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假装不知儿媳出轨,还送油画给儿媳情人,价值近百万英镑

史在没有弦 2025-01-21 05:39:09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闻名于世,在他的光辉政治生涯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家庭秘史,尽管他在战时为英国赢得了生死存亡的援助,但在个人生活中,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

合照

特别是当他的儿媳帕梅拉与美国特使哈里曼发生婚外情时,丘吉尔未加干预,反而采取了一种冷静而实用的态度,甚至通过赠送油画来讨好情人。为何这位坚定的首相在家族丑闻面前如此选择?他的行动究竟是出于个人愧疚,还是出于国家的生死存亡考量?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丘吉尔作为英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首相之一,出生于一个表面上看似显赫的家庭,然而他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母虽然都出自英伦贵族和美国豪门,但婚姻生活充满了冷漠和疏离。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多感情,更多的是各自沉溺于婚外情和事业。

母亲珍妮·杰罗姆的生活重心是社交和情人,而不是家庭。她的情人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无暇顾及丘吉尔。而父亲伦道夫,虽有政治抱负,却因政治失意而沉迷其中,最终在一场失败中早早离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丘吉尔的童年注定孤单且没有温暖。成绩糟糕的他被父亲送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期待军队能成为他脱离困境的出路。毕业后他被派往印度服役,在那里他遇见了自己的初恋——帕米拉·库什曼,印度殖民地显赫家庭的女儿。尽管两人之间有过短暂的亲密接触,但丘吉尔在情感上的投入与帕米拉的选择,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原因很简单,丘吉尔当时不过是一个贫穷的“穷小子”。他手中仅有2000英镑的积蓄,而帕米拉的父亲根本看不上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丘吉尔的家庭在财力上捉襟见肘,母亲很快改嫁,而父亲的死更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丘吉尔

于是丘吉尔选择了回到英国,并迅速进入政坛,赢得了首相阿斯奎斯的青睐。这时,阿斯奎斯的女儿维奥莱特也被丘吉尔的风采所吸引,尽管她比丘吉尔年长12岁,但她看中的是丘吉尔的成熟与魅力。丘吉尔清楚若能与维奥莱特建立关系,便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多机会。果然借助阿斯奎斯的支持,丘吉尔成功当选商业大臣。

1908年,他在一场派对上结识了克莱门汀·霍兹金,丘吉尔被她深深吸引,而他迅速展开了对两位女性的追求,直到最终决定向克莱门汀求婚。婚后的丘吉尔并未彻底放下旧爱,依然与帕米拉保持通信,直到晚年才终止,丘吉尔与克莱门汀的婚姻也并非一帆风顺。30年代他与交际花多丽丝·卡斯特罗斯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地下情,克莱门汀仍然选择忽视这些不愉快,继续支持丘吉尔的事业。

丘吉尔

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丘吉尔,外表英俊,气质迷人,像极了他年轻时的父亲丘吉尔,但他并未继承父亲的聪明与机智。相反他成了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酒赌成性,花钱如流水,私生活混乱不堪。尽管如此他依然决定在28岁时组建家庭。然而,尽管拥有著名的父亲,伦道夫的魅力并未能为他赢得多少真心,他向八位女性求婚,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遇见帕梅拉·迪格比,那个既聪明又自信的女子。她是贵族出身,尽管家道中落,但依然保持着高贵的气质。她的聪明与那一头独特的红发使她在人群中与众不同。她爱好骑马,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核心圈子。当两人在丽兹城堡相遇时,伦道夫对她展开了猛烈追求。帕梅拉并不了解他的过往,第一次约会时,伦道夫便向她求婚,帕梅拉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1939年,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然而婚后的伦道夫并未改变恶习,特别是他的赌博问题愈加严重。在前往开罗的途中,他因赌债缠身,最终不得不向帕梅拉求助。她为了保住家庭的颜面,偷偷替丈夫偿还了债务,这一举动让她彻底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并非她所幻想的幸福生活。

帕梅拉·丘吉尔

1941年,帕梅拉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相识。哈里曼是个成熟稳重的男人,家境显赫、外表帅气,尽管比帕梅拉年长三十岁,但他散发出的成熟魅力让帕梅拉无法抗拒。当时伦道夫在开罗,而帕梅拉则孤身一人在伦敦,生活中充满了孤独。哈里曼也因身处陌生的英国而感到孤寂,两人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渐渐地,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开始了婚外情,尽管彼此心照不宣,但那段感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深刻。为了便于私下见面,哈里曼甚至在伦敦租下了一套豪华的住所,为他们的秘密恋情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帕梅拉彻底沉醉于这段婚外情的甜蜜中,她开始对婚姻中的痛苦和失望视而不见,把那些沉重的负担完全抛在了脑后。

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

然而秘密终究难以长久掩藏,帕梅拉与哈里曼的关系最终被传了出去,尤其是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消息迅速扩散。最终这段婚外情也传到了帕梅拉公公、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耳朵里。

令人意外的是,丘吉尔对此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愤怒或者不满,因为早在1940年时丘吉尔接任英国首相时,英伦已面临绝境。法国几乎已准备投降,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踏遍欧洲,而曾是盟友的法国随时可能倒向希特勒,英军在法国的几十万士兵也危在旦夕。

丘吉尔迅速作出决断,发起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迅速将33万英军撤回英国。这一大胆的撤退行动,被称为“发动机计划”,是英军的生死存亡之举。虽然撤退成功,但丘吉尔深知,这远非胜利,英军的力量并未因此恢复。

帕梅拉与伦道夫的婚礼

然而丘吉尔没有选择退缩。在英国下院他发表了震人心魄的演讲:“即使最后只剩一个人,英国也绝不会向法西斯投降。”他激励民众,与希特勒的斗争将不分国界,不论何时、何地,永不放弃。

但他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外援,单靠英军,英国难以持久抵抗。此时,唯一能够挽救英国的力量便是美国,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深陷孤立主义的泥潭,无法直接干预。尽管两国领袖私交深厚,罗斯福也未能立即做出决定。

此时丘吉尔的欧洲特使威廉成了关键人物。威廉为英国收集了关于德国暴行的第一手资料,并向罗斯福详细汇报,特别强调了英国对抗希特勒的坚定决心。罗斯福通过威廉的报告,逐渐认识到,若美国不援助英国,全球将陷入希特勒的统治,战争的局势将无法挽回。

帕梅拉与伦道夫

但威廉与丘吉尔家中有一段私情,他正是丘吉尔儿媳帕梅拉的情人。这个丑闻让丘吉尔深感为难,但他知道,眼下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远比个人困境重要。为了英国的未来,他不得不忍受这份尴尬,继续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罗斯福最终通过威廉的汇报和丘吉尔的坚持,改变了美国民众的看法,开始为英国提供物资援助,这为后来的“租借法案”铺平了道路。美国的加入,彻底扭转了战局,使得英美联手打击法西斯,最终迎来了战争的胜利。

哈里曼和帕梅拉的关系,从最初的风花雪月到最终的婚姻,充满了戏剧性。帕梅拉在26岁时与伦道夫离婚,之后成为多个男人的情妇。她的人生仿佛一出复杂的情感剧,直到她在51岁嫁给了哈里曼,这段婚姻才给她的故事画上了句号。然而哈里曼和帕梅拉的婚姻并非唯一令人瞠目结舌的部分。

帕梅拉

丘吉尔却因一幅画送给哈里曼而成为了又一段历史的奇谈。这幅油画——精致、典雅,甚至充满酒宴欢愉的氛围,最终在拍卖会上以百万英镑的高价成交。那么丘吉尔为何会送出如此充满复杂情感的礼物?有评论认为这幅画或许暗含对哈里曼复杂私生活的某种默许,甚至是对自由和享乐的某种推崇。

丘吉尔曾是作家,曾写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他更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四十岁时学会了飞行,喜爱绘画,甚至亲自为自己编织毛线衣。然而送给哈里曼的那幅画,却让人对丘吉尔的私人生活产生了深刻疑问。作为英国的领导人,他是否也在暗示:享乐、自由、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才是他所追求的理想?

帕梅拉·贝里尔·迪格比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丘吉尔的名言揭示了西方政治的本质——不择手段,唯利是图。面对儿媳妇的出轨,他选择装聋作哑,似乎对家庭丑闻漠不关心。这个决策,似乎揭示了他对私人生活的漠视,以及对政治权力与道德界限模糊的态度。

丘吉尔在二战初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英国孤军奋战,面临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而美国的支持是他唯一的希望。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丘吉尔不惜动用家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儿媳帕梅拉与美国驻英大使哈里曼的婚外情。通过这一关系,他希望能够拉近与哈里曼的关系,从而获得美国的资源和支持。

帕梅拉和伦道夫·丘吉尔

哈里曼作为美国的政治重臣,掌握着影响战争格局的关键资源。丘吉尔深知这一私人关系对于英国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为了国家利益,他决定放下个人的道德考量,利用这段隐秘的情感关系作为外交手段。

随着哈里曼调往莫斯科,帕梅拉与哈里曼的关系不得不结束。尽管如此丘吉尔的策略并未因此失败。帕梅拉的情感生活仍然不断成为社交圈和媒体的焦点,但丘吉尔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而这段不为人知的关系确实帮助了他在关键时刻争取到了支持。

伦道夫·丘吉尔

丘吉尔的决策无疑引发了争议,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是必要的。面对纳粹的威胁,英国只有依靠美国的援助才能存活下去。丘吉尔深知这一点在权衡利弊后,他选择将个人情感放在一旁,采取了这一步令人矛盾却有效的策略。

1 阅读: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