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果面缺陷成因揭秘及应对策略

秦柳钱 2025-04-10 02:47:26

中华猕猴桃果面缺陷成因揭秘及应对策略

王 博

猕猴桃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享有“Vc 之冠”“水果之王”的美誉,特别是中华猕猴桃稀被茸毛或无毛,果面光洁,果肉细腻,深受消费者青睐。陕西省汉中市自 2015 年以来,抢抓全省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机遇,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品种结构,以打造区域优势产业的优质果品为目标,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猕猴桃栽培面积近8000 hm 2 ,年产量达 7 万 t。

近年来,一种不明原因的果面缺陷问题在中华猕猴桃部分品种上“愈演愈烈”,给猕猴桃企业和种植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据调查,2023 年汉中一阳光金果猕猴桃园区因此减产高达 42%,对果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该危害呈现出发生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品种不断增多、受害程度不断加重的态势。鉴于此,笔者根据连续 4 年的观察研究,重点阐述该缺陷的症状、成因以及综合应对措施。

1 猕猴桃果面凹陷症状

在 2021 年 5 月 19 日的一次生产调查中,笔者在阳光金果猕猴桃果园,首次发现在大量幼果果面密布不规则凹陷(图 1)。凹陷处只伤及果皮,轻的只是一=个小点,重的连接成线,在果肩、果顶处都有分布,没有一定规律。此时谢花不足 1 月,并无明显异常的病虫害发生,多次调查,但危害原因查无所获。

图1 阳光金果幼果果面受害凹陷状

在后期跟踪调查中,观察到随着果实生长,凹陷有所扩展,当果实成熟时果面形成了片状疤痕(图 2),虽可食用,但外观受损,失去商品价值。据统计,当年受害果园受害果率达 23.7%,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万元 。

图2 受害阳光金果果实成熟时果面疤痕状

2 猕猴桃果面凹陷成因调查

从造成果面缺陷的程度上分析,笔者推断果实受害的时间应在谢花前后。于是 2022 年的调查就从花期开始。当年 4 月底发现有幼果受害,果面布满不规则排列的褐色小点(图 3),却找不到“罪魁祸首”。随着果实发育膨大,果实表面生成大小、深浅程度不一的凹陷(图 4),与上年危害症状极为相似。调查陷入僵局,但危害并没有减轻。陆续发现该症状在红阳、璞玉、G9 等品种的果面也有发生,但以金果的情况最为严重。与同行交流还了解到,该症状在陕西省内外的其他猕猴桃产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同样主要表现在阳光金果猕猴桃上。查阅资料,针对该症状国内外尚无确切报道。查根究因,众说纷纭,有蓟马危害说,有蜗牛危害说,有病害说,有花药污染说,但都缺乏有力证据。笔者 2022 年 5 月在受害果实的凹陷处发现小薪甲幼虫,曾一度认为是小薪甲危害所致,但之后根据连续两年危害症状的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综合研判,感觉证据不够确凿,认为“嫌犯”另有其虫。可多次调查中都只见果实受害症状,而未见“元凶”,令人一筹莫展。

图3 阳光金果初始受害状

图4 阳光金果幼果受害状

在持续追踪下,2024 年 4 月下旬正值阳光金果猕猴桃谢花期,笔者鉴于昆虫昼伏夜出的特性,特意在夜间进行观察,居然在花丝、柱头、幼果上发现了大量绿盲蝽(图 5)和受害幼果,特别是受害幼果的症状与之前调查所见高度相似。

图5 绿盲蝽危害幼果-1

图5 绿盲蝽危害幼果-2

一直以来,根据受害果实果面的凹陷特征,笔者怀疑是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所致,之前虽在果园也发现过绿盲蝽,但绿盲蝽的口器是刺吸式,就放松了对它的怀疑。这一次在夜间发现绿盲蝽出现的数量众多、时机巧合、危害症状与之对应引起了笔者的警觉。笔者汲取之前仓促认为是小薪甲危害的教训,在连续跟踪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进了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凌)研发的一款绿盲蝽性信息素产品。通过在田间悬挂诱虫瓶,诱集捕捉了大量活虫(图 6)。

绿盲蝽诱虫瓶

测量绿盲蝽

显微镜下观察绿盲蝽口器

图6 绿盲蝽观察

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绿盲蝽的造伤能力比常规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要强许多。结合其在新芽嫩叶上的危害,开始也是形成针尖大小的黄褐色斑点,随着叶片的生长,会以小点为中心形成撕裂或出现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孔洞,呈“破叶疯”状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该虫在汉中 3 月下旬孵化,4 月初危害嫩芽嫩叶,4 月 20 日左右阳光金果猕猴桃开花,正是成虫和老龄幼虫刺吸幼果危害盛期。种种迹象直指造成中华猕猴桃果面凹陷的“罪魁祸首”就是绿盲蝽,“真凶”终于水落石出。

3 绿盲蝽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后丽盲蝽属害虫,有着行动敏捷、分布广、食性杂、寄主多等特点。

3.1 绿盲蝽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5mm,宽2.0~2.5mm,全体绿色(图7)。

图7 显微镜下绿盲蝽成虫

复眼黑褐色,无单眼。触角 4 节,比身体短。前胸背板深绿色;小盾片三角形,黄绿色;前翅革片为绿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跗节 3 节,黑色。卵白色或黄白色,长 1 mm 左右,宽 0.3 mm,中部略弯曲,两端稍微突起 。若虫共 5 龄,初孵时黄绿色(图 8),复眼桃红色,3 龄出现翅芽,5 龄后全体鲜绿色。

图8 显微镜下绿盲蝽初孵若虫

3.2 绿盲蝽发生规律

在陕西汉中,绿盲蝽 3 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下旬至 4 月初为孵化高峰期。萌芽期间雨后是卵孵化的高峰时段。3 月底,放大镜下观察受害幼嫩叶片明显可见散布点状筛孔。已有研究表明 ,绿盲蝽1 年发生 3~5 代,存在世代交替现象,主要以卵在芽苞、枝蔓、杂草等处越冬,随着春季温度升高开始孵化。进入 5 月底,虫口减少。七八月份主要转移到其他作物上危害。

4 猕猴桃果面凹陷应对措施

绿盲蝽虫体微小,特别是幼龄若虫(图 9),极不易发现。成虫迁移能力非常强,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主要于清晨或夜间刺吸危害。因此,在发现危害症状时采取化学防治效果不佳,需要采用“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措施。

图9 绿盲蝽幼龄若虫

4.1 认真清园减少虫源

冬季修剪后要注意清除枯枝落叶,清理杂草。绒球期(3 月上旬)使用 3~5°Bé 石硫合剂,对主干、枝杈和树盘全面喷雾,消灭越冬虫卵,尽可能减少绿盲蝽越冬虫源。

4.2 及时喷药控制危害

嫩叶初展期(3 月下旬)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绿盲蝽虫体太小,抓住 3 月下旬越冬卵孵化盛期用药效果最佳。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建议在傍晚、凌晨喷药防治,关键是喷药时要喷地细致,不留死角。

4.3 悬挂诱剂提升防效

经过田间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在猕猴桃花期前至幼果期悬挂由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绿盲蝽性诱捕器效果显著,其防控原理是利用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虫前来交配的习性进行诱捕 。每 667 m 2 果园悬挂 3~5 套,可有效诱杀雄成虫,减少成虫危害,降低繁殖基数,从而达到防控目标。不仅无毒、无污染、无抗药性,还在提高防效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0 阅读:2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