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作为战争的主要发起者,对全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洗白的累累血债,仅苏联就有2700万人死于纳粹德国发起的这场战争。
而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德军占领区,纳粹德国犯下的战争暴行也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比利时、法国、苏联等地的人民别说给德国士兵建雕塑,没有一怒之下把德国人排挤出地球籍已经算是心善了。
然而,曾被德国占领过的荷兰,却在战争结束60年以后,为一位被盟军击毙的德军士兵立起了雕塑,还有不少人赶来参拜、纪念,这是为什么呢?
想要明白这件事,我们就必须了解这座雕像的主人,和其生前的事迹。
雕像的主人名为卡尔·海因茨·罗施,德国人,二战末期加入德国国防军,负责在荷兰地区抵御盟军的进攻。
1944年10月6日,罗施所在的队伍遭到了盟军的突袭,由于盟军部队在火力、兵力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罗施的部队只能且战且退,试图避敌锋芒。
在经过一处农场的地下室时,罗施注意到农场主人的一对儿女还没来得及退到地下室当中,而此时盟军已经追了上来。为了保护这两个小孩,罗施没有多想,匆匆抱起这2个孩子并把他们推进地下通道里,而因为这一耽搁,罗施却被赶来的盟军士兵用手榴弹炸死。
根据当时打扫战场的镇民回忆,罗施的身体被手榴弹彻底撕碎,死去时样子十分残忍,院子里基本上都是他的尸体碎块。
事后,这2名被救罗施救下的孩子向父亲和赶来的镇民们述说了此事,不过在当时欧洲全民反德的特殊情况下,镇民们虽然对罗施的行为十分钦佩,但对这件事闭口不谈,直到60年后才向社会各界公布了这一件事。
一个德国士兵,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第一件事想的却是拯救两个素不相识的荷兰孩子。这件事在荷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罗施的光辉举动折服的人们为其修筑了一座纪念碑,专门用来纪念罗施在战争中的光辉事迹。
在这座雕像上,荷兰人留下的题词是:“这座雕像是向他和所有在邪恶时期表现出色的人的致敬。”
无独有偶,在明斯克地区也有一座纪念德国士兵的纪念碑。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和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明斯克都是苏联的国土。在当时德国与苏联有着血海深仇的情况下,苏联会同意在明斯克为一个德国士兵立纪念碑,这一点看上去十分不可思议。
不过在明斯克真的有这样一座纪念碑,上面刻下的名字是弗里茨·施门克尔。
弗里茨·施门克尔于1916年2月14日出生在德国斯德丁附近瓦尔津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工人,也是德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在和纳粹冲锋队的街头斗争中,施门克尔的父亲不幸遇害。当时只有16岁的施门克尔随即加入了德国共青团,立志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打倒希特勒及其纳粹党。
1938年12月,施门克尔被德国国防军征召入伍,进入炮兵部队服役,但是由于施门克尔不愿意服从国防军军官的命令,并且敌视纳粹主义,所以他被军事法庭判处18个月的监禁。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得知战争爆发的消息后,施门克尔主动要求到东线作战,因此获释,前往国防军第186步兵师服役。
当年11月,就在德国人信心满满,觉得即将拿下莫斯科结束这场战争时,施门克尔却在斯摩棱斯克脱队逃跑,并且加入了当地的苏联游击队。
要知道,在1941年11月这个时候全世界基本上没几个人能相信苏联能挡住德国的进攻,一个投机分子会在己方即将获胜的时候跑去敌方阵营吗?所以很多质疑施门克尔只是想投靠苏军、在战后获得高昂回报的阴谋论分子可以歇一歇了。
据说,当时施门克尔为了躲避宪兵的搜捕,在森林里躲了很长时间,饥寒交迫。为了生存下去,他找到了一户苏联农民,而弗里茨又根本不懂俄语,所以他便反复念着三个人名:“列宁….斯大林….台尔曼”。
起初,施门克尔在苏联游击队并不受信任,因为他可不是乌克兰人或者白俄罗斯人,而是货真价实的德国人。但很快,施门克尔就用自己的能力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赢得了游击队的信任,这些游击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他为“伊万·伊万诺维奇”。这个俄国化的名字代表他们已经把施门克尔当成了自己人。
由于在敌后的出色表现,1943年3月,施门克尔被调往莫斯科,在那里他获得了红旗勋章。不久之后,施门克尔被任命为红军“菲尔德”破坏与情报分队的副队长,并且被派往奥尔沙以北地域执行秘密任务。
不幸的是,1943年12月,施门克尔在一次遭遇战中被德军俘虏。1944年2月15日,刚刚度过28岁生日的施门克尔被德军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于一周后在明斯克被杀害。随后施门克尔的名字便被人遗忘。直到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在调查一起摧毁纳粹警察局的英雄故事时,才重新注意到了这样一位战斗英雄。
为了纪念施门克尔,1952年,明斯克人在施门克尔被杀身亡的地方为他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东德人民军还特意组建了以施门克尔命名的第一“弗里茨•施门克尔”歼击航空兵联队。
1964年,弗里茨被追授苏联最高荣誉:金星奖章、列宁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他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过这些殊荣的德国国防军士兵。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苏联还是荷兰,对于纳粹的侵略行径都是深恶痛绝的,但对于那些即便是在最黑暗年代也没有淹没自己的人性之光的德军士兵,苏联和荷兰却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
就像在罗施的雕像揭幕那天,范.鲁文达尔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纪念国防军,而是纪念一个年轻德国士兵的人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忠於職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