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材中为啥假设地球轨道是正圆的

数理土豆饼课程 2024-03-26 04:28:08
高中物理课本中 有提到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恒星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但是在实际计算和解释行星轨道时,都是按正圆轨道来解释 和 计算的,这符合实际情况吗? 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 一个椭圆,其偏心率约为1/60,或许有人说,就差1.6% ,误差很小。 地球 围绕太阳一圈的公转周期是365.254 天,因为不是 整数天,所以公历大概需要四年一闰 来防止时间累积,出现历法和气候的 严重不一致。在这里,公转周期的365.254 天 和 平年的365 天,误差不到 1/1000,都要修正,何况 把地球的轨道假设为正圆 误差达到 1.6% 如果当年 牛顿发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时,把地球轨道按正圆计算,将难以服众。 现在高中物理教材,把恒星对行星的引力解释为向心力,并 按正圆的轨道来 解释行星运动的力学原理。为什么不按实际情况解释为椭圆呢? 主要是因为,要解释行星椭圆形轨道的形成,在数学上,需要微积分和 力的 向量分解,高中微积分只学微分,没有学积分,所以无法 解释 物体在 变力 作用下的运动轨迹问题。正是 为了 解决 天体在 变力作用下的运动轨道问题,当时的 数学工具 无法解决 这个问题,牛顿 才发明了 微积分,如果所有行星的轨道都是正圆的话,说不来 牛顿 就没有必要发明微积分了。假设已知一个两个天体的质量, 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也知道,那它们将会形成什么样的轨道,这样的一般性问题,没有微积分是计算不出来的。 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动轨迹的观察,计算,预测,解释 一直是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代代 数学家 为了 天体运动计算的 实际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出 新的数学工具。牛顿开创了天体力学这个学科, 欧拉研究过月球的运动和三体问题, 拉普拉斯 写了 著名的大作 天体力学, 拉格朗日好多数学理论也是以天体的运动为研究背景。高斯做过好多年天文台台长。从古代到牛顿以前, 天文观察和航海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三角学的发展, 现代可以用红移现象和激光等先进技术测量计算天体到地球的距离,古代 无法直接测量到天体的距离, 通过测量地球上两点到天体的视角, 地球上两点的距离为已知, 这样地球上的两个点和天体组成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一个边和两个角 可以通过测量获得,通过解三角形就可以计算出天体到地球的距离。我们 现在学的 很多 感觉庞杂的三角学内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各种高精度计算三角函数的方法,对于牛顿以前的科学家观察确定天体的运行轨道非常重要。多年的观察计算积累,由开普勒集大成,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要说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以及高考的内容,其实也不简单,高考的圆锥曲线压轴题,导数压轴题 的难度,应该大于 把地球轨道 按本来面目 理解为 椭圆轨道所需要的数学。 这样看, 高中的教学内容, 物理被大大简单化了,为了学生好理解, 把椭圆轨道解释成圆的。 数学大大被繁琐化了,各种 题型,让计算椭圆的各种性质,让计算抽象函数的各种性质,但是一落到具体的应用场合,竟然连 行星椭圆轨道形成的数学原理都没有进行解释。数学的教学和考试,热衷于各种技巧,在实际应用方面非常落后,类似于学外语,学了许多生僻的词汇,各种复杂的句式,但是进行一个日常的表达,都要挑简单的,不正常的单词来说。 学习语言,应该从课文出发,通过课文学词汇语法,不能不讲课文, 每天背单词,和练习句式,学习数学也应该从应用场景出发,通过应用场景,引入数学概念和计算规则。不能一开篇就是一大堆繁琐的定义,然后又是一大堆计算规则和计算技巧,这些概念规则和技巧到底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有可能学好多年都没有被提及. 比如高中学习了复数,那哪些具体问题用复数来解决很容易,没有复数很困难,应该说 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是没有体会的。
0 阅读:0

数理土豆饼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