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状如石榴到马铃薯捣碎器,德军使用的手榴弹都经历了什么?

悠然历史 2021-06-04 19:22:58

谈起二战德军,相信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身穿帅气军装,手拿98K、腰里还揣着一枚长柄手榴弹,这一经典的德军形象。

谈起二战德军使用的长柄手榴弹,其实有很多故事值得一讲。

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叶,当时我国宋朝士兵就在使用一种“震天雷”的投掷性武器,而欧洲国家在15世纪左右也开始使用这种投掷性武器。当时的手榴弹因为技术原因,经常被做成一个球形,从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个石榴,而欧洲人也习惯用这一点称呼它,比如英文中的手榴弹一词“grenade”在西班牙语中就是指石榴。

1908年,英国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制式手榴弹,并大量装备英军部队。而一直视英军为自己心腹大患的德国军队也通过各种手段搞到了英军的手榴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由此诞生了德军自己的M1913型卵型形手榴弹,并在一战爆发之前大量装备德国军队。

图为一战中德军使用的各种手榴弹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手榴弹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开始在战场上频繁亮相,并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得到了德军前线士兵的一致好评,据说当时一个德国步兵师在进攻英军阵地上曾在一天之内就用掉了3万枚手榴弹。

图为一战中使用木柄手榴弹的德军士兵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德军也很快就发现这款M1913型手榴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无法满足前线作战的需求。

于是在1915年间,德军便对M1913型手榴弹进行改进,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先后定型了3款新式手榴弹,即M1915卵形手榴弹、M1915饼形手榴弹和M1915木柄手榴弹,并将之送往战场实践。

图为一战德军士兵的合影,可以看到此时德军已经大量装备木柄手榴弹了

经过实战检验,德军发现M1915木柄手榴弹在战斗中的表现十分出色,因为它装药量大,同时力矩大,能让士兵扔出更远的距离,无论是冲锋作战、还是巷战攻坚都能有不错的表现,随后德国便大量生产这款木柄手榴弹,之后又相继研究出了M1916、M1917等型号的改进版本。

因为这款木柄手榴弹的外形十分独特,而且基本上是德国军队的标配,所以当时和德军作战的英国人便给这种手榴弹起了一个绰号,叫“马铃薯捣碎器”,而这也是日后德军木柄手榴弹基本上都被叫做“马铃薯捣碎器”的由来。

一战结束以后,不甘失败的德国军方一直梦想着有一日东山再起,于是他们便在一战德军使用的多款木柄手榴弹的基础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M24型手榴弹。

这款手榴弹是标准的进攻性手榴弹,而且采用了非常少见的摩擦点燃装置。

在使用时,士兵们需要先把手榴弹底部的盖子打开,让手榴弹内部的陶瓷球和拉绳掉出,然后士兵便拉动拉绳——届时,一支表面粗糙的铁杆就会穿过引爆器,并点燃可以燃烧5秒的引线。而这时士兵们要做的就是把手榴弹扔出去,然后等着它在目标地域面前爆炸。

由于M24型手榴弹装药量较大、爆炸威力较强,在德军内部很受欢迎,一直被德国军队用到了二战结束,而我国也在M24型手榴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巩造木柄手榴弹,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德军的木柄手榴弹在运输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装箱运输的方式,其引信组合必须要在战斗前插入才能正常引爆,所以几乎每颗德军手榴弹上都会有显目的提醒字眼“VOR GEBRAUCH SPRENGKAPSEL ELNSETZEN”,翻译过来就是“使用前插入引爆器”。

而在M24型木柄手榴弹以后,德军又相继研发出M39型木柄手榴弹、M39型卵状手榴弹、黑尔兹手榴弹等多种改进型号,并将之投入前线作战,不过在德军士兵最好用的还是木柄手榴弹。

然而,随着战事的进一步扩大,德军却发现无论是M24型木柄手榴弹还是M39型木柄手榴弹生产工序都较为复杂,不适宜扩大产量,比如这两款手榴弹都需要将木质手柄从中掏空,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于是1943年,德国军方责成厂家必须研制出一种全新的手榴弹,性能要与M24型相似,但必须大幅度简化生产工艺,而M43型手榴弹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从外形上来看,M43型手榴弹和以往的木柄手榴弹最大的区别,就是将拉发装置移到了弹体底部,这样手榴弹木柄便不用再掏空了,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

图为几种手榴弹的对比

通过上文的描述,相信大家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德军之所以爱用木柄手榴弹,和德军士兵在前线作战的实际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不只是手榴弹,人类世界所有的优秀武器基本都是应对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可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最优秀的武器,只有最适合的武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4 阅读:147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