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的争吵视频传遍全球时,欧洲各国领袖正连夜修改演讲稿——这场美乌公开决裂,意外成为撬动国际秩序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2月28日的白宫交锋,撕下了美国“盟友保护者”的伪装。特朗普要求乌克兰以50%稀土矿权抵偿军援,相当于让这个深陷战火的国家贱卖未来。泽连斯基的强硬拒绝,不仅关乎乌克兰主权,更触动了欧洲的敏感神经:当美国将盟友关系彻底“交易化”,谁会是下一个筹码?
48小时内,欧洲反应迅速且激烈。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支持乌克兰“闪电入约”,德国承诺提供可打击俄腹地的远程导弹,法国则重提“欧洲军”构想。看似分散的行动背后,是欧洲对美国安全保障的深度焦虑——北约的可靠性正在崩塌,而默克尔时代“战略自主”的旧梦被重新激活。
尽管欧洲高调宣称要组建独立防务体系,现实却充满讽刺:波兰“援乌坦克”因零部件依赖美国而趴窝,西班牙承诺的防空系统因密码权限被五角大楼卡壳。更致命的是,欧盟内部对军费分摊的争吵持续了20年仍未解决。一家德国智库直言:“欧洲的军事自主,可能需要再等一代人。”
在安全焦虑驱使下,欧盟加速推进乌克兰入盟进程,试图打造从里斯本到第聂伯河的“泛欧经济圈”。这一战略既能对冲美国影响力,也可通过整合乌克兰农业与工业资源,重塑欧洲产业链。但匈牙利的一票否决权,以及西欧国家对劳动力竞争的担忧,让蓝图落实困难重重。
当欧洲聚焦俄乌时,塞尔维亚与中国签订高铁大单,土耳其与希腊争夺爱琴海油气田,印度趁机低价扫货俄罗斯原油。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多极化世界的必然投射:美国主导的秩序松动之际,区域力量正在抢夺真空地带。
这场始于白宫争吵的地缘地震,或许正成为历史转折的注脚。正如柏林某位匿名外交官所言:“我们终于意识到,依赖他人的安全,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安全。”而欧洲能否将觉醒转化为行动,将决定旧大陆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