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权臣陆丽的死亡之谜:一个正国级的领导,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采蓝说历史 2025-02-03 16:48:36

权力的赌桌上,赌注越大,赌徒们越容易疯狂。因为谁都不想认输,也输不起,只能拼尽全力去吞噬对方的筹码以确保自己能坐庄到最后。

所以,大家不要去怀疑,也无需去一一求证,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几乎历史上所有上了级别的夺权行为背后全是血流成河。

465年五月十二,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大赦天下,尊皇后冯氏为皇太后,虚岁24的文明太后正式站到北魏帝国前台。

可是,大家也需要了解一下,虽然冯太后是之前的常太后和她姑姑冯昭仪联合扶持起来的权力接班人,但是,常太后已经于五年前走人了,而皇上拓跋浚也没少布局夺回皇权,冯后的权力宝座真的就这么云淡风轻、顺理成章地坐稳了吗?

我相信朋友们不会如此之天真,这样的和谐画面只会出现在远古那种和谐社会,在当时已经普遍杀红了眼的魔兽时代,几乎所有的权力之花都是鲜血浸染出来的。没有经历过血腥屠杀的权力宝座,当权者自己都不敢放心去坐。

冯太后坐庄北魏后,车骑大将军乙浑立马矫诏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紧接着又杀了当初拥立拓跋浚上位的核心大佬平原王陆丽。

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自汤泉入朝,浑又杀之

前面那三位同志因为没有被列传,所以找不到他们的履历,只是按照他们的死亡地点来看,应该都是禁军将领,被直接在禁军内部给干掉了。敏感岗位,谁都有杀他们的理由,咱们就不纠结了。

抛开上述三个群演之死,咱们要认真琢磨一下陆丽之死。因为这是北魏正国级的大佬呀!

根据《陆丽传》的记载:拓跋浚驾崩的时候,陆丽正在代郡泡温泉疗养。听说皇帝驾崩之后,便要立马赶往平城奔国丧。但他的心腹就劝他,你这次回京很危险,还不如在代郡静观其变。但陆丽认为君父死了,臣子不去奔丧,说不过去,于是,便赶紧回京了,结果被乙浑以擅权乱政为名给杀了。

和平六年,高宗崩。先是丽疗疾于代郡温泉,闻讳欲赴,左右止之曰:宫车晏驾,王德望素重,奸臣若疾民誉,虑有不测之祸。愿少迟回,朝廷宁静,然后奔赴,犹为未晚。丽曰:安有闻君父之丧,方臣祸难,不即奔波者!遂便驰赴。乙浑寻擅朝政,忌而害之

杀了陆丽之后,史书上的解释是,乙浑跟陆丽早就不对付了。

初,浑悖傲,每为不法,丽数诤之,由是见忌

陆丽当时是北魏正国级大领导,在北魏位高权重也已经13年了。且当年是他是常太后的深度合作者,所以跟拓跋浚的皇党和常太后的后党交情都非常不错。现在不管是他们的接班人拓跋弘还是冯太后,应该都不会对自己动刀子,这是他赶着回京参与下一次政治洗牌的根本原因。

但是,陆丽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会突然冒出一个乙浑出其不意地把自己给咔嚓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乙浑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呢?人家陆丽有一个头衔是太子太傅,跟拓跋弘的关系自然不差;又是常太后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跟冯后的交情也不会很差。你乙浑是为谁在杀人呢?

所以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乙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他是谁的人,陆丽的死亡之谜才能够水落石出。

乙浑其实在史书中也没有被列传,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推测。可也正因为乙浑在拓跋浚的上位史中没能留下姓名,所以可以推断出他不是常太后阵营的核心成员。乙浑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常太后死后一年半,462年正月壬午,以车骑大将军、东郡公乙浑为太原王。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这个人是拓跋浚一手扶持来的。拓跋浚扶持乙浑等人的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想瓜分和侵占常太后生前的势力地盘。

另外,根据《北朝胡姓考》,乙姓应该出于乙弗氏,其先世统部落居于南凉西,为鲜卑吐谷浑之支族。所以这个族群在北魏的股权结构之中算是典型的外来户,而且后来乙浑后来打算给自己的媳妇求个公主的称号,但被官方表态,你家配不上这份殊荣。被怼的乙浑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说明乙浑在北魏的权力根基并不深。

时丞相乙浑擅作威福,多所杀害。浑妻庶姓而求公主之号,屡言于秀,秀默然。浑曰:“公事无所不从,我请公主,不应何意?”秀慷慨大言,对曰:公主之称,王姬之号,尊宠之极,非庶族所宜。若假窃此号,当必自咎。秀宁死于今朝,不取笑千后日

种种迹象表明,乙浑就是拓跋浚在常太后去世后火速提拔起来的政治暴发户,是拓跋浚自主搭班子的骨干人员。

那么,乙浑为什么会被拓跋浚选中为重点培养对象呢?因为他跟拿下青州的慕容白曜关系好,而慕容白曜又是他爹拓跋晃的人(在拓跋晃被杀那次政治风暴,被连带诛杀了)。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拓跋浚自主搭班子的逻辑是优先选择他爹拓跋晃的老兄弟的。

可是拓跋浚培养出来的嫡系,为什么会在拓跋浚去世后大开杀戒呢?毕竟这对太子拓跋弘的顺利接班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这事可能要从拓跋浚死后乙浑被安排往上走一步开始说起。拓跋浚死后,乙浑被任命为太尉、录尚书事,实际上就是托孤大臣。然后被殿中尚书拓跋郁算计,想要诛杀他,结果被被乙浑反杀了。

己酉,魏以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代人和其奴为司空。殿中尚书顺陽公郁谋诛乙浑,浑杀之

这个拓跋郁是远支的宗室,从羽林中郎内侍起家,在拓跋浚时代当上禁军高级序列的殿中尚书。

顺阳公郁,桓帝之后也。少忠正亢直。初以羽林中郎内侍,勤干有称。高宗时,位殿中尚书

那他为什么会在拓跋浚刚一去世就引发内讧呢?因为拓跋浚去世后,乙浑火速专权,控制了宫禁。而控制宫禁后,在改朝换代的事情上是有很大空间的。拓跋郁心里不踏实或者别有想法,所以就跟乙浑闹掰了。

高宗崩,乙浑专权,隔绝内外,百官震恐,计无所出

根据史料记载,拓跋郁也是比较彪悍的,直接率领麾下数百禁军直接勇闯皇宫,要求乙浑把太子拓跋弘给交出来。最后,逼得乙浑立马让拓跋弘临朝称帝。

但后来拓跋郁还是不打算放过乙浑,最后被乙浑反杀,等后来乙浑反动派被清剿的时候,拓跋弘因拓跋郁忠勇正义追封为王,谥号为“简”(从一而终的意思)。

后浑心规为乱,朝臣侧目,郁复谋杀浑,为浑所诛。显祖录郁忠正,追赠顺阳王,谥曰简

也就是说,被乙浑杀掉的陆丽和拓跋郁都是通过官方认证的冯太后的人。所以也就可以佐证,凶手乙浑是不跟冯太后一路的。

可问题又来了,乙浑是拓跋浚提拔起来的亲信,冯太后是拓跋弘名义上的监护人,两人应该都希望拓跋弘顺利继位才对,不应该有互相屠戮的理由呀?咱先来看看下面这段史料记载:

拓跋浚死的时候,乙浑与林金闾合伙擅杀尚书杨保年等,殿中尚书拓跋郁率殿中宿卫士打算和乙浑火并,乙浑惧,归咎于林金闾,抓了林金闾交给了拓跋郁过关,当时和其奴以林金闾罪恶未分,将林金闾保护下来出之为定州刺史。

高宗崩,乙浑与林金闾擅杀尚书杨保年等。殿中尚书元郁率殿中宿卫士欲加兵于浑。浑惧,归咎于金闾,执金闾以付郁。时其奴以金闾罪恶未分,乃出之为定州刺史

这段史料之中透露了什么信息呢?第一、乙浑最开始在禁军中清除异己的时候是有同伙的,比如林金闾;第二、乙浑被拓跋郁这样的反对者问责时怂了,把同伙林金闾给卖了;第三、和其奴拼命保住了林金闾。

所以,搞清楚林金闾和和其奴的身份与阵营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林金闾明确记载是常后的人。本是宦官,有宠于常太后,才满门飞升的。

叔父金闾,起自阉官,有宠于常太后,官至尚书、平凉公。金闾兄胜为平凉太守。金闾,显祖初为定州刺史。未几为乙浑所诛,兄弟皆死

和其奴出身代人集团,常年工作在禁军系统,但是在拓跋焘时代,北魏就开始打压代人集团了,所以他的级别一直不是很高。但他在常太后主政期间,被火箭式地提拔为政坛大佬。所以也可以推断出,他也是常太后的人。

和其奴,代人也。少有操行,善射御。初为三郎,转羽林中郎,以恭勤致称。赐爵东阳子,除奋武将军。高宗初,迁尚书,加散骑常侍,进爵平昌公,拜安南将军,迁尚书左仆射

至此,咱基本可以把局势复盘明白了:拓跋浚去世后,北魏朝堂盘踞三股势力:以乙浑为代表的先皇党、以和其奴和林金闾为代表的常后党、以拓跋郁兄弟为代表的冯后党。然后乙浑打算借着先皇的尚方宝剑做大做强,联合一部分已经不是很得势的常后党对禁军系统进行清洗,可是冯后党却不愿袖手旁观,于是拓跋郁带兵逼宫。乙浑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出卖了“半路夫妻”林金闾买平安,然后和其奴内部自救保下了林金闾。乙浑被逼把太子拓跋弘扶上皇位,然后又逮住机会反杀了拓跋郁等人。

再进一步思考一下,那帮被先皇党和常后党联合诛杀的禁军武官是谁的人?冯后的人呗!先皇党和常后党为何要联合对冯后党下手呢?因为不想看着冯后党一家独大呗!那么,冯后党在被偷袭之后直接派拓跋郁武装反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确保太子拓跋弘顺利继位呗!因为只有拓跋弘当了皇帝,冯后的政治权力才会合理合法。

估计这个时候有很多朋友依然感觉被绕晕了。再梳理一遍吧!

第一,常太后死后,拓跋浚已经开始布局夺权了;

第二,拓跋浚中途驾崩了,乙浑想操盘但实力不允许,所以只能老二联合老三去斗老大,即先皇党联合逐渐失势的常后党去斗冯后党。

第三,怎么去斗垮冯后党呢?最直接的就是断掉拓跋弘的皇位,这样冯太后就没有任何政治名分了。所以乙浑等人第一时间控制了宫禁,打算密谋扶持一个新皇帝上位。这个新皇帝的人选是谁呢?极有可能是拓跋浚的次子拓跋长乐,因为拓跋长乐在479年与内行长乙肆虎谋反被赐死。因为乙肆虎一看就跟乙浑有关系。

拓跋长乐,北魏安乐王···贪暴弥甚,坐罪徵诣京师。后与内行长乙肆虎谋为不轨,事发,赐死于家

第四,跳出包围圈的拓跋郁兄弟直接武装 逼宫,逼得乙浑牺牲常后党当挡箭牌。乙浑成为了孤家寡人后顺利暂时过关。

第五,乙浑在暂时获得最高控制权后火力全开跟常冯二党动刀,杀了常冯二后背景的陆丽、冯后背景的拓跋郁以及常后背景的林金闾,妄图一家独大。

秋,七月,癸巳,魏以太尉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于浑

到此,我想我已经把陆丽之死背后的瓜葛都说清楚了。一句话,都是暗战高手,只有读者永远坐在水面上吃瓜!

有些时候,很多人会问我应该怎么去解读历史,有一个答案其实我一直没敢跟大家说,那就是: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皇后将相或者明确知道自己成不了王侯将相,那就尽量不要去试图把历史了解得过于通透了。因为真正打开史书的封面,大家会发现里面到处充满血腥、阴谋……

3 阅读: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