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4d05e8939343a92dae2668c9a039b8.jpg)
华夏文明的基础和内涵是农耕文明,人口和土地永远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文明要素,历史上几乎所有上层建筑都是围绕这个两个点而展开的。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其实核心点不是军功制,而是户籍制和废除井田制。军功制是讲怎么去利用人口的剩余价值,而户籍制和废除井田制则是通过土地和户籍的捆绑实现对秦国几乎所有人口的动态控制。
所以,大家在阅读历史时,要学会去培养看到事情本质的能力。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和改革有一项铁打的内容就是土地改革(跟人口是绑在一起的)。比如各种强制移民、各种土断等等。
今天,咱们就借北魏冯太后的均田制改革,把这事跟大家聊透,看看这事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是不是超出了大家的正常想象与认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54b6991dd66208965b9ed27cf7fece.jpg)
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历时9年完成了改革的所有铺垫和酝酿工作后,正式开始放大招了——全国范围搞均田制。
领导要立项大项目,得下面得人配合,得给领导递话、当引线啦。当时,给事中李安世上书说当下土地兼并很严重,田产归属权不明,所以国家和政府的账没法算,得搞土改了。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孝文帝(实际操盘者是冯太后哈)接过这个话茬,就召集同志们开关于“均田制”的讨论会。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e02fafd3c58639279e4819732a44cd.jpg)
然后,北魏的“均田法”于485年十月正式颁布,全国范围实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北魏的均田制大致内容是什么呢?
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授田40亩,女子20亩,奴婢也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但是农田也有种植率差异的,贫瘠田地是可以补差价的。跟我们熟悉的按亩产折算是一个意思,比如隔一年才能再次耕作的田地,数量上加一倍。
百姓只有土地的耕种权,如果人没了或者没有了纳税能力,田地是要被国家收回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f00506c5c5a95ad8e3d68c7e70401f.jpg)
家里有奴婢和耕牛的,也可以视情况多授田,不能浪费生产力嘛,相当于帮你们办了个附属卡。
但享受福利也要承担义务,初次授田的人,给你们二十亩桑田,必须要种五十棵桑树,这相当于我们农村的风景林、自留地,可以世代经营的。
另外,每户都会分到相应的宅基地。
官吏也是按级别分配田产的,所得充当办公费用,离任时得跟国家交接。所有人不得私自买卖田地,违者依法处理。
原有的地主阶级、权贵阶级按“多不退,少则补”的原则执行,如果原有土地富裕者,是允许你把多出部分出售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69bb27b9bcb8692e963729dac2c745.jpg)
反正北魏的均田制大致内容就是如上,跟各朝各代的土改大同小异。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真的需要理解透彻是它背后的逻辑和目的。
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实所谓的“均田制”并不是什么名副其实的均田,如果真的是均田就不会存在性别、阶级差异了,就不会保留原来的地主阶级、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了。也不是什么让耕者有其田、确保老百姓有口饭吃,因为对于很多社会底层来讲,有田产和没田产其实并没有太多差别。比如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一片好心地废除奴隶制,很多奴隶反而不乐意。因为失去依附地主、权贵的庇佑,他们更加难以生存。打工人有打工人的生存法则,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者都适合做自由资产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7e5f53bbeca8c410917879ad0c487e.jpg)
那么,均田制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清点人口和土地。均田制一旦实施,所有人都必须到官府去做资产报备嘛。你报备你名下的资产,官府到时候就可以不认账,全部给你充公处理了,你咋整?
比如你们家有100口人,同时有200个下人,按照均田制的规定,你们家可以合理拥有一万二千亩地,但实际上你们家当时可能有两万亩。如果你向官府报备,那这两万亩地还是属于你,当然你也可以卖出多余的八千亩。但是,你如果不主动去报备,官府到时候就按你们家100口人,给你授田4000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只要大家把财产报备得清清楚楚了,那整个国家得税基、税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有保障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6642552e6fb0c05f73b6293d62a9ee.jpg)
给大家小结一下哈,到了15岁就去官府上户口,上了户口就能分到田地,这样大家就没必要当黑户了,进而那些世家大族就没办法吃黑户去截流国家的财政收入了。最后国家和政府把户籍登记表和财产登记表拿出来一看,不管是A市还B市,能征多少兵、多少粮、多少钱,算盘一拨,门儿清。少了就查,查了就办。
但这种制度就真的天衣无缝吗?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视角回到底层人身上来!大家想一想,如果底层人的土地产出还不够他们承担的税赋任务,还有人愿意去官府登记领地吗?跟咱们做生意一样,亏本的生意总是不受欢迎的。
所以北魏要想均田制落到实处,发挥功效,还有一个当务之急要立马做出改变,那就是要立马降低征税额度。像之前提到了“北魏每逢战事征兵粮的标准是五十石”,那指定是行不通的,人家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够交兵粮的,他们图个啥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dbf3e90e23001f78ddf68a7dcf2260.jpg)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去想一想,北魏的征税力度为何会这么大呢?因为北魏前面几十年的基层制度叫做“宗主督护制”,跟汉人的家族制是一个意思。盘子大了,浑水摸鱼的机会就多了,瞒报、少报的机会和空间很多很大,比如这些大家族都是有背景的,很多基层政府官员和税收人员根本得罪不起,不就意思意思就完事了。所以,长此以往,北魏的税基、税源流失了许多,从而使得浮在水面上的个体纳税户负担加重了。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所以,北魏要想把整体纳税负担降下来,核心工作就是要把所有税源都捋清,能后均摊压力。但要理清这笔糊涂账,就必须要把勋贵集团的小圈子私有化给尽量打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a6e963d756d49fc09f17036067e606.jpg)
其实北魏之前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了。比如早在拓跋珪立国的时候就在平城京畿地区规划出了详细的“计口授田”区域。比如拓跋晃这个昙花一现的太子就被史书明确记载对计口授田区的精耕细作有非凡成绩。
但是,北魏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的大才强行去把这项工作系统化、细致化,所以导致北魏这么多年就是不清不白地实行“一国三制”:六镇及北方草原,牧奴制;平城京畿地区,计口授田制;汉人区,宗主督护制。
随着,北魏的疆域扩张得越来越大,汉人区的占比也越来越高,相当于有独立自主权的“宗主督护制”也就影响越来越大。人家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单元,想跑就跑,不跑就经营自己的独立小山头跟你们官府保持表面和谐就可以了。你们官府还真不一定拿他们有办法,大不了人家不在你们北魏混了,带着嫁妆去南方可不可以?比如河东柳元景家族、薛安都家族,你们北魏能拿他们怎么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0019a2b5724ee2a7bb26d0aea87fc3.jpg)
所以,一个国家,掌握不了户籍、控制不了人流,基本上就没法形成真正的统治力。但控制户口和人流的最基本手法就是把大族打小、把小家打散,然后用土地这样的核心资源把他们固定在某一个小圈子里面。
但大家再往深层次去想一想,北魏为什么非要等到冯太后主政时期才来干这事呢?国际环境的影响嘛!之前南北不断冲突,你北魏只要敢这么干,那些“受害者”就被南朝给勾引走了。冯太后治下的最后十年,大江之南处于萧道成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大漠之北的柔然也被打残了,没法南下捣乱了。所以北魏可以放心大胆地关起门来搞改革了,不怕你们跑。只要你们跑不了,高低要把你们那些大户拆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97cb81f6d8fc996428bc2f42503194.jpg)
所以,在均田制颁布一个季度后,即486年二月,冯太后的男朋友李冲又迅速的推出了“三长制”。
啥叫“三长制”?其实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相当于广设基础管理机构。像刘邦那样的亭长,风险太大,还得继续破碎。
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2bf43466e10a63ada140aafe9ae2d4.png)
伴随着这种包产、包责到班组的管理模式确立后,北魏终于可以降税了。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的效果是什么呢?如下: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老百姓有田有地了,税务负担也降下来了,自己能活得很好,就没有必要去依附世家大族而生存了,国家层面的账目一目了然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b71a6cf542a8a9e31bfe38914b0d5b.png)
可大家再想一想,这种改革会不会有阻力呢?必不可少!比如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祐等都公开反对李冲的“三长制”,郑羲甚至放狠话说李冲立马就要丢人现眼。最后是李冲仗着有女朋友撑腰,说只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什么事情都好办,才强行把“三长制”给推行下去的。所以,大家再仔细去想一想,商鞅真的是“商鞅变法”的首功者、最核心的人物吗?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冯太后的最后拍板:
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
冯太后说得非常明白,朝廷要的是人口。人口才是任何时代都极具价值的核心资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c7c75b7dca11bb3836cdcc10f323cf.jpg)
最后给大家盘算一下“均田制”和“三长制”这套组合拳的终极效果:
第一,地方宗主和豪强自然是吃了大亏了。因为没法偷税漏税了、没法吃黑户了嘛。但是他们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们的原有资产被一次性洗白了,“三长制”也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相当于还是保留部分特权。这玩意有点类似于东汉的地方豪强自治的背后逻辑,“三长”不诞生于这些地方宗主和豪强,还会诞生于那些平民百姓?而且国家也还是给他们提供了个正常、合法的赛道,你们只要堂堂正正地为国家治理社会,不作奸犯科,三年不犯错,就会被大力提拔。类似于高薪养廉!
第二,弱小的百姓们小小地翻了一下身。相当于以前没法自力更生,但是改革之后,还是勉强可以实现了,因为他们自己有土地了,而且税务负担也降低了嘛!但他们真的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了吗?并没有!所不同的就是受剥削的对象和力度不一样了呗!以前是给地主豪强打工,如今暂时给国家官府打工罢了。
第三,北魏中央政府的长期盈利模式已经理顺。虽然从前期来看,因为大幅度降低了个体的征税力度,导致国家财政在短周期内会出现大量亏损,但是从长远来看,北魏的税基税源更加明朗了,收税成本也下降了,这是个一劳永逸的大工程。类似于现在的补贴引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ba395da5ec3e1aa87927317068a2da.jpg)
最后,总结一下均田制的深层逻辑吧!咱也不敢拿别的东西举例,就拿一个集团公司的管理举个例子吧!
一个集团公司是不是有很多业务板块?这些业务板块会不会衍生出一些独立子公司和独立部门?如果是一种粗犷式的管理模式,集团总部是不是只能把管理触角伸到子公司或者职能部门这一级了?但是光看这些公司和部门的财务报表,集团总部啥也看不明白怎么办?得往更下一级去查账嘛!怎么查账?得把最基础的收支项捋清楚嘛!
其实北魏遇到的问题就跟周王朝的问题一样,日久年深之后,你小弟就不再是你小弟了。怎么去解决这一类问题呢?得跟吸食饮料一样,慢慢地把吸管往下插。
当然,最后也得秉承良心地提醒大家一句,吸管往下插是要掌握分寸的,并不是一竿子插到底就一定是好的。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6648423408998f02fd9f049879903d.jpg)
到此,大家明白“均田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了吗?为什么每次历史改革和变法都会有这一项内容呢?其实就是自上而下的彻底盘库,是重新算账、重新洗牌。
自光武中兴整顿了户籍,一直到东汉崩盘后,又历经了三国两晋后时隔了三百年,终于有一个政权对华夏大地再次做了全面的土地与人口的普查。可是,这么牛叉的事情,居然是一个女同志牵头干出来的。有多少会觉得讽刺?又有多少人会觉得汗颜?
过年了,回家了,然后跟家人们说,自己这一年都在不停地忙活,但赚了什么、亏了什么?怎么赚的、怎么亏的?赚在哪里、亏在哪里……就不太清楚了。有多少人还活在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