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防控秘诀,农民朋友们不可错过!

秦柳钱 2025-04-08 02:26:49

苹果黑星病防控秘诀,农民朋友们不可错过!

李 波等

苹果黑星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苹果病害,严重威胁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苹果叶片受害后,病斑逐渐扩大并覆盖上黑色霉层,导致叶片扭曲畸形,甚至引发早期落叶,极大地影响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果实受害则表现为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并在表面形成灰黑色霉层,不仅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还对其内在品质造成了损害,降低了商品价值。

1 苹果黑星病的流行传播方式

苹果黑星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温带苹果产区,其发病频率和危害程度尤为突出。历史上,我国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吉林、黑龙江、新疆以及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多个省区市,都有黑星病的发生。病害的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风雨、昆虫和人为活动进行。病菌能在落叶、枝条和果实上越冬,春季随着风雨的传播,感染新叶和果实,造成初次侵染。此后,病菌在果园内不断传播和扩散,通过多次再侵染加剧病害的危害程度。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湿度大,以及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病害的发生尤为严重,对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据我们2012年的专项调查发现,陕西省利用国外引进苗木建立的苹果园都发现有苹果黑星病的危害,后来逐渐传播到陕西、甘肃、云南等苹果产区,2021年在云南昭通大面积流行,2023年病害又传播到山西运城和河南三门峡,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黑星病的发生区域划分及相应防治策略

苹果黑星病作为一种对苹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的病害,其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根据病害的发生程度和潜在风险,应将病害发生区域划分为爆发区域、高风险区域与潜在风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

在爆发区域,病害已经连续多年广泛发生,面积大且病情严重。此时,应立即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物理和农业防治的技术措施,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如氟硅唑、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等,控制病害的蔓延。同时加强果园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潜在风险区域,虽然病害尚未发生,但存在病害传入和扩散的风险。应严格检疫,加强对外来苗木、接穗和果实的检疫,防止病原菌的传入。同时,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果树抗病性,如合理修剪、增施有机肥等。此外,还应加强对果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对黑星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高风险区域则是指当地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而病害刚刚被传入或随苗木引入,尚未达到爆发流行程度的地区。在高风险区域,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同时,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修剪、增施有机肥、及时排水等,提高果树的抗病性。在病害初发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性喷洒,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笔者结合黑星病的传播机制与流行趋势,针对病害高风险区域提出了一套“周期性排查摘除病叶果和定点喷药封杀”的防控策略,通过早排查、早治疗,旨在有效阻断病害的传播路径,确保苹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1 早排查

特别关注5-6月份黑星病爆发初期,采用针对检疫性病害类似的防控措施,对果园进行仔细排查。由于黑星病初期发病往往呈零星分布,且初期发病区域通常限制在10 m之内,因此早排查对于全园的黑星病防控极为重要。排查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来自黑星病爆发或高风险区域的参观者和农事操作者可能携带的病菌。一旦发现黑星病病叶或病果,应立即将其摘除并放置在密封塑料袋内,带出园外销毁,可有效压低病原菌初始菌量,切除病菌在果园内的传播源,防止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2.2 早封杀

对发病地点的果树及其周边扩大2~3倍的面积进行化学防治,采用的药剂种类和浓度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病菌抗药性和果树生长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可选用氟硅唑、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克菌丹等,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洒。

2023年6月13日,我们首次在河南省洛宁瑞香红种植基地的一处果园发现黑星病侵染了叶片和幼果,按照以上措施我们在发病点全年排查和封杀3~4次,每次摘除几十至几百张病叶,当年病害发生面积没有扩大。2024年5月17日在该地又发现了黑星病病叶, 按照前一年的办法,5-10月份循环排查封杀3~4次,始终将黑星病的感染范围控制在100 m 2 以内,未使病害传播到更大的区域,有效保护了533.3 hm 2 高风险区苹果园免受黑星病的侵害。

0 阅读:0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