了军事行动,并且成功攻克了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在攻克长安之后,刘曜的军队还俘虏了晋愍帝。至此,西晋这个朝代也就宣告灭亡了,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此落下了帷幕。

在那个时候,刘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措,他派遣温峤往南方去。这温峤南下可是身负重任呢,其主要任务就是去支持司马睿称帝。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天下已经不似以往那般完整统一了,而司马睿称帝对于撑起半壁江山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呢,他们可不只是想着偏安一隅,刘琨他们还怀揣着更为远大的抱负,那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去恢复中原曾经的安定与繁荣,想要让中原大地再次回到往日昌盛的模样呢。

话说温峤见到了司马睿之后,那可真是满心的失望。在他看来,司马睿压根就不是能够实现中兴大业的君主,就凭他这样,要想守住江南地区,恐怕是极为困难的事儿呢。于是呢,温峤就琢磨着,既然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希望,那不如干脆北上前往幽州吧。不过在北上的途中,他又寻思着得去见一个人,这人就是王导,所以他便决定中途去与王导见上一面。

当温峤看到王导的时候,他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要知道,此前刘琨因为鲜卑内乱而不幸离世,这使得温峤一下子没了去处,陷入了一种颇为迷茫且无助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一番考量,温峤最终决定留下来。

刘琨的死,其实和王敦的一封“书信”有着密切关联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敦心里一直对东晋的江山存有觊觎之心,妄图将其据为己有。而刘琨呢,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王敦十分担心他会南下,一旦刘琨南下,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计划造成阻碍。于是,王敦就想出了一个阴险的招数,那就是借刀杀人,通过这样的手段,最终导致了刘琨被杀的悲剧发生。

温峤选择留了下来,之后担任了司马绍的中庶子一职,而这个司马绍就是后来的晋明帝啦。温峤在这个职位上,肩负起辅佐的重任,所辅佐的对象正是未来要继承皇位的储君呢。

公元322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王敦发起了叛乱之举。他还打出了“清君侧”这样的旗号,然后就对刘隗、刁协这两个人进行了诛杀。当时的门阀势力呢,心里对晋元帝司马睿那可是相当的恼火。为啥恼火呢?原来啊,他们觉得晋元帝这做法就像是“过河拆桥”一般,完全就是忘恩负义嘛。所以这些门阀势力都在一旁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就等着看事情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门阀势力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晋元帝却未得到门阀的支持,如此一来,他在战场上的形势就急转直下,简直如同山崩一般溃败得极为迅速。没办法,晋元帝只好脱下那身象征着征战的戎装,放低姿态,主动去向王敦承认自己的过错。然而,司马绍却和晋元帝不同,他心里可是憋着一股劲儿呢,压根就不服气这样的局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亲自披挂上阵,去面对这艰难的局势,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不利的状况。

司马绍当时果断地率领着东宫的卫士们,亲自驾驭着战车,做好了一切准备,就要从宫门这里杀出去,目的就是要和王敦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其气势可谓十分豪迈且坚决,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司马绍做出了一个颇为疯狂的举动,而温峤深知其不妥,赶忙出面阻止。温峤苦口婆心,向司马绍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试图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以及不合理之处,这可都是出于一片忠心呐。然而,司马绍却根本听不进去温峤的劝说,他的态度十分坚决,铁了心非要进行决战不可,完全不顾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就在这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温峤见劝说无果,情急之下,只见他猛地拔出自己身上的佩刀,然后毫不犹豫地朝着战车的绳子用力一挥,一下子就把那绳子给斩断了。或许是这一举动让司马绍稍微清醒了些,至此,司马绍方才放弃了之前非要决战的想法,不再坚持了。

司马睿在战斗中已然落败了。要知道,那个王敦向来对司马绍心存忌惮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司马绍执意要和王敦展开决战的话,那可就不得了啦。毕竟一旦陷入兵荒马乱的局势当中,以王敦的行事风格,那肯定是不会客气的,说不定就会做出一些很过分的举动呢。

司马绍能够获救,多亏了温峤,而温峤的这一救意义非凡,因为他的举动实际上拯救了东晋的未来走向。

王敦心里很清楚,司马绍是个颇有能力的人。不过呢,也正是因为司马绍展现出的能力让王敦有了别样的心思。他盘算着要把司马绍的储君之位给废掉,然后再另立其他的人来取代司马绍的这个位置。

当时百官都没有出声表态,而温峤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依据事理,全力争辩,着重指出太子的那份“孝”是上天都知晓的,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将其更换掉呢,这显然是不合理且不应该的事情。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敦心中起了某个念头,想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不过呢,温峤站了出来进行阻止,他的态度很坚决。而且,不只是温峤,其他那些门阀士族也纷纷跟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觉得王敦的那个念头不太妥当呢。在这些人当中,王导更是据理力争,他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表达了自己反对的立场。就这样,在温峤的阻拦以及众多门阀士族包括王导的极力争取之下,王敦最终还是打消了原本的那个念头,然后就率领着自己的部队返回了武昌。

话说在第一次王敦之乱的时候,温峤可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他先后两次成功地保住了晋明帝。要知道,在那样一个局势动荡的时期,面对王敦的势力,很多人可能都有所忌惮,可温峤却毫不畏惧,敢于和王敦进行抗衡。他的这种勇敢无畏的举动,在当时可是让那些门阀士族们大为敬佩呢。而且,通过温峤的所作所为,这些门阀士族们仿佛也从中看到了局势能够好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希望。

二、王敦第二次叛乱,温峤策划作战方案

话说王敦回到了武昌之后,居然连去见司马睿一面这样的事儿都懒得去做呢。要知道司马睿那可是堂堂的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的身份呐。可如今却被王敦这般“藐视”,这让司马睿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越琢磨这事儿就越觉得憋屈得慌。结果呢,就在当年的年底,司马睿就因为这心里头的憋屈劲儿,一病不起,最后病逝了。

司马绍继承皇位之后,对温峤极为看重,给予他重用,让其得以参与诸多重要决策之事。然而,王敦这边呢,也想着把温峤拉拢到自己这边来。而且他的做法很是直接,就像是硬生生地把温峤“抢”过去一般,随后便让温峤前往荆州,目的就是要让温峤在那里为自己出谋划策,以助自己达成各种谋划。

一开始的时候,温峤向王敦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支持司马家,不要生出别的什么念头。然而,王敦后来却做出了谋反的决定,想要取代东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温峤就开始想办法逃离王敦那里,并且积极地去部署相关的作战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局势。

王敦呢,他在能力方面表现得比较普通,而且在谋略这块也着实不怎么样。不过呢,他手底下有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叫钱凤。钱凤可不得了,大家都把他称作是像张良一样的人物呢。他不仅智谋超群,脑子里满是各种巧妙的计策,而且还具备领兵打仗的本事,可不能小瞧了他。

温峤心里很清楚,要是想从王敦的掌控之中挣脱出来,然后能够顺顺利利地返回朝廷,那么就非得想办法摆脱钱凤不可。

公元323年的时候,出现了丹阳尹这一职位空缺的情况。当时温峤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觉得王敦可以选派自己的亲信去接手这个重要职位,从而把控住这个相当于掌握京师关键所在的地方。而且在温峤看来,钱凤就是担任这一职位的极为合适的人选。

温峤推荐钱凤这件事,其实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常理,钱凤在面对这样的推荐时,肯定是会客气一番的。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呢,就是当时的局势。要是王敦发动叛乱的话,那丹阳尹这个职位可就如同一个“火坑”一般啦,谁会愿意往里面跳呢?毕竟这其中牵扯到的风险太大啦,所以在那样的形势下,大家对这个职位都是避之不及的呢。

果不其然啊,钱凤很是委婉地拒绝了出任丹阳尹一职,而且呢,他还推荐了温峤来担当这个职位。就这样,两人你来我往,相互客气了一番。这一来二去的,王敦可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要知道,钱凤对于王敦来说,那可是极其重要的人物,王敦半刻都离不开他呢。所以到最后,这丹阳尹的位子也就只能让温峤去担任啦。

温峤心里头其实暗暗地感到高兴呢,不过他可不敢把这份喜悦表露出来。为啥呢?因为他一直都在担心,担心钱凤会把他们事先谋划好的计划给泄露出去,要是那样的话,自己可就没办法顺利回到朝廷啦。就因为这份担忧,温峤又开始进一步谋划、布置起来啦,想着得把事情安排得更加周全稳妥才行呢。

王敦特意为王敦为温峤安排了一场送别宴。要知道,温峤的酒量那可是相当大的,在宴会上,他逐个向在场的每个人都敬上一杯酒,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喝下来,最后直喝得整个人都晕晕乎乎,仿佛天地都在旋转,一副昏天暗地的样子。

当事情发展到面对钱凤的时候,温峤特意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故意把钱凤的酒杯给弄碎了。紧接着,温峤就表现得极为愤怒,大声呵斥道:“我好心好意给你敬酒呢,可你倒好,居然都不喝。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别在这儿摆什么老大的谱儿了,哼!”

温峤当时说话的声音特别大,那动静可不小呢。王敦一看这情形,赶忙上前劝慰温峤,就说可别因为区区一杯酒的事儿,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但王敦哪里能想到呢,这一切其实都是温峤精心设下的一个局,而他自己呢,就这么被蒙在鼓里,完全给蒙蔽住了,压根没察觉到温峤的真实意图呢。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钱凤专门找到了王敦,然后神色凝重地对他讲道:“您可知道,那个温峤可不是个寻常之人呐。他,根本就不愿意被咱们所驱使、为咱们所用呢。您想想看,要是就这么让他回到朝廷那边去的话,那可绝对会惹出天大的祸事来,这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王敦心里头觉着不满意,就对着钱凤讲道:“昨儿晚上,在别人的酒桌上呢,就有人不过是骂了你那么一下子而已,结果你呢,转头就去说人家的坏话啦。你这么做,可真有点显得太小气咯。”

钱凤其实并没有过错。温峤返回朝廷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王敦谋划叛变的相关计划,还有其内部的具体情况,详尽地告知了晋明帝。随后,还依据这些情况制定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作战方案呢。

话说温峤选择投靠朝廷这边,这可把王敦给气得不轻啊,直接就吐血了。而且呢,他本来就身患重病,这一下病情更是加重了,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亲自频繁地去指挥作战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敦那边只能让王含来统帅大军。可这王含呢,做事不太靠谱,在和温峤对阵的时候,根本就不是温峤的对手。最后呢,王含统帅的大军就被温峤给彻底打败了,就这么被扑灭了。

温峤当时负责指挥金陵的兵马,和王含的军队隔秦淮河相互对峙着。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京师这边所拥有的兵马数量还不足一万呢,而与之相对的王含那边,兵力可达到了六万之多,双方在兵力上的差距那可真是相当悬殊呢。

晋明帝那时候情绪再度高涨起来,心里头满是热血,一心就想着要直接和对方展开决战呢。然而温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极力地表示反对,态度十分坚决。温峤认为,必须得等到郗鉴、苏峻以及祖约所率领的流民军团全部抵达战场之后,才具备展开决战的条件,在这之前可不能贸然行动去进行决战的。

温峤考虑到晋明帝要是冒险行事可能会陷入危险境地,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拆除朱雀桥。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不想让皇上轻易地过江去参与作战行动。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些流民帅们一个接着一个地都赶过来了。这个时候情况有所不同啦,温峤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便指挥军队展开全线出击,一番激烈战斗之后,成功地把王含的军队给打垮了。

话说王敦发起叛乱,可在叛乱还未彻底得逞的途中,他就因病离世了。之后呢,王含继续在这场乱局之中活动,然而他面对温峤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搞定对方。而且在关键时刻,王含居然也不去救援沈充,这可就坏了事啦。如此一来,他们这一方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被对方各个击破。最后呢,王含父子都没能逃脱厄运,被处以死刑,至此,第二次王敦之乱也就宣告结束了。

三、苏峻、祖约之乱,温峤力挽狂澜

在经历了第二次王敦之乱后,这场动乱终于宣告结束啦。这时候的晋明帝呢,因为成功平定了此次之乱,他的威望可是一路高涨。于是呢,晋明帝就琢磨着要乘胜追击,打算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君权呢。可谁能想到,他都还没来得及好好施展一番自己的身手,在这事儿还没怎么开展起来的时候呢,晋明帝就离世了,只能说是去跟自己的祖先作报告啦(意思就是去世了)。

晋明帝不幸病逝之后,皇位由司马衍继承。当时的司马衍年纪尚小,还不到5岁呢,他便是晋成帝啦。由于晋成帝年龄实在太小,难以独自处理国家政务,于是就有王导、庾亮、温峤等六位大臣来辅佐他,协助他一同处理朝廷中的各项大小事务哦。

庾亮这个人,他可是有着特殊身份的呢。他是晋明帝妻子一方的兄长,也就是说他是晋明帝的大舅哥,同时呢,对于晋成帝而言,他又是舅舅的身份。不过呢,这庾亮存在不少问题哦。他看事情往往只能看到比较近的地方,目光可以说是挺短浅的啦。而且,在处理各种事务、运用手段方面呢,那更是不怎么样,显得很是低劣。说起来,要不是当时出于要和王导等那些世家大族相互抗衡的这种需要,恐怕根本就不会去任用他呢。

温峤和庾亮两人之间的关系向来很不错呢。不过,温峤心里其实是有着挺大怨气的哦。他不止一次地去提醒庾亮,让庾亮可千万别再瞎折腾啦,得把大局放在首要位置。但可惜的是,对于温峤的这些好心提醒,庾亮压根就没当回事儿,完全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呢。

庾亮安排温峤去坐镇江州,他这么做主要是出于防备陶侃的考虑,要知道陶侃可是陶渊明的祖先呢。庾亮希望温峤坐镇于此,能够在荆州和扬州之间起到一种类似战略屏障的作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庾亮对陶侃是不太放心的,要知道他们俩之间的关系那可是势同水火呢,矛盾挺深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温峤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啦,他无疑起到了一种缓冲剂的作用,在庾亮和陶侃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呢。

庾亮一心想着强化朝廷的权力,琢磨着得对各地的刺史采取些行动才行。然而,在这些刺史当中,陶侃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庾亮根本拿他没办法。既然搞不定陶侃,那庾亮就琢磨着,得找个相对好拿捏的对象,于是他决定挑一个在他看来像是“软柿子”的人来动手。

苏峻这个人,是个流民帅呢,在打仗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很能征善战哟。要说这流民帅,在东晋时期一直都不怎么受待见哦。东晋对他们的防备程度,那可比防备一般的贼寇还要严呢。当时有个规矩,就是流民是不允许渡过长江到江南这边来的,这可不仅仅是个规矩,更是江南士族心里坚守的一条底线呐。

庾亮心里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觉得那些流民帅啊,都是孤立无援的状况呢。在他看来,没了祖逖的话,这些流民帅根本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啥本事也没有啦。基于这样的想法,庾亮就开始有所行动了。他把目光瞄准了苏峻,琢磨着要对苏峻采取措施。于是呢,庾亮就下了命令,让苏峻离开他所在的历阳那个地方,然后到朝廷这边来担任大司农这个官职。

庾亮采取了一个举动,这个举动的目的就是要把苏峻手中实实在在的权力给剥夺掉,如此一来就能更方便地对苏峻进行掌控啦。苏峻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可就不乐意了呢。于是,他就向朝廷呈上了一份书信,在书信里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己愿意把所镇守的历阳这个地方给放弃掉,然后去到边境地区承担起镇守的职责,去抵御那个叫石勒的敌人呢。

苏峻这边其实已经表示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了,可庾亮呢,态度十分强硬,压根就不答应苏峻的让步之举,铁了心非要去整治苏峻,就是要把苏峻给收拾掉才行。苏峻一看这情形,自己都已经做出让步了还不被放过,那简直是被逼得没有任何退路了。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苏峻就联合了祖约一起起兵了。这个祖约呢,是祖逖的弟弟,他和苏峻一样,对朝廷也有着诸多的不满,于是乎,两人便凑到一块儿起兵对抗朝廷了。

当时,苏峻的兵力十分强盛,所率的军队兵强马壮,而且气势汹汹地直奔金陵,也就是建康这个地方而来。面对这样的局势,庾亮的部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部将觉得庾亮应当严密地防守长江的各个渡口,要充分利用己方水师所具备的优势,只要能够成功阻止苏峻的军队渡过长江,那么这场由苏峻引发的叛乱,相信很快就能够被平定下来。

庾亮心里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将苏峻擒拿住,进而建立一番非凡的、世所罕见的功绩。所以呢,当面对相关局势时,他没有选择去对渡口进行设防部署,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强化石头城的防御工作上。但实际上,庾亮在指挥作战这方面的水平着实不怎么样,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话说在江州的温峤,当时察觉到庾亮行事有些荒唐乱来,心里就琢磨着,得带兵前往京城护卫才好。可这时候庾亮呢,却对温峤说道:“你可得小心提防着陶侃呐,绝对不能越过雷池那个界限,哪怕一步都不行哟。”

当大难即将降临之时,庾亮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他居然还如此心胸狭窄,满心都只想着家族的利益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温峤也是万般无奈,毕竟庾亮这般做法,使得局势变得很不利。最后,温峤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峻、祖约的军队一路长驱直入,顺利地攻克了金陵这座重要的城池。

话说京师不幸陷落了,在这危急时刻,庾亮呢,他独自一个人跑到了江州去避难啦。他心里,其实还盼望着温峤能够出面,把这混乱不堪的局势给挽救回来呢。再看当时的金陵城,那可真是乱成了一团糟。整个城里一片混乱嘈杂的景象,百姓们人心惶惶的。而庾太后呢,身处这样的乱局之中,那可真是深受其苦,遭受了诸多的磨难,甚至连脸面都丢尽了,实在是让人不禁叹息啊。

温峤对庾亮说道:“如今能挽救朝廷于危难之中的,就只有陶侃了,而且这联军统帅的位置非得由他来担任不可。要知道,这麻烦可都是你给惹出来的,所以你得亲自去给陶侃赔罪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你的诚意呢。”

庾亮心里是既不想前往,也着实不敢去,为啥呢?他满心担忧着自己这一去,就会被陶侃直接给一刀处死咯。而温峤心里可是明白得很呐,他知道陶侃虽说对庾亮那是恨意满满,可陶侃和苏峻之间的矛盾那也是相当大的。在当下这种事情万分紧急的情形之下,陶侃肯定是会先顾着处理紧急的事情,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找庾亮算旧账的啦。

温峤神情严肃,语气严厉地再次斥责道:“你想想看啊,要是苏峻攻克了江州,到时候你还能有活路吗?苏峻心里最痛恨的人可就是你。现在呢,你要是去陶侃那儿,说不定还能有条生路,要是不去的话,那可就没人能救得了你啦。”

庾亮实在没别的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前往。而事情的发展是,陶侃确实愿意出任联军的主帅。不过呢,即便如此,战局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作战过程中,困难重重,以至于陶侃在某个阶段甚至都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这时候就得说温峤了,关键时刻还是他出马起到了关键作用呢。他,成功地阻止了陶侃退兵这一情况的发生,要知道那时候军队要是真退了,局势可就不妙啦。而且,温峤还办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儿,他设法借来了数万担的粮食呢。这粮食一到位,可就大大缓解了军队当时面临的粮食危机,让军队能继续维持下去,不至于因为没粮食而陷入困境咯。

经过温峤的不懈努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晋军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时刻。而苏峻呢,由于在战前饮酒过量,以至于在交战的时候,意识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根本无法正常作战,最终落得个被斩杀的下场。

话说祖约在当时投奔了“后赵”政权。而“后赵”的石勒呢,在身边谋士的一番劝说之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将祖约以及他家族的数百口人都给处死了。就这么着,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苏峻、祖约之乱也就此宣告结束啦。在这整个事件当中,温峤可是立下了头等的大功呢。

在东晋时期,发生了王敦的两次叛乱,还有苏峻、祖约之乱等一系列动荡事件,而在这些事件当中,温峤可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拿王敦的第一次叛乱来说吧,当时的局势那是相当危急的。要是没有温峤在其中周旋、发挥关键作用的话,很有可能晋明帝在这次王敦之乱里就性命不保啦,说不定连储君之位都会被废掉呢。而在后续王敦的第二次叛乱以及苏峻、祖约之乱的过程中,温峤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东晋时期发生的苏峻之乱,那可是一场险些让东晋覆灭的大动荡啊。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好在有温峤挺身而出,施展他非凡的谋略手段,在各方之间进行纵横捭阖的周旋。尤其是在面对陶侃军团的时候,温峤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稳住了局面,使得陶侃军团能够坚定地站在平叛的阵营之中。要知道,在这场平叛行动里,陶侃所率领的军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呢。可以说,如果没有陶侃军团全力以赴地参与平叛,东晋想要搞定苏峻之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东晋恐怕也就不复存在啦。所以说,温峤在稳住陶侃军团这件事上,对东晋的存续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陶侃军团在平定苏峻之乱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呢。

苏峻和陶侃若是各自为战,单凭一方的力量,谁也没办法将对方彻底消灭掉。要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那扬州和荆州这两个地方可就会陷入长时间的对抗局面之中了。到时候,战火将会接连不断地燃起,整个江南地区恐怕都得遭受极大的灾难,老百姓们可就要在这连绵不绝的战火中饱受痛苦,生灵涂炭的惨状怕是难以避免喽。

在江南地区发生战乱的时候,石勒成功灭掉了刘曜。要知道,石勒可不是一般人,他一旦完成灭掉刘曜这件事,紧接着就会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南方进发,开启南征之旅呢。那时候,又有谁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去抵挡石勒那如狼似虎的大军呢?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后赵”统一的局面哦。然而,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虽说可能会达成统一,但这“后赵”里有个叫石虎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暴虐。他一旦得势,中原这片广袤的大地,恐怕又得再次陷入到那种战乱纷争的状态啦,就如同燃起了遍地的狼烟一般,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

不得不说,温峤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的,可奇怪的是,他的存在感却特别低呢。你看啊,现在要是提起温峤,可能大家能想到的也就仅仅剩下一件轶事了。

堂姑拜托温峤帮忙做个媒,想着能给自家表妹寻一个好的归宿。你说巧不巧,这温峤身为媒人,最后居然把这媒做到自己身上啦,直接就成了新郎官呢,这事儿可真挺有意思的。

在公元329年的时候,苏峻的剩余部队被全部消灭了,局势发展到这个阶段,原本在诸多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温峤却出人意料地突然身患重病离世了。这也就意味着他没办法再在后续的局势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啦。咱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温峤能够再多活上二三十年的话,以他的能力和之前所展现出来的作为来看,他所取得的成就那很可能是要超过桓温以及谢安的呢。毕竟他此前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要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施展,想必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加浓重的一笔。

0 阅读:0

平平无奇小军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