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爆火的影视剧《琅琊榜》中,男主角梅长苏以神机妙算、深谋远虑的智性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古老的中国,谋士都智慧非凡,他们既有未雨绸缪的先见,又有杀伐果断的能力,而谋士“运筹帷幄”的秘密武器就是那一则则神妙的计谋策略。
古老的三十六计,每一个的背后都蕴含着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神秘的解语背后,凝炼着智士们理论与实践的经验。
计谋是简洁的大智慧,落实到现实中,将会有四两拨千斤的绝妙功力。

图|古代谋士
一、先秦谋略中的妙算:围魏救赵的阳谋逻辑中外闻名的“三十六计”并非纸上谈兵,在典籍之中,每一则计策都有详细的阐述。在三十六计之中,名列第二计谋的围魏救赵就是经典的古代“阳谋”。
这个故事的解语有言:“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也就是说围魏救赵讲的是一个“打蛇打七寸”的典型战争范例。按照古代兵法计谋,薄弱分散的敌手是进攻的突破口,而士气低落的对手则是打击的重点对象。
在古代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势之下,决策者要兼顾的细枝末节很多,且政治局势诡谲多变,简单的策略往往被战局掩盖了。
智慧的古代军事学家从自然百态之中总结经验,将作战与治理水患类比。对于来势汹汹的对手,唯有以实击虚、避其锋芒,方能掌握主动权,进而实现胜利的目标。
对于当时的决策者而言,要拯救赵国的危急局势,就必须要针对敌国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打击其要害,毕竟家国命运、百姓身家通通在此一役。
当齐救赵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如是言也。

图|围魏救赵
孙膑要以“一计之长”帮助齐国拯救赵国,就必须先对敌方魏国无比熟悉。一个国家能在诸侯争锋之中立足,就意味着它一定拥有一些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综合竞争力。
这既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根本,与此同时也是这个国家不可侵犯的“绝对领域”。
要缓解赵国的局势,就要扼制魏国的咽喉,简言之,拿捏敌人的要害就是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的最好手段。
孙氏兵法神妙明智,在围魏救赵的战略部署上,孙膑坚定地提出了计谋的根本原则:“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战争讲究的就是势均力敌,在胜利趋势不明显的情况之下,相互制衡是极其关键的。齐国要奔赴远途救赵国,肯定会消耗部分士兵的战斗力。
为了制衡敌我,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让魏国也不得不一起“上路”奔波,消耗军队的能量。劳师袭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孙膑正是精准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调兵遣将方面,才巧妙地维系了齐、魏的战斗力平衡。
拿捏魏国的“必救之地”同时使得魏国兵力大大消耗,这就是拯救赵国的转机所在。孙膑提出“围魏救赵”,调动魏军弃赵回援,与其说是诱敌,倒不如归结为逼敌。

图|围魏救赵
魏军的咽喉被扼制,其回援如同救火,当然是“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如此一来,赵国与齐军的主动空间也就大大扩展了。
齐国既能“解赵之围”,又能“收弊于魏”,在预设战场桂陵,以逸待劳地痛歼疲惫不堪的魏军。战场风云复杂多变,追根究底也就是形势二字。透过战局表面的外在情况,研究其内在的逻辑框架,并以冷静客观的决断力将客观规律贯彻到底,这就是计谋的本质所在。
一则小小计谋,洞穿的是宏观的政治局势、战争情况,它是以小见大的智慧结晶。
要全面消解敌军的兵力形势,有两种方式,一是强强对抗,二是让对方的拳头打在棉花上,围魏救赵作为古代四大“阳谋”,妙就妙在运用了后者。
用一个计策便使得所向披靡的魏军无用武之地,使其“形”、“势”由于空间距离的消耗而得不到及时发挥,在其精疲力竭之时一举破之,围魏救赵的确精密非常。
这场典型的逆转大战,不仅凝结出“围魏救赵”的智慧,还渗透着三十六计中“调虎离山”、“反客为主”等计谋的逻辑。以它作为古代军事科学的典型,确实是名副其实。

图|古代谋士
二、四两拨千斤的智谋:二桃杀三士与大汉推恩令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有识之士另眼相看,智谋的威力有时候比武力手段更加强势。充满神机妙算的计谋,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力。
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对方首级,杀敌于无形之中,这样的智慧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古代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经典寓言故事,而历史中也有着广为传颂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齐人晏子作为文人谋士,面对三个武功高超的武士时,只用了两个小小的桃子,便将对方全盘击溃,这就是以小搏大的阳谋。
春秋时期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早期智慧故事的代表。两个桃子作为谋杀三名武士的道具,强烈的反差让晏子的智慧被大大突显。这个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从春秋时期到北魏漆棺画中都能找到它出现的痕迹。
齐景公时代,手下豢养着三名重要的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武士自视很高且蔑视文人朝臣。
学者晏子从这三人前经过时,他们视若无睹、毫无尊敬之意,武功高强的三人这时还不知道,他们的傲慢已经给自己惹上了杀身之祸。

图|二桃杀三士
晏子随即便向齐景公进言,痛批这三人目中无人、罔顾礼仪,由此推展,进而说这三个人对上毫无君臣之义,对下无长率之人伦。
由此一来,晏子便断言,三个武士将来肯定会变成危及家国命运的祸患,铲除他们成了当务之急。齐景公在晏子的说辞下,同意根除三个武士,但面对勇猛非常的武士,齐景公却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
此时,智谋过人的晏子心生一计,请人奉上两个桃子,让三名武士“计功而食桃”,功高者得食。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其实很好的拿捏了对方高傲、讲义气的个性,晏子的智慧就在于懂得“对症下药”。
三个自恃功高的武士,一边是兄弟义气一边是功绩体面,以功挑桃必然会引起纷争。
在晏子的设计之下,公孙接起身拿桃,接着田开疆也报功挑桃,古冶子没能拿到桃子,却情绪爆发对着另外两个兄弟一通说辞,公孙、田二人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此时,晏子的阳谋已经起到了奇效,而在故事的最后,古冶子意识到自己独生不仁不义,若不赴死则成了无勇之人,于是也接着自杀身亡。
古诗曾道:“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就这样,晏子仅凭一则小小的计谋,便以一敌三,将三个勇谋威武的武士全部谋杀。

图|二桃杀三士
机智的晏子不费吹灰之力,仅凭只言片语的计谋,便达到了制胜的目的。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割据的特殊时期,国君、卿大夫、士等阶层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晏子以二桃铲除三位勇士的故事是智者在乱世立足的典型。
而四两拨千斤的计谋,同样也出现在政治领域,当深谋远虑的计策贯彻到政治民生上时,其效用便非同一般。
汉文帝时期,贾谊在《治安策》中有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面对乱世危机的大汉,势必要在政策上推出“阳谋”,以维系天下太平。
为了权衡周边势力、巩固大汉中央集权,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出言献策,试图用和平的手段维系汉朝的政治局势。
回顾汉景帝统治期间,上层皇室的削藩政策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而后汉武帝则深谋远虑地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实施这项政策是绝对的智慧之举,循序渐进、恩威并获施的推恩令克服了激进剧烈的弊端,彻底解决了汉代诸侯王的问题。
大汉天子通过这个“阳谋”达到了和平统治的目的,缓和的手段消解了可能发生的战乱,休养生息的盛世终于开启。

图|古代朝政
四、跨时代的决胜策略:论持久战的重大现实意义重大的决策有时候能够影响历史事件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就是在一个个重大的转折中胜利的。
一九三八年夏,侵略者的昭昭野心肆虐在我国的主权之上,国家走到了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一代领袖毛泽东正是在这时站了出来,做出了关于民族复兴战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对当时的国家战局做出了先见性、全局性的考量,作了重要的《论持久战》长篇演讲。
在抗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论持久战》的发表大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同时也引领众人清晰地洞察了未来局势。
在毛泽东做出《论持久战》的重要判断之前,全民族的复兴救亡之战已经进行了一年之久。
浴血奋战的全国军民眼睁睁看着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等地,随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失守,武汉危急,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
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在当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在巨大的威胁之下,激进的“速胜”派与消极的“亡国”派众说纷纭, 战争进程会如何发展?
中国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国民的认知还停留在模糊阶段。

图|论持久战文本
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智慧是制定战略计谋的关键。毛泽东在当时对于国家局势、未来政治的认识已经到达了十分深刻、清楚的程度。
伟人的决策应该得到广泛的落实,统一思想认识势在必行。为了推行真正符合国情的战略,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并对抗战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合理推演了战争发展过程,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论持久战》演讲稿的撰写。
他有力批驳了关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论调,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在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指示下,毛泽东将抗战划分十分清晰的三大阶段,并确定了持久作战、民族复兴的策略。在“阳谋”的背后,是一代领导人对于国际政治局势的精准把控。
日本的军事战斗力是顽固的,但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古言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侵犯中国的行径势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与谴责。
毛泽东站在宏观视域洞察国家前途,也十分坚定地做出了抗战必持久、战争必胜利的重要判断,而此后战事的发展,也证实了毛泽东的判断。

图|毛泽东
毛泽东的智慧不只在战略上有所体现,更在战役战术等实践方面有所展露。
在人口众多、工农为主的中国,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看待国家局势,并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了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
他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提出了著名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之论断, 在正确科学的策略指导下,一步步调动了全国人民。
如此一来,日本侵略者无疑就被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最终,他们必然陷于非正义战争所带来的覆灭与失败中。
结语三十六计的故事展现的是中国智谋历久弥新的魅力,古老的中国智者无论面临多么强势的对手,都自然保持着一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超然心态。
在镇定与强大的背后,是无数缜密逻辑勾连出的大网,智者的眼睛看到的是隐秘的规律。
直击要害的围魏救赵,四两拨千斤的推恩令、二桃杀三士,都绝非只是茶余饭后的轶闻,它们是神妙的计谋,是古老智慧的结晶。
历史车轮依然滚滚向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博古通今、推陈出新便将令古老的智谋焕发新的光

图|伟人毛泽东
参考文献《虚实篇》
《孙子兵法》
《晏子春秋》
《论持久战》
《鲁灵光殿赋》
顶级阳谋,金刀计,推恩令,二桃杀三士,九转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