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魏冯太后的改革为例,说说改革的步骤和逻辑,切忌一蹴而就

采蓝说历史 2025-02-05 16:52:46

历史上,秦并天下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商鞅变法和奋六世之余烈。很多人只关注了“商鞅变法”,而忽视了“奋六世之余烈”,这是极为狭隘而有失偏颇的。后者的意义其实是大于商鞅变法的。

北魏自拓跋珪398年12月即皇帝位,时至冯太后476年获得最高权力,历经了近八十年,其实也算得上奋六世之余烈。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浚、拓跋弘、冯太后(拓跋宏),刚好六世,且这六代人几乎每一代人都是很有作为的。

温故而知新,咱们再来回顾北魏每一代人的重点功业吧。

第一代领导人拓跋珪开疆拓土,确定了北魏的基本版图,然后重塑了北魏的政治结构,“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成立了平城京畿特区。然后成功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阶级划分,把匈奴、柔然、丁零、东夷等胡人糅合成了所谓的“代人集团”。还改革了爵位制度,进一步团结了代人集团。亲手逼死了自己能干母亲以杜绝外戚干政;最后手把手地弄死了牛逼弟弟拓拔仪和一系列功高震主的大佬,给“父死子继”开了个头。

第二代领导人拓跋嗣主要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彻底解决北魏的继承权问题,夯实了“父死子继”制度,以身献祭,用提前让太子监国的方式把“父死子继”彻底坐实。

第三代领导人拓跋焘继续开疆拓土、宣扬国威,统一整个北境,并设立边疆军镇作为战略物资如马匹的核心输送地,拿下北凉完成了汉化改革的人才储备,打垮了南朝心理防线为北魏关门进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代领导人拓跋浚因为前期当了8年傀儡,但恰好在客观上造成了北魏十余年的修养生意。后5年执政也算是励精图治,北魏的国力进一步加固。

第五代领导人拓跋弘则在与冯太后的权力博弈过程中,力求在外围寻求突破点,趁乱将刘宋的山东和淮北拿到了手。

至于第六代领导人冯太后(拓跋宏)则迎来了集大成的终极汉化改革,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其实所谓的改革和变法,通常都是要遵循“定基调、大框架、分阶段、试运行、找漏洞、勤修补、成体系”的基本逻辑线的,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北魏到了冯太后(孝文帝)时代,疆域越打越大,代人集团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它的内部制度文化和体系建设依然不够完善,也就是在胡汉融合的问题上没有太大的进展。北魏基本上形成以太行山为界的南北剧烈胡汉差异。跟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改革前的赵国以及短暂成为北方霸主的前燕、前秦非常类似。

那么,北魏为什么历经80年的摸索进取,却依然无法登堂入室地构建出一个成熟稳定的统治模型呢?因为他们对汉政权统治天下的三个核心要素并没有吃透:礼乐制度、编户齐民以及信仰融入。礼乐制度是化解社会戾气的润滑剂、编户齐民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账目清晰的必备药方、信仰融入是构建社会精神和思想合力的有效方式。

咱不一一举例解释了,就说一个编户齐民的事情。国家的财政依赖于税收,而税收则依赖于人口和土地,不管你打下多大的地盘,只要你的人口和土地账是一笔糊涂账,那都是白搭。

比如拓跋嗣时期征收军粮是每户五十石的标准(相当吓人),但到了拓跋弘时期还是这个标准。

九月甲寅,诏诸州调民租,户五十石,积于定、相、冀三州;冬十月,太上皇帝亲将南讨。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魏的国力蒸蒸日上了,为什么税赋的征收依然这么简单粗暴呢?不是应该被摊薄吗?因为新增的人口和土地都被人黑掉了呗!国家层面能够看到的税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为了保障国家动作的顺利运行,均摊的税务任务根本就没法减低呀!

那么问题又来了,北魏为什么不清查人口和土地呢?心有余而力不足呗!你北魏皇族和代人集团都是外来入侵者,没有本土势力的配合,你们根本没办法盘清这笔历史糊涂账。比如你北魏官员下乡看见一个村子乌泱泱的有上万人口,但是你去问村长,村长就告诉你只有几百人,你爱信不信。如果你要进村硬查,说不定你就死在了这个村子里。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权力触角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问题,自古皇权不下县,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有伪军和买办,一个小体量的民族是不可能统治得了另一个大体量的民族的。

所以,北魏这么多年的统治模式就是:你们报税源数量,我凭借武力强行摊派个体税赋任务。你们一万个人完成明面上一百个人的税赋,我也不追究。但是你们也别埋怨个体税赋任务重而暴力抗法,否则我就屠杀你们……反正主打就是一个互相妥协、互相默契。

算不清基础账,导致游牧民族通常只有通过不断扩张自己的税源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军事本质其实就两个字“抢劫”。

可是,这种统治模式有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人家私设小金库的体量如果慢慢远超你们中央征服暴力征收的体量了,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受你的管制吗?

所以,北魏到了冯太后时期,其实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长江以北,你们北魏能抢的都抢了,做增量的空间几乎没有了。如果继续维持原状,以下克上的局面就不可避免了。这就逼着北魏去思考如何控制越来越庞大的中原汉人了。

可是,冯后当时的处境也比较尴尬。她不像之前的常太后,常太后是一手把小皇帝拓跋浚养大的,跟小皇帝感情深,而且是实打实的助力拓跋浚上位的贵人。而冯太后则是当着小皇帝拓跋宏的面,搞死了人家的亲生父亲拓跋红,相当于法人和总经理不是一条心啦!这就决定了冯太后是没办法打着拓跋宏的政治牌去操盘整个北魏的,而是要主动寻求一个新的政治生态。啥新生态?把汉人集团揉进来搅局呗。

所以历史上所谓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实是北魏冯太后的汉化改革!

冯太后这次堪称史诗级的伟大改革,脑中开全图般的走稳走对了每一步,每一步都值得教科书般的被永远研究和铭记。这是一个媲美前人吕雉、后人武则天的伟大女性政治家。

话不多说,来看看冯太后的具体操作过程吧。

冯太后弄死拓跋弘再次临朝称制后,大事小事一把抓了,关键是人家处理得相当得体。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而且冯太后还能摆脱女性自带的狭隘性,在人事安排上更理性地做到量才而用,英雄不问出处,像王琚、张嶷、王遇、张祐、苻承祖这帮都从底层宦官等提拔至了王公级别,官至尚书左仆射、侍中、吏部尚书、刺史乃至掌兵的将军。跟当初贾南风启用寒门是一个操作模式。

所幸宦者高平王琚、安定张嶷、冯翊王遇、略陽苻承祖、高陽王质,皆依执用事;官至尚书左仆射,爵新平王;琚官至征南将军,爵高平王;嶷等官亦至侍中、吏部尚书、刺史,爵为公、侯,赏赐巨万,赐铁券,许以不死

然后,冯太后利用宦官集团出入禁宫传递信息,甚至出任机要命官,打造了自己的“东厂”。

内部整改得差不多了,冯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外围调整,汉人知识分子的春天蓬勃而来。

冯后第一次当政的时候就把几位汉人高官们引入高层决策大事了。高允、高闾和贾秀都是汉人大咖。

会侍中拓跋丕告浑谋反,庚申,冯太后收浑,诛之···太后临朝称制,引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及贾秀共参大政

第二次主政后,冯后就更加倾向于汉人知识分子了,像王叡、李冲这种才貌双全的汉人都获得了高官、巨富甚至免死之诏的高级待遇。

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李冲虽以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密加锡赉,不可胜数

重用宦官和男宠,这不是要亡国的节奏吗?别急着下结论,同样的操作要看操作者是谁,冯后是少数能做到玩火不自焚的人。

冯后的男朋友和宠宦,其实是都是有实干能力的人。比如她的男朋友之一李冲,其实就是隋唐贵族的奠基人。什么隋唐五姓七望,都叫人家李冲祖师爷吧。而且冯后重用但不偏袒宠臣,赏罚分明。

然所宠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余

那问题又来了,对近臣过于严苛,会不会适得其反地引起不满甚至反叛呢?人家冯后很通透,今天责罚了你,明天又对你旧善待如常,甚至后天还能升官发财,确保你根本恨不起来。

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故左右虽被罚,终无离心

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其实蕴含在了我们普通人教育孩子的事情当中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在同一个地方多次跌倒;是要让他知敬畏,能克制自己不主动给你惹祸。至于不计隔夜仇,是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真心为他好的,是始终把他当成自己人的。

冯后人性通透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冯后要进药膳,结果下人端上来的粥中有个大虫子。这种事,即便当今,依然会有许多人不依不饶、上纲上线的。所以一旁的孝文帝直接就怒了,下令要大刑伺候。但冯后笑了笑就把此事给翻篇了。

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冯后这一出高明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去看看后面的高澄就知道了。穿鞋的不要跟光脚的计较呗!

可大家仔细想一下,冯后为什么对厨子这么宽容而对自己的宠臣那么严苛呢?奖罚都要尽量先剥离自我情绪呗!你对近臣不严,别人会怎么想?你对下人过于严苛,别人又会怎么想?

另外,冯后在明面上还非常博爱,所有对男朋友和亲信的赏赐和宠爱时必须都要拉上拓跋丕这些代人集团的功勋老兄弟们,避免功勋集团心理失衡。上过我床的和没上过我床的,只要发红包,大家都有份,只会红包大小的问题。

又外礼人望东陽王丕、游明根等,皆极其优厚,每褒赏睿等,辄以丕等参之,以示不私

再然后,冯后还特别善于经营自己的人设,我对别人相当大度,但在个人生活上去相当节俭。主打一个“赚钱是为了回报社会”的网红人设。

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

总而言之,冯太后就跟现在很多当红主播一样,一些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的第一印象就一句话:活该她红!

但说个题外话,冯后也有自己的死穴,那就是私生活混乱的她特别忌讳别人议论她的私生活,基本上是逮谁灭谁。大家讨论我的事业没问题,但不能讨论我的私生活、男朋友。因为你们破坏了我圣洁的形象,我就没法高大上地搞事业了。太皇太后到处都是男朋友,怎么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呢?

太后自以失行,畏人议己,群下语言小涉疑忌,辄杀之

479年,北魏开始命中书监高允议定刑律法令,算是开启了冯太后改革的第一步。

是岁,魏诏中书监高允议定律令

481年,北魏中书令高闾等人继续完成北魏律法。

魏中书令高闾等更定新律成,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二百三十五,杂刑三百七十七

把规矩条例这些都捋清了,接下来就是依法治国的节奏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嘛!

随后,冯后又主导了北魏的交通改革。482年七月,魏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这条由慕容垂凿通的战略通道,必须加固扩建。啥目的呢?便于加强对太行山以东的战略控制呗,打通从山西高原到华北平原的大动脉,控制山东地区不就更便捷了吗?

最后便是礼乐、信仰重塑的终极大招,482年十一月,孝文帝亲祭祀祖先七庙,命礼仪部门负责研究出一套礼仪流程,按古制置办祭祀所用牲畜、礼器、礼服和乐章,并规定从此后四季开始照此规格常祭。以后,咱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跳裸舞了,要按规矩穿着舞美服装优雅地跳舞。

十一月,魏高祖将亲祠七庙,命有司具仪法,依古制备牲牢、器服及乐章;自是四时常祀皆举之

483年闰四月二十九,孝文帝生下儿子拓跋恂,冯太后以拓跋恂当为太子的理由依“子立母死”故事,赐林氏死,自己又做了“保太奶”,把拓跋恂抱回去抚养了。

闰月,癸丑,魏主后宫平凉林氏生子恂,大赦。文明太后以恂当为太子,赐林氏死,自抚养恂

484年,稳稳控制政权八年也是递进式改革的三年后,冯太后终于要挑战最高难度了——国家全面反腐反贪,也就是对既得利益阶级进行全面反攻了。

按照北魏旧制规定:每年每户的租调分别为二匹布帛,二斤棉絮,一斤丝,二十斛谷米,后来又增缴了一匹二丈布帛存入本州州库,用来充当收税成本。(布、米这些是有货币功能的哈)

魏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484年九月,北魏突然下诏表示:国家恢复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所以再增加税赋用来给公务员发工资。

调各随土之所出。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但丑话说在前面,既然给你们发了工资,如果谁还敢私自伸手侵占国家财产,那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了。贪赃达一匹布帛以上,死罪。为了解除大家的心理压力,咱现在大赦天下,相当过往清零,以前的事情一律不追求了。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

把这个调定好了之后,冯后往全国派出了大量的纪委巡视组,刮起了反贪风暴。

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

看看冯后这手段和魄力,先在桌面上摊开给大家讲清楚,规矩明确了、过往翻篇了,咱们就从这个节点清清白白地跟你搞改革,我已经仁至义尽了,但如果谁还不识时务,那就别怪我出手无情了。

但任何改革的背后都会存在一些想负隅顽抗的顽固分子的,北魏第一个不长眼的典型是秦、益二州刺史,外戚李洪之(拓跋弘娘舅)。这货不把冯后的三令五申当回事,结果被冯后当成典型给打倒了。其余还有地方官四十多人也在这次反贪反腐运动中丧命。

秦、益二州刺史恒农李洪之以外戚贵显,为治贪暴,班禄之后,洪之首以赃败,魏主命锁赴平城,集百官亲临数之;犹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自余守宰坐赃死者四十余人

在高压推进之后,北魏的贪腐现象逐渐销声匿迹。

受禄者无不局,赇赂殆绝

而且大家可以去看看当时的北魏,其实冯太后对其他问题都能略加姑息的,基本不是超级大罪都不会判死刑的,被判死刑的一年不超过五六个。但唯独对贪污问题的态度是极度高压的,贪污一匹棉帛就得死。

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啥意思呢?其实核心目的是三点:第一是打击圈子文化;第二是树立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第三是震慑和引导官僚系统要紧跟中央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腐是改革的前招、是给改革铺路和预留后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关系,反正后面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全面彻底的汉化改革,就是以冯后这一连串动作为基础的。

485年正月,北魏统一神秘文化的解释权,下诏令:凡是图谶、纬书一概烧掉,有私自保存的一律处以极刑,并对宗教人士进行管控,禁止街边摆摊算卦等封建迷信活动。

戊寅,魏诏曰:“图谶之兴,出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又严禁诸巫觋及委巷卜筮非经典所载者

与此同时,北魏太皇太后提出了最高政治纲领思想,作《皇诰》十八篇,在太华殿大规模宴请文武百官,正式颁布《皇诰》。北魏的思想纲领初具雏形。

魏冯太后作《皇诰》十八篇,癸未,飨群臣于太华殿,颁《皇诰》

小结一下冯后到此的全部改革节奏吧。第一步,定规矩,制定《魏律》;第二步,按古制祭祀祖先,打造正统阵地;第三步,给官员发薪,堵住官员贪腐的口子;第四步,抓反面典型,震慑全局形成稳态;第五步,管控舆情,严防民间带乱节奏;第六步,颁布最高理论纲领《皇诰》,全国范围内统一思想。

说到这,就想问问大家,冯太后牛不牛?是不是比商鞅那种人厉害多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前面提到的国家终极基础问题——人口和土地问题还没动静,这说明冯太后在九年内的上述六步走还只是一桌开胃菜,真正的压轴大菜——土地与户籍改革还在后面。咱们下篇文章再聊吧。

最后,想问一下大家,有多少人明白了改革的逻辑和步骤了呢?为什么商鞅变法脱离了秦国的奋六世之余烈就注定会丢人现眼呢?希望大家看问题不要光看到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没在海平面以下的那一部分才是精华。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