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送葬,丧家以来宾多为荣,丧葬礼仪规格与现代有几分相似!

祥奇说历史 2023-07-28 09:25:01
引言

历代统治者对德才兼备的官员大加褒奖与安抚,不仅其生前,朝廷会给予官员一系列待遇,而且其死后朝廷也会给予去世官员及其家人一些待遇。

朝廷通过对去世官员的优恤与褒扬来引导、激励在职官员为朝廷效力。

这些优恤与褒扬首先体现在官府对官员的助丧礼仪方面,主要包括护丧、吊丧、送葬、及墓之礼等方面。

汉代官员的丧礼规格也体现了儒家的等级思想,官员的功绩或大或小、品级或高或低,他们的墓葬形制、陪葬品、谥号各不相同。

一、护丧与吊丧

丧礼开始之后就要进行护丧。护丧是汉代官员卒后官府助丧礼仪的一部分。

旧谓治理丧事或主持丧礼,本义是逃亡。《白虎通义》认为,人去世后就再也见不到了,亡在文言中有逃跑的意思。

汉代针对去世官员的护丧,基本由皇帝本人或者其派遣朝廷近臣谒者护丧。国家对于朝廷重臣的护丧之礼极为重视,并将持节护丧规定为汉代的一种制度。

大小官员去世后护丧者不同,霍光是重臣,他去世后皇帝皇后亲自前往,太尉刘恺去世后皇帝只是派人前往。

中郎将来歙去世后,皇帝派近侍护丧。太傅胡广去世后,追授爵位,近侍护丧。足见官府与国家对于重臣的护丧礼仪的重视。

汉代官员卒后,其所享有的来自官府与国家的助丧礼仪除了护丧之礼外,还包括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即吊丧。

吊丧,古已有之。《仪礼》中的《士丧礼》,《礼记》中的《檀弓》、《丧大记》等篇目中关于吊丧之礼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从典籍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官员卒后要向中央发讣告,官府会派遣专职人员前去吊唁。

汉代官府对于吊丧礼仪十分重视,朝廷中专门设置了负责吊丧事宜的官职,凡遇诸侯、大夫、重臣之丧,皇帝会派遣他们前去吊唁。

班超年老生病,皇帝派黄门问疾,去世后,也派专人吊丧。东汉设置专人给去世官员吊丧,叫做谒者仆射。

他们去给侍者吊丧的时候,着素服或者是缟素。太子太傅夏侯胜去世后,太后也为他穿素服。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汉代官府对于去世官员的吊丧之礼十分重视。

例如两千石官员由光禄大夫吊丧。臣子或近臣亲属病故,皇帝祠以太牢或派谒者杀牲吊祭。太牢是牛、羊、猪三种肉食的宴席。

二、送丧与埋葬

在护丧、吊丧之后,送丧是又一个助丧礼仪。送葬是汉代官府对官员助丧礼仪的一部分,在两汉时期,是官府十分重视的助丧礼仪之一。送葬即出殡时陪送灵柩至坟墓。

棺木一般由牛车或马车运到坟墓。霍光去世后,尸体被辊较车运输,并且有黄色车盖。

如果贡献较为突出的臣子去世,皇帝、皇后或者是与去世官员级别相同者前往送丧。由皇帝或皇后亲自送葬足以看出官府与国家对于去世官员的重视。

高级将领、功臣、权贵送殡,送葬人员除了皇帝与皇后之外,有时还包括其他人员,例如朝廷特遣羽林军护送灵柩,或以骑、步、车三军兵种士兵,沿途列阵迎送灵柩。

这在史籍中多有记载。朝廷特遣羽林军护送灵柩,杨赐、耿秉、张安世、金日殫去世后,都有骑兵、战车兵送葬。霍光去世后则有精锐步兵送葬。若为身份尊贵之人,则国家特遣羽林孤儿挽车。

如西汉丞相、大将军孔光,执掌朝政机要十几载,在任期间维护法度、修订制度,为汉代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斩杀变乱者,为西汉政局的稳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国家特遣军队送丧。

除此之外,杨赐、宋汉去世后也有类似的待遇,由此可以看出,汉代高级官员卒后,官府与国家派遣羽林孤儿挽车送葬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也成为了汉代官府与国家对官员助丧的一种方式。

汉代送葬,丧家以来宾多为荣。

孔光去世后甚至有一万多辆马车送行。送葬车辆之多,未必可信,但高级官吏丧礼来宾之众的气魄场面应在情理之中,时至今日丧礼仍以宾客众多为荣耀。

除此之外,送.葬有时会需要使用相关的乐器,送葬时使用的乐器种类很多,不仅包括铎、箫等吹奏乐器,还包括钟、鼓等打击乐器。

汉代官府派遣高级官吏甚至皇帝亲自参与重臣丧礼并送葬,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去世官员的重视。

这代表着去世官员生前的功绩与作为得到了官府与国家的认可,对于去世官员及其家属而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官吏而言也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使他们对于国家更加忠贞不二。

及墓之礼也就是埋葬逝者,是能够直接体现死者哀荣的一种礼仪。

拥有卓越才能的朝廷大臣卒后,会得到一些来自官府与国家的及墓之礼,这显示了去世大臣的哀荣,其对于整个丧礼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汉时期官府对官员助丧的及墓之礼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

在去坟墓的路上,要沿路祭祀。旧时出殡,亲友在灵柩经过的沿途街路设筵祭奠,称为路祭。关于路祭史籍中多有记载。

在埋葬逝者时,送行者唱起挽歌。挽歌为送死所用歌曲,即古人送葬时执绋挽丧者的“相和之声”,是为哀悼逝者所唱的丧歌。关于它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先秦无挽歌。

据史料记载推断,挽歌在西汉初年已经出现,其后逐渐发展成为在大丧或者贵臣丧礼之时所使用的歌曲。

挽歌被认为是汉武帝时期,被奴役的人唱的歌,歌声非常哀伤,所以后来的人们用这种歌曲送葬。崔豹认为,挽歌是李延年创作的。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挽歌发展逐渐成熟,并且已经成为朝廷重臣丧礼之时所使用之曲。

汉代丧礼,于出殡前奏丧乐,待灵柩出发时伴以挽歌。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参与挽送的都是羽林孤儿。

到东汉时期,随着丧葬礼仪的制度化、完善化,挽歌之礼有所发展,并且已被列入丧制。除继续保持西汉羽林郎挽歌送葬之外,又增加了公卿子弟、女侍史官以及一些宫廷乐人等。

与今天类似,汉代也有乐队助丧。

埋葬逝者前,乐队也要到墓地演奏。《后汉书》与《晋书》都记载埋葬逝者以前要有乐队奏乐,前文已经说,汉代丧礼乐队乐器种类很多。东汉时期公卿大臣的丧葬,官府会赐以黄门鼓吹。

鼓吹助丧作为祭墓之礼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皇帝对于去世官员的慰问。

三、汉代官员去世后的其他待遇

古代官员去世都有谥号,也就是对他一生最精炼的总结。不同级别,不同功绩的官员谥号各不相同。

有爵位者才有谥号。汉王朝的巩固与发展与诸多官员的贡献密不可分,他们作为国家的维护者,对于王朝强大极其重要。除此之外,官员作为国家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对官员进行奖赏,从而使得其统治的维护者的阵营更为强大。

赐予去世官员谥号就是官府与国家对于去世官员进行奖赏的一个主要方式。谥号的给予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如果其随意进行,那其本身的作用与价值便不再重要了。

中国古代强调生无爵,死无谥。

秦汉时期,陪葬墓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勋臣卒后得以陪葬帝陵。

皇帝为陪葬者在帝陵陵区专辟茔地,墓上筑有高大封土,冢旁还有礼制建筑。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位置多在帝陵之东,也有的在帝陵以北,他们也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萧何、曹参的墓在长陵东司马门外大道之北;长陵东北方向的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茂陵陪葬墓中著名的有卫青、金日殫、霍去病等人的墓。

汉代选官途径并非只有一个,秩级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如果其任职满三年,那么其弟子即可以通过任子的方式进入仕途。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任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部分官员因公而亡,即使并不完全符合任子的条件,亦可荫子为官。由此可知,汉代官员不但丧礼规格高,而且去世后的其他待遇也是极其优厚的。

结语

汉代官员的治丧礼仪是井然有序的。

在等级规制上,不同级别、爵位的官员丧葬待遇不同,一般官员有专人护丧、吊丧,重臣去世,甚至有皇族或皇帝本人赠礼、吊丧,并为逝者穿着素服。

汉代官员的丧礼规制也是较为铺张浪费的。

丧礼程序多,耗时长,一定程度浪费参与丧礼者的时间。送葬队伍规模庞大,也会导致人们在丧礼上的攀比。获得陪葬帝陵资格者墓葬华丽,消耗大量资源。

参考文献

【1】《晋书》

【2】《汉书》

【3】《后汉书》

【4】《周礼》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