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里的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顿悟:命里无时莫强求

祥奇说历史 2023-07-29 19:59:02
引言

李白是谁?他是语文书上白衣飘扬的浪漫诗人,是诗卷中迤逦优美的文辞句读。在票房超过十亿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之中,那个自命不凡、遨游山水的青年,便是“诗仙”的生动再现。

青衣白马的诗人醉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无数中国人心中潇洒豁达的李白,而影片最后,那个撑着一叶孤舟、衣衫褴褛的老人,也是李白。

穿越长安三万里,壮志几经摧折,青丝早成白发,李白最后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何尝不是他生平的真实写照。

图|李白画像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理想萌发与个性铸就

李白非同凡响的文学天才,使得诗人身份成为了他终生的标志,浪漫壮美的诗句历久弥新,勾勒出了“诗仙”极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

而诗文背后,那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却似乎隐退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传奇一般的年代,盛衰的转变、政局的更迭,使得个体命运的轨迹在冥冥之中落成。

李白的灿烂、豁达随着他的诗歌闪闪发光,而李白的苦闷与坎坷则顺着历史渐渐沉淀。

对于李白的研究是很全面的,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逐渐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李白。

以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李白生平研究匡补》为例,大部分的学者都将研究的视域落在李白蜀中行踪及诗文创作、入京求仕之始末等方面。

要认识真正的李白就不能脱离其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地域,出身、为官、归山的线索之中,藏着他早年积极入世的波折历程,也散落着他与大唐朝野不可融合的矛盾。

图|李白画像

世人都知道李白浪漫潇洒的文采,却淡忘了他滚烫的理想已经将他自己灼伤。《匡补》一书追根溯源,以无可辩驳的详实论证,肯定了李白出生“蜀地”。

与此同时,经过《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系年之辨,以及《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诸诗系年的辨析,基本可以将李白的生平划定在唐玄宗时期。出生于大好河山、见证过奇迹盛世,早年的李白自然落成了一颗乐天的雄心。

怀揣着赤诚之心的青年李白与其他人一样,希望通过谋得一官半职以发挥才能、建立功业。就这样,李白开始了他的蜀中交游,在领略家国山河风光的同时,也在途中收获了不少风土人情的见闻。

年轻的李白又正值意气风发之际,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无拘无束,眼界开拓了不少,也留下了许多好诗。而此时的李白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他的宏大愿景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长安。

图|李白画像

在交游历程后期,李白开始了“入京求仕长安”之游。在前一阶段的游历过程中,李白的心胸愈发开阔,实现抱负的念头也愈发热烈。

在进入长安的这段旅程中,李白怀揣着前一阶段酝酿的强烈动力,他自认为已经做好了思想、见识以及意志上的充分准备。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里,有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有自信自立的深层愿望。当时的李白认为,进入长安,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

大唐是一个开放盛世,诗才飞扬、智敏双全的李白自以为只要见到唐玄宗,就有机会大显身手,做成一番大事业。但在长安这座大都会之中,辉煌灯火背面就是不可回避的阴暗面。

李白进入长安,被这里前所未有的繁华震撼,此时的他以一种比较天真的赤子之心接纳着这座城市。

但是权野之争总有看不见的厮杀、朝堂之上总少不了繁复的规矩框架。李白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图|李白画像

二、长相思在长安:仕途坎坷与思想转向

青年李白满怀壮志,有着很多宏大的愿景,但与此同时,他也早已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性格。

李白五、六岁便能通识句读,少年时期便创作出了不少优美的诗歌文章,家世良好的李白从小到大都接受着开明、优越的教育,他是在沃土和繁华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人、出门远游之时,可谓“才凌相如,心高叔夜,遂有四方之志”,此时的他终于真正地接触到了真实的大唐王朝。

用现在的话说,李白绝对算得上是典型的“少年成名”。弱冠之年的李白凭借着文学天才和不少精妙作品名声大振,“既从赵蕤学纵横之术于梓州,又谒益州长史苏于蜀郡”如是言也。

这样一来,也就解释了李白早年自傲性格的渊源。恃才而骄的李白,也的确有狂傲的资本,《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有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他的才华与具体的报国智谋从未割裂过。

图|李白画像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不是有才学就能够闯出一番天地的。一心想要报国立业的青年李白,一进入都城就广泛的结交名流。

他常常出入于酒楼、会馆等社交场所之中,与当时在长安科考谋职的许多英才成为了好友,著名的唐将高适,就是李白在长安获得的终生挚友。

此时的李白,秉持着“奋其智能,愿为铺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至高人生理想,但圆梦之途却是十分坎坷。

在长安这座都会之中,李白第一次见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另外一面,那些权力与金钱的辉煌之下,是前所未有的残酷。

后世的人们都知道,李白是面见过唐玄宗的,当朝最高统治者对刚到长安不久的李白甚至“初亦颇加礼遇”,也正因如此,李白的心气也越来越高。

可是在权野交杂的大唐,锋芒乍现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懂得与朝中人士打交道的李白,很快就被加诸于自身的光芒所反噬。

图|长安

面圣的荣耀并没有为他的仕途开辟出平顺的前途,而是刺激了当朝贵族对他的不满情绪。

“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性格狂傲、才学绝顶的李白很快收到了权臣势力的压制,在壮志难酬的环境之中,李白原始个性与大唐社会现实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满腔热血被冷水浇扑,满腹才华亦无处发挥,第一次在长安闯荡的李白由此开始了苦闷与理想交杂的性格转型。

从交游入长安开始,李白就有着“济苍生”、“安黎元”的人生理想,同时,他也有着功成身退的愿望。也许从最开始,李白的性格底色就决定了他,并非是流连于权野朝政的人。

在争取入仕的过程中,他多次求见安陆长史、荆州长史,却屡遭冷落拒绝,众名流避讳其锋芒,大多对他是置之不理。

从他的此时期诗歌中,已经出现了批判现实的犀利笔触,而这正是他现实生活坎坷愤懑的真实映照。

图|李白画像

三、难于上青天:理想的幻灭,苦闷孕育豁达

从历史资料中可见,李白两次出入长安,贯穿了他的中青年阶段。在这段时期,他经历了婚姻的破碎,也与原来家庭的决裂。

李白与安陆许氏结婚后,专心于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他积极得四处拜访,却惨遭冷落。更有甚者,甚至恶意诽谤李白,试图以此斩断他的仕途。

报国无门、出击艰难的李白很快就遭遇了婚姻的失败,而执着于进长安为官且性格愈发桀骜狂放的李白,也和父母断绝了联系。

在长安试图拜访张丞相的李白,被随意的安置在了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此时的李白还天真地期盼着不久就能够见到公主,没想到这种机遇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李白在诗中把见公主比作见仙子,可见漫长的冷落与遥遥无期的等待,已经一点点的消磨掉了他的锐气。

幻想着凭借才华成为贵族座上宾的李白,一次次地坐上冷板凳。

图|李白画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行路难》之中,李白的愤懑与凄凉已经非常明显。

求官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之中,李白也早已不是意气风发、壮志勃勃的青年,快四十岁的李白,在长安城历经沉浮十余载,他的骄傲与乐天已经变成了看破世俗后的狂放。

经过十几年的徘徊摸索,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任用,当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官。可此时的李白早就是厌世有余、壮志阑珊。

没有出路之时,李白屡遭压抑,苦于无处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好不容易入仕的他,却更加真实地看到了朝政的复杂与虚伪之处。

早年的李白壮志难酬,如今的李白幻想破灭。在长安的时光里,李白切身的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华美,也见识到了许多风流才子的绝世才华。

在坎坷的长安求官路上,怀才不遇的李白又不愿意与权贵同流合污,后期的李白纵情娱乐、愈发桀骜,早已不适应为官的生活。

图|李白画像

李白以为无拘无束的个性,自然也就遭到了朝中同僚的诽谤排挤。为官不久的李白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就又接连遭遇危难。

而唐玄宗听信谗言,也对他日益疏远。李白也自知不会再得到重用,他索性上书以求“归山”,而唐玄宗也以“非廊庙器”为缘由,赐金遣返了李白。

天宝三载的春天,李白已经埋头白发、放浪形骸,他的终于离开了这个梦碎的长安。

结语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李白的一生是诗酒纵横、才华灿烂的一生。但在这历久弥新光辉之下,隐藏着他与时代不可弥合的巨大裂痕。

图|李白画像

才华与抱负使李白带着满腔热切奔赴梦中的长安,而长安的一切却让他辗转几番,最终竟然真的走到归山身退的结局。

潇洒的背后,无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令我不得开心颜!”

参考文献

《李白生平研究匡补》

《新唐书》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