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到底姓杨,还是姓李?古代信仰体系混乱的冰山一角

祥奇说历史 2023-07-29 09:30:03
引言

在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二郎神信仰拥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即便在现代,二郎神杨戬的名号也是家喻户晓。

面貌英俊、眉间生第三只眼、手拿三头蛟所化长枪,这就是绝大部分现代作品中对二郎神形象的刻画。

图/二郎神

在二郎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劈山救母时的仁孝之心,充满人性光芒;也能看到他担山赶日的神通,极具神话色彩;他还治水斩蛟擒龙,为百姓谋福祉,值得崇敬。

但这些故事都出自那个最广为人知的杨戬杨二郎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二郎神其实是个混合了各种信仰文化的杂糅体,也是古代神话信仰体系混乱的体现。

一、二郎神信仰的神元素

在唐以前,民间已经存在着对二郎神的信仰,但尚未演化出二郎神这一称谓。直到唐崔令钦《教坊记》中才出现了名为二郎神的神曲,用于歌颂二郎独健的神迹。

独健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五个随从童子之一,其余四名分别是禅尼只、哪吒、鸠跋罗、甘露,其中独健排第二个。

可以看出这些名字相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很难记忆,不利于推行教义。

图/毗沙门天王

因此,佛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惯,在第二个童子独健的名字前面加上二郎,称“二郎独健”,以便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子哪吒自此演变成三太子,毗沙门天王也与李靖联系起来。他们都与二郎独健一同杂糅进中国信仰体系,与本土人物混杂,演化成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二郎独健能在中国流传,主要是靠统治阶级操手。

相传,在唐玄宗时期,西域突然发兵围困安西,玄宗便下令佛门法师做法,祈求护法神毗沙门天保佑出征大胜。

最终独健亲自出现显灵,帮助唐军大破敌军。

玄宗因此对独健感激不尽,“敕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部从供养,置于佛寺亦别院安置。”

在官方推崇之下,二郎独健的信仰逐渐传播开来,此时,二郎神这个名号所指的正是独健。

而佛教对二郎神信仰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自东汉传入中国起,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日益繁盛,信徒遍布全国。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教义,佛教徒就将佛经中的故事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相结合,改编成适合讲说演唱的“变文”。

图/目连救母

其中,《目连救母经》因为充满仁孝元素,匹配了古代中国孝道治天下的潮流,所以被改编成“目连救母变文”,在唐宋时期广为传播。

巧的是,此时二郎神独健的信仰也在全国传播。

大目犍连是目连的佛教原身,为了方便称呼才将其名字进行简称,而大目犍连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排行第二,这就与同样排第二的佛教神祇独健产生了重合。

此外,大目犍连与独健的名字中有同音的“犍”“健”,因此,这两位同时流传的佛教神就易被知识水平不高的百姓混淆,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重叠,目连与二郎神信仰开始融合。

除了大目犍连和独健,还有一位华光神也与二郎神形象多有交叉。

唐宋时期儒教和道教文化相互融合,还出现了互相挪借混用神祇的现象,佛家神与道家神的功能混合,杂乱相处。

例如,佛教中有华光佛,道教中也有被奉为火神的华光大帝。

在宗教神仙列传《三教搜神大全》中就记载有:

华光天生有三只眼睛,神通广大,曾斩杀东海龙王以治水祸,还大闹地府以救亡母,后来玉帝亲自招安,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守卫天庭。

图/华光大帝

很明显,华光这位佛道两教文化的混合物,又与二郎神这个混合形象再次杂糅,二郎神三眼、救母、斩龙等背景故事越来越丰富。

二、二郎神信仰的人元素

二郎神信仰在古代宗教文化的土壤中逐渐孕育,神的特点极为明显,这让二郎神能够拥有“七十二般幻化”“担山赶日”“接草量天”等十分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但要在民间扎根,只有神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人的元素。

除了目连、独健等等充满神力的宗教神祇,二郎神还有许多古代人物作为形象来源,其中李、赵、杨这三家的说法流传最广,他们的故事也全都融合在了二郎神文化中。

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有一位秦朝郡守“蜀守冰”,他带领百姓在川地灌江口建立了都江堰工程。

在先秦时期,蜀地还是荒草遍地,旱涝灾害频繁,直到这位秦朝郡守整修都江堰,消除水患,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

图/都江堰

《史记》中,这位名“冰”的郡守还没有姓氏和家世的记载,直到几十年后的《蜀王本纪》中才出现“李冰”的全名,书中称当时长江水患严重,蜀守李冰制作了五头石犀牛放置在江水中,最后成功平息水灾。当然,这种说法具有艺术处理成分。

在李冰治水时,他的第二个儿子“李二郎”也前来助阵,帮助民众修渠筑坝,所以最后与父亲一同被民间供奉。

北宋时期,宋仁宗正式为李二郎加封,在官方封赐行为的推动下,李二郎的故事流布全国。李二郎被推上神坛之后,佛教便将自家的二郎独健与李二郎形象相混合,以便与中国本土文化更深入的融合。

在佛教徒的努力之下,充满佛教色彩的灌江口二郎神形象也就立了起来。面对二郎独健侵占灌口李二郎的行为,道教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教徒们很快捧出了新一位二郎神——赵昱,并为他创造了完整的故事背景。

图/二郎神

青城山道士赵昱治水祸,除妖邪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民众为他立庙祭拜。

宋真宗时,礼部尚书张咏奉命治蜀,他曾来到赵昱庙中祈求帮助,然后又上书请皇上为赵昱赐封,最终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受到官方认证后,赵二郎的声名日渐显赫。此后,民间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以这位赵二郎作为二郎神,还对后来的杨戬杨二郎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赵昱治水斩蛟的故事经过改编后,就成了杨二郎收服三头蛟,将其变为神兵三尖两刃戟的神话。

但是,史书中并没有赵昱相关的传记,这个人事实上应该不存在,只是道教力捧起来冲击灌口李二郎信仰的虚构故事。

他的形象过于完美,又是赵姓,关联赵宋,有一定媚上色彩,所以元朝时官方很厌恶赵二郎的说法。元朝之后,赵二郎的民间信仰逐渐衰微,被杨二郎取代。

图/二郎神

明代开始,杨二郎凭着神魔小说《西游记》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二郎神。《西游记》中二郎神着墨不多,他主要是在对战孙悟空等打斗场面重点出场,彰显了不凡的武艺神通。

在《封神演义》中,杨二郎全名为杨戬,他是姜子牙师兄玉鼎真人的徒弟,元始天尊的再传弟子。

杨戬在讨伐商纣的过程中屡建奇功,为武王提供了莫大帮助,最终肉身成圣,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这一称号来自宋真宗对赵昱的封赐,可以看出,杨戬杨二郎的故事受到了赵二郎的深刻影响。

赵昱纯属虚构,而历史上还真有杨戬这个人,他还是宋徽宗时期的大宦官,是与蔡京、蔡攸、童贯等人齐名的奸臣。杨戬本人恶劣的形象与二郎神相去甚远,他们又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呢?

据话本小说《醒世恒言》描述,宋徽宗后宫里有一位韩夫人感染了恶疾,徽宗让她暂住在杨戬的府中调息。

一天,韩夫人去二郎神庙中上香祈福,庙中守官看见韩夫人体态婀娜,姿容非凡,于是心生邪念,意图不轨。

图/二郎庙

他趁夜溜进了杨戬家中,并假扮成二郎神下凡,诱骗韩夫人与他苟合。杨戬此时出现,识破了他的诡计。

此后,杨戬与假二郎神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之中被混淆误传,导致杨戬变成了二郎神。最后经由《封神演义》的大面积传播,杨戬杨二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事实。

这些说法也被人质疑过。胡适就认为,杨戬曾大肆谋取百姓的田契,是“括地皮的人物”,正巧当时百姓拜祈二郎神时,会”负土作礼”。

因此,痛恨杨戬压榨百姓地产的人们就将他与二郎神关联,用杨二郎为代号影射讽刺杨戬。正因如此,二郎神信仰才开始被一部分人厌恶。

而近现代史学家李思纯、赵逵夫都认为,杨二郎与杨戬并没有关系,他的原型应该是氐族先祖。氐族是活跃在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曾在西北方建立过前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著名人物有苻坚、吕光等。

他们的祖先有着“黥额为天”的习惯,也就是用刀在额头正中间割出一条竖着的口子,并且每天在伤口上涂黑色染料,使其深入血肉中。

远远看来,人就像在眉心间又长了个眼睛,这一形象又与二郎神相融合,使得二郎神拥有了第三只“天眼”。同时,氐族先祖以渔猎为生,常牵猎狗、背弓箭进行打猎,这就成了哮天犬的由来。

图/氐族

三、二郎神信仰流变的特点

美籍华人韩森认为:

南宋民间宗教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其一,除龙王外,民众几乎已不再崇拜其他动物神,所有神祇生前都被认为是人身。

其二,与前代的民间宗教诸神生前无一例外均为帝王将相的现象不同,南宋平民出身的神祇明显增多。重要的似乎不再是神祇的出身地位,而是他们灵验与否。

上古时期,先民们基本上以各式各样的动物,以及虚构出来的神兽作为图腾和信仰。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的环境下,人们崇敬自然,对万物生灵进行神话,民间信仰以动物神为主体。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力量,认为人定胜天。因此,人类神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神话殿堂中,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等传说,无不彰显着人性的力量。

而秦朝的李冰是比大禹、夸父这种夸张的神话人物更真实的存在,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出现了这样一个真正属于人的知名人物,百姓们就会极为尊重和敬仰,焚香祭拜、立庙建祠。

图/夸父追日

人们将治水的李冰父子奉为信仰,此时二郎神还十分具有人味,外形上也是十分具有亲和力的白面少年郎。

后来,二郎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杂糅了各种各样的宗教色彩和民间故事,二郎神所具有的功绩也越来越显赫。

官方因此不断对他进行封赐,将二郎神信仰从平民百姓之间搬到国家正祠中,成为声名显赫的大神。

二郎神的外形越发老成庄重,压迫力十足,身上的人性元素渐渐消失,他变成了真正的高不可攀的神。

南宋之后,小市民经济发展,文化领域越来越世俗。人们不再看重神祇的地位出身,二郎神威严的神性又开始逐渐消散,开始世俗化,人性的特点再次出现于二郎神身上。

元明杂剧中描写二郎神时,说他因孙悟空的盗窃行为生气:

“不由我愤怒起雷霆,凭着我耀武扬威敢战争,踢天弄井,则他是引逗起咱性情”

“你看我平底卷风涛,万里愁云静,更哪堪杂彩旗飘射影,战鼓连天震地鸣。你看我威伏了鬼怪山精,莫消停,豪气冲冲,马到处威伏万里平。”

图/二郎神大战孙悟空

此时二郎神虽然还有着超自然的法术神通,但性格上已然不再端庄威严,而是像个威风凛凛又脾气火爆的人间小伙,人性特点十分突出。

在近现代的神话作品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也越来越丰满,他和齐天大圣一样都拥有了鲜明的人性,敢于反抗天命,有情有义,会悲会喜。

二郎神的外貌又变得年轻潇洒,深受民众喜爱,此前上映的动漫电影《新神榜杨戬》就备受好评。

在二郎神信仰的演变过程中,二郎神由人类英雄开始神话,从充满人性过渡到神性。在神祇平民化的潮流中,二郎神又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结语

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谓是错综复杂,极为混乱,二郎神形象的大杂糅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毕竟,中国文化一直是兼容并蓄,无所不包,外来的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就不断被中国本土文化吸收融合。

图/三太子哪吒

佛道在冲击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了二郎神信仰,再加上统治阶级十分具有目的性的封赐,二郎神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英雄人物。

他与其他神仙一样,都曾被用作影响底层百姓的思想工具。为了政权和神权服务的工具人,自然没有了自我意识。

在强化功效性的过程中,二郎神信仰就会越来越杂糅,最后成为一个缝合怪。

同样,人民广泛信仰的二郎神,也在演变过程中受到平民百姓的主观影响。在这场漫长的造神运动中,民众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为二郎神赋予不同的内涵。

他从一开始的治水有功之人,被百姓推上神坛接受崇拜,成为治水之神,拥有了神的无穷法力和至高威严,以便于帮助人民降妖除祟,完成普通人永远只能幻想的祈愿。

在这个过程中,佛道等宗教以及官方不可避免地对二郎神信仰进行影响。

但最终,从平民中走出来的二郎神又在平民的影响下进行回归,被百姓们塑造成重情重义、充满人性的神仙。

人们源源不断地向自己的信仰中注入情感和期待,现实精神不断被强化,神魔性等幻想色彩逐渐减少,二郎神变成了属于人的神。

知乎上常有人提问:为什么中国不像西方那样无条件地信仰神?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这么多无神论者?古代中国宗教势力繁多,为什么中国没变成宗教国家?

在对以二郎神为主的民间信仰的探索中可以发现,我们最注重的,永远是人文精神,这也是人类发展进步所必备的精神。

无论把神仙渲染得多么强大,他都得为人服务,我们也完全不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眷顾上,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点。

参考文献:

《宋史》

《史记》

《风俗通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