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国那个动荡不安、局势变幻莫测的时代,真可谓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当时的天下,各方势力都在为了争夺中原大地这块肥肉而展开激烈角逐呢,他们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四处征战,都盼着能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社稷,在历史的长河里刻下深深的印记。就拿拓跋珪来说吧,他凭借着自身的谋略与果敢,在那个乱世之中闯出了一番名堂;慕容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其军事才能出众,在诸多战役中表现不凡;石勒呢,同样有着非凡的领导能力,在角逐天下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还有刘渊,他拉起自己的队伍,也在这乱世风云中有了不小的作为;刘裕更是不容小觑,以其卓越的才能在历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苻坚也不例外,在十六国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呢。总之,这些英雄人物都在十六国时代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人物,然而呢,就算具备成为英雄的潜质,也得能够紧紧抓住所处的时代机遇才行,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最终也只能沦为失败者啦。就拿本文要讲的主角姚襄来说吧。他这个人,在人缘方面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就如同刘备一般,很能聚拢人心,身边有不少人愿意追随他呢。而且,他的勇猛程度也不逊色,和孙策有的一拼,在战场上那也是能冲锋陷阵、十分英勇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啦,他身边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的人来给他出谋划策。要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战略谋划可是至关重要的。但姚襄呢,恰恰就在战略上犯了诸多的错误,导致他没办法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最终只能被时代给淘汰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姚襄在姚弋仲的42个儿子里排行第五,他可是其中最为优秀的那一个。要知道,帝王在开创大业的时候,勇猛善战以及自身极具魅力这两样可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呢,而姚襄呢,他把这些素质全都具备了。
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个叫刘备的人,他的人缘那可真是好得没话说,特别能深得人心呢。你看啊,有一回在荆州这块地方,刘备被曹操给打败了。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可能就顾着自己逃命啦,可刘备不一样,他始终都没有抛弃那些普通的民众。而那些老百姓呢,也都打心眼里愿意跟着这位被称作“刘皇叔”的刘备。就因为这样,刘备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失败,但是每一次失败之后呢,他都还能够重新崛起,最后,居然在这天下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功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孙策啊,那可是有着江东“小霸王”之称的人物呢,其勇猛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项羽。想当年孙坚离世之后,孙策的处境那叫一个艰难,势单力薄、孤孤单单的。不过呢,孙策很有谋略,他想到借助袁术的力量来发展自己。在这之后,他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以及借助来的力量,一步步地去征战、去谋划,逐渐就把江南的六郡给统一起来啦。这可不得了,他这么一番作为,等于是给弟弟孙权开创出了一块非常重要的根据地呢。所以说,要论东吴得以建立这件事,孙策那可是功劳排在第一位的,而孙权呢,就像是在孙策打下了良好基础之后,摘取了胜利果实的那个人。
姚襄这个人可是相当厉害,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得很不错呢,自身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特别招人喜欢。而且,他打起仗来那更是勇猛无比,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出色。除此之外哦,姚襄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研究文学方面的东西。他的文学素养可不低呢,甚至能够和东晋那些擅长清谈的高手们在一起畅谈,而且还能做到自如应对,真的是很不简单呐。
在羌人这个群体当中,勇猛善战以及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情况,那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呢。然而呢,要是提到喜欢文学这方面,特别是还热衷于清谈的,那估计就没多少人啦。不过,姚襄可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正因为如此,他在羌人群体里就显得格外突出啦。
姚襄的人格魅力究竟有多强呢?要知道,姚襄并非嫡长子,按照常理来说,在家族传承等方面,可能嫡长子会更受重视,更有机会被着重培养。而姚襄呢,一开始他的父亲姚弋仲原本是没打算把他当作重点培养对象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天竟然都有多达上千人来到姚家门前,这些人都是怀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向姚弋仲求情,他们恳切地希望姚弋仲能够让姚襄来接管部落。可能是看到这么多人对姚襄如此信任和支持吧,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弋仲最终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决定给予姚襄接管部落的机会。
在东晋效力的那段时期啊,殷浩心里对姚襄是极为不满的。于是呢,他就多次安排刺客前往亳州去对付姚襄。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被派去的刺客,在见到姚襄之后,无一不被姚襄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这些刺客不但没有按照殷浩的吩咐去行事,反而把自己前来的缘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姚襄,接着还和姚襄结拜为兄弟呢。不仅如此,他们还出于好意,特意提醒姚襄要多多留意殷浩的举动。
话说在桓温进行北伐的过程中,有一场洛阳之战。在这场战役里,姚襄被打得大败,没办法,他只好带着数千人匆忙逃到了邙山这个地方躲起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竟然还有许多人主动跑去投奔姚襄,这些人对他的追随可谓十分坚定,甚至都愿意抛弃自己的家产呢。而在桓温的军中呢,当时出现了一个误会,大家都误以为姚襄在战场上已经阵亡了。结果,军中那些来自民众的士卒们听闻这个消息后,都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
桓温的崛起令人感到惊奇不已。有一回,他就向杨亮询问道:“你说说看,那姚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瞧,他居然有着如此强大的魅力,好多民众都心甘情愿地去投奔他呢,这到底是为啥?”
杨亮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他说:“姚襄这个人非常深得人心,其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起孙策来还要厉害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代人中极为杰出的人物啊。”
大家知道吗?有个人叫姚襄,他,那可是相当勇猛的,就和孙策一样厉害呢。而且他的经历也和孙策有相似之处哦。不过呢,要是仔细对比起来,他其实更像刘备一些呢。那姚襄为啥能这么得人心?这里面可不光是因为他自身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哦。更重要的是,他特别重视民生方面的事情呢。他积极地去发展生产,大力地奖励农耕。要知道,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能平平安安地活下来,这对老百姓来说,可就是最大的幸福啦。而姚襄呢,就凭借着重视民生这些举措,真的做到了让大家在乱世中有相对安稳的生活。
姚襄十分勇猛,这可是确凿无疑的事实,甚至把他比作孙策都不为过呢。要知道孙策那可相当厉害,他能够和太史慈等一众猛将进行单挑对决,其个人的武力值那绝对是杠杠的,没什么可挑剔的。既然孙策如此勇猛,那姚襄是不是也这般厉害呢?答案是肯定的,姚襄确实有着相当出众的勇猛表现呢。
在十六国那个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时代,一提到猛将,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呢。冉闵在当时可以说是威名赫赫,是大家公认的厉害角色。而有一个叫姚弋仲的人,他对身边的人说过这么一番话,大意是:“你看看,你这个人的能力那可是相当出众,比起冉闵来,要强上足足十倍呢。现在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得去对付冉闵,如果不能把他给擒拿住,那你就别回来见我啦。”从姚弋仲这话里,也能看出他对这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定,同时也表明了他想要擒拿冉闵的决心呢。
话说姚襄接到出征的命令后,便与冉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在这场战斗当中,姚襄那可真是表现得极为出色,把冉闵打得是一败涂地,完全呈现出一种落花流水的态势呢。不过呢,姚襄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进一步去擒拿冉闵,只是单纯地将其击败就作罢了。他的这一做法,可把姚弋仲给惹恼了。姚弋仲那是相当气愤,二话不说,当即就对姚襄动用了杖责的惩罚手段。从这件事情上咱们也能看出来,这姚襄确实也算得上是个厉害的角色呢,能在和冉闵的对战中有如此表现,还真是不简单呐。
要知道,姚襄这个人啊,他其实是有不少优势的呢。民心方面,他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武力值也不低,在战斗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实力;魅力值同样很可观,能够吸引不少人追随他。按说具备这些条件,建立一番江山大业似乎也不是没可能的事儿。可奇怪的是,姚襄最终却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江山。这是为啥呢?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是他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那就是一位得力的谋士。就像诸葛亮之于刘备,王猛之于苻坚那样厉害的角色,能够帮着他精心做规划,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就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位得力谋士在身边出谋划策,结果姚襄在战略层面上就老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一系列的错误累积起来,也就导致了他最终没办法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江山基业啦。
姚襄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在于没能及时将关中地区拿下。要知道,关中地区可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呢,然而姚襄却错失了这个机会,结果让苻秦,也就是苻氏所建立的前秦,在这件事情上抢占到了先机。
在公元349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些事情。姚弋仲和苻洪两个人联合起来,一同去平定那场梁犊起义。经过一番努力呢,总算是把这场起义给平定下去了,可这一下,后赵也遭受了极大的损耗,元气大伤呐。也就在这同一年,石虎因病去世了。石虎这一离世,石氏的那些兄弟们就陷入到了内部争斗当中。这一争可不得了哦,整个后赵就变得分崩离析啦,局势一下子就乱了套。而氐族、羌族、鲜卑族等等这些族群呢,瞅准了这个时机,纷纷起兵,都想要在这混乱的局面当中参与进来,去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如同逐鹿中原一般。
姚弋仲这人眼光着实有些局限。当时的情况呢,关中地区并没有一支特别强大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在那样的形势下,要是去攻取关中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可姚弋仲却并没有选择去攻打关中,反而是去支持石祗了。不光是姚弋仲如此,就连他的儿子在这方面似乎也没能有更长远的眼光,就这样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要是留在河北的话,那就得和冉闵、慕容鲜卑以及东晋展开激烈的厮杀,这种处境可是相当艰难的呢。在这之后,姚弋仲意识到了关中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就派遣姚襄前去争夺关中这块地方啦。
话说姚襄当时率领着五万兵马出征啦,可没想到苻洪动作更快,抢先一步占据了优势呢。苻洪那可真是厉害,对着姚襄的兵马就是一顿狠狠的攻击,这一顿暴打下来,结果姚襄这边损失惨重,足足有三万多人被斩杀了。要知道这时候的姚襄才不过二十岁呢,还很年轻。他哪能是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经验丰富的苻洪的对手呢?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当初姚弋仲的安排有些失策啦。其实,他应该自己亲自去参与这场战斗的,带上姚襄在身边帮帮忙也就可以了嘛,说不定那样结果就会不一样啦。
姚襄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在于,他选择与东晋为敌,完全不晓得该如何去妥善处理和东晋之间的关系。
公元351年的时候,姚弋仲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境地。在这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42个儿子,其中包括姚襄,都叫到了跟前。然后,他十分郑重地对儿子们说道:“你们看呐,如今这中原大地,没有能够主宰大局的正统主人。而我们胡人呢,想要成为华夏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帝王,那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啊。所以啊,等我去世之后,你们一定要去归顺晋朝,可千万不能有二心呐,一定要牢牢记住我的这番话。”
话说姚襄,他听从了父亲的一番叮嘱与教诲后,便率领着军队从河北那个地方开始向南进发啦。这一路南下,他的目的是去投奔东晋呢。等到达之后,就把军队驻扎在了亳州这个地方。可谁能想到,之后居然和殷浩闹得不可开交,两人的关系彻底给闹翻了。
桓温与殷浩二人,都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谁要是能在北伐中原这件大事上有所建树,那在朝堂之上的威望必然大增,进而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力呢。所以呢,这两人都在暗地里积极地积蓄着属于自己的力量,都盘算着通过北伐中原的举动,来达成自己扩充权势的目的。
在公元346年的时候,桓温展开了一场远征行动,目标直指巴蜀地区。这场远征呢,桓温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获得了胜利。而随着这场胜利,桓温的威望也跟着大大提高了起来。不过呢,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桓温与殷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逐渐恶化了。
殷浩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想着要在局势上扳回一城,于是就做出了北伐“前秦”的决定。就在这个时候,姚襄前来投奔他了。殷浩呢,瞅着这情况,心里就盘算开了,他自然而然地期望着能让姚襄去充任北伐的前锋,想着借助姚襄所率领的羌人骑兵那强大的战斗力来在前面开路,好让这次北伐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呢。
话说殷浩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行动,结果却遭遇了重创呢。被苻雄狠狠地揍了一顿,在这过程中,姚襄同样也吃了败仗。这么一来,东晋方面的损失可就大得很啦。在这种形势之下,姚襄心里就琢磨着,继续北伐怕是不行喽,对能不能取得胜利实在是没啥信心。于是呢,他就改变了方向,往南下到江淮一带,在那里搞起了屯田的事儿啦。
话说那姚襄啊,一直在致力于招抚四处流浪的百姓,还大力开垦那些荒废的土地呢。就这么着,他的实力一天天地不断增强起来啦。可这一情况,却触动了东晋方面的利益,就好比动了人家的“奶酪”一样。这东晋有个叫殷浩的人呢,察觉到这种状况后,心里可就深感不安啦。于是呢,他就想出了一个法子,派了刺客前往北方,打算对姚襄不利。可谁能想到呢,那些刺客见到姚襄之后,竟然都被姚襄身上那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深深折服了,根本就没法按照殷浩原本的打算行事咯。
行刺这一行动失败之后,殷浩心里那股火就烧得更旺了,一怒之下,他干脆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派兵朝着北方进发去讨伐姚襄,而且还是直接动用武力去攻打人家。可没想到的是,这一仗打下来,结局那叫一个惨呐。派出的两路大军竟然全都溃败了,有多达一万余人都被对方给俘虏了去,最后只能是灰头土脸地收场,那场面可真是狼狈不堪。
话说在当时,姚襄和殷浩之间的矛盾已然彻底公开化了,而且在他们的争斗当中,姚襄还成功地占据了上风,赢了那么一局。经过这一番折腾,姚襄心里对东晋那可就有点瞧不上眼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姚襄玩起了心眼儿,表面上做出一副服从朝廷的样子,还特意给朝廷上表,说自己知道错了,认下那些所谓的“罪”。可实际上呢,他根本就不受朝廷的任何约束,心里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怎么能从东晋这块大蛋糕上切下一块来,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呢。
话说殷浩进行第二次北伐的时候,依旧让姚襄担任前锋呢。可这一回呢,情况却大不一样了。姚襄并没有按照常规去攻打秦军,而是想出了一招,他在半路上设下了埋伏。等到殷浩率领主力部队经过的时候,姚襄突然发动攻击,这一下可把殷浩的主力打得措手不及。结果呢,殷浩这边损失惨重,有两万多人被姚襄俘虏了去,而且,像刘启等好几位作战勇猛的将领,也都在这场变故中被姚襄给斩杀了。
姚襄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使得他越发自信起来,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误判的情况。在他看来,东晋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惧怕的,他觉得自己是有机会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抱着这样的想法,姚襄先是出兵夺取了许昌,之后又进一步对洛阳发起了攻打行动。
姚襄有个想法,那就是想要占据洛阳,可这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明智之举,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败笔呢。当时他手下有个谋士叫王亮的,就特别强烈地反对他这个做法,觉得这事儿不妥。然而呢,姚襄根本就听不进去王亮的意见。咱们来看看这洛阳,它可是处在中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得很呢,那可是个四战之地,意味着四面八方都有可能遭遇战事。在当时那个局势下,前秦、东晋、前燕这几方势力可都在周围虎视眈眈呢,随时都有可能发起攻击。而姚襄所率领的羌人呢,他们的实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小的。在这样强敌环伺,自身实力又不强的情况下,要想在洛阳这个地方立足,那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另外呢,许昌和洛阳这两座城对于东晋来说,意义可是相当重大的。姚襄去攻打殷浩倒还说得过去,毕竟桓温心里也是盼着殷浩失败的嘛。可要是去攻打许昌、洛阳这两座城池,那绝对是不行的,因为这么做可就是在公然挑战东晋的权威啦。
在公元35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当时桓温发起了北伐行动,其目标直指洛阳城。而姚襄呢,面对桓温的进军,他采取了主动出击迎战的策略。双方的军队在伊水河畔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姚襄这边谋划着对桓温的军队完成合围之势,试图以此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如他所料。尽管姚襄完成了合围的布局,但桓温所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为强悍,在战场上展开了极为凶猛的反击,最终竟然成功地反杀了姚襄的军队。这一战对于姚襄来说,那可真是遭遇了惨败啊。他原本率领着七万人的大军投入到这场战斗当中,可经过这一番激烈的厮杀过后,七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了区区数千人。在这样惨重的失败面前,姚襄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带着剩下的这些残兵败将逃到了邙山这个地方躲避起来,以图保存些许实力,再做打算。
姚襄所犯的第三个错误在于,当他从河北、河南两地撤离之后,并没有听取其部下所提出的意见,而是执意要去和前秦展开交战。
话说姚襄从邙山出来之后,心里很清楚,河北这地方是待不下去啦,而且经过此前的种种,自身的元气那可是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姚襄心里就琢磨开了,他想着要回到羌人最初起源的陇右那个地方去。为啥要回那儿呢?他是打算凭借着自家在羌人当中的威望,把大家的心都聚拢到一块儿,然后以此为基础,去成就一番了不起的霸业呢。
要回到陇右的话,那就必然得经过前秦所掌控的领地。可当时苻生根本就不答应让姚襄他们通过呢。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换做是谁,恐怕都不会希望自己的身边存在着一支有着独立性质的武装力量吧,更何况这姚襄所带领的队伍还是那种有着想要建立自己国家这样意图的呢。既然苻生不答应让其通过,如此一来,姚襄就没办法了,只能选择冒险向前进军,去冲破前秦设置的封锁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姚襄选择了往西南方向行进,而姚兰则走的是西北路线,他们这么安排,主要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躲开秦军的追击,避免与之正面交锋。可谁能想到呢,姚襄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在秦军前来围攻的时候,他一开始倒是采取了深沟高垒的策略,也就是挖很深的壕沟,筑起高高的壁垒,然后坚守在里面,不出去跟秦军交战。按说要是能一直这么坚持下去,说不定还能有转机呢。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把这种坚守的做法贯彻到底。
在前秦时期,有一位堪称第一名将的人物,他便是邓羌。邓羌的名号可不小,人们都将他比作韩信呢,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凡,不管是武力值方面,还是谋略方面,那可都是一流的水准。邓羌对同时期的姚襄了解得颇为透彻,知晓姚襄存在一个明显的弱点。他心里很清楚,这姚襄啊,确实十分勇猛,在战场上那也是一员虎将。但这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爱面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最不愿意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了。所以呢,只要稍微用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去激怒一下他,那姚襄肯定就会按捺不住,定会主动出击的。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那般,邓羌带领着三千兵马前去叫阵挑战。只见他在阵前那是极尽嘲讽之能事,对着姚襄不停地说些挑衅的话语,而且还不停地展示着自己的武力,一副耀武扬威的模样。这可把姚襄给彻底激怒了,他当时完全听不进去弟弟姚苌的苦苦劝阻,心里就只想着要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出击,去和邓羌好好地较量一番。这不,出击之后,他更是对邓羌紧追不舍,大有不把对方拿下誓不罢休的架势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邓羌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那就是佯装失败来引诱敌人。就这样,他带着敌人一路跑了百余里地。而另一边呢,姚襄因为被邓羌的佯装失败所迷惑,逐渐远离了自己的营寨,变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就在这个时候啊,苻黄眉、苻坚所率领的军团早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姚襄进入他们设好的包围圈呢。而邓羌呢,也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不再继续撤退了,而是猛地回过头来,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攻杀。最终的结果就是,姚襄在这场战斗中被当场阵斩,丢了性命。而姚苌呢,也没能逃脱,成了人家的俘虏。整个战局就因为这一系列的谋划和行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姚襄最终遭遇了失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出现了轻敌冒进的情况呢。当时的情形是,如果他没有选择去追击邓羌的话,而是能够冷静下来,积极去想办法从困境中突围,哪怕是要付出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拼尽全力回到陇右那个地方,说不定还存在着能够扭转局势、实现翻盘的机会。
姚襄最终失败了,他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在战略方面存在短视的问题呢,而且他的身边缺少像诸葛亮、王猛那样有卓越才能的人物来辅佐。再看刘备,他的前半生那可真是过得颠沛流离,长时间都得依附于别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过好在后来诸葛亮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献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正是凭借着这一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划,刘备才得以在天下纷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进而建立起了蜀汉政权,能够和曹魏相互抗衡呢。
咱们来看看姚襄啊,要是他身边能有个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的人物给他出谋划策,也就是相当于他也有自己的“孔明”吧,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他,就不会在河北、东晋这些地方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啦,而是会瞅准时机,早早地去抢占关中那块宝地。要知道,关中这地方可是很重要的,占据了那里就可以雄视天下,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呢。可实际情况呢,姚襄一直在关东那边参与混战,打来打去的。就在他在关东折腾的时候,前秦呢,却已经在关中稳稳地扎下了根基,把脚跟给站稳咯。这么一来,对比之下,姚襄最后就只能算是个失败者啦,没能在这场争夺天下的局势里占据有利地位。
公元350年的时候,后赵局势一片混乱。面对这样的乱局,苻洪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夺取关中地区。苻洪还十分直白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他讲道:“要是我能够得到关中这块地方,那我一定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去经营它。等到各方面的时机都成熟了,我就向东进发,去征战河洛地区。到那个时候,要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比当年的汉高祖还要容易呢。”
苻洪所领导的势力发展方向并没有错,前秦在当时那可是相当有实力、相当给力的呢。苻坚作为君主,再加上有王猛这样的能臣辅佐,他们一同努力,竟然把北方给统一起来了,而且在和东晋对峙的时候,还占据着优势地位呢。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苻坚在关键决策上却没有听从王猛临终前的那些肺腑之言。苻坚这个人呢,就是太过于“仁慈”了,结果就因为这一点,大好的能够统一中原的机会就这么从他身边溜走了,最终只能与统一中原的大业失之交臂,实在是太可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