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已经形成了社会问题,为了看病,人们有钱不敢消费,都一分一厘也要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吃五谷杂粮,谁没有个头痛脑热,生病长灾。
一旦患病,没有资金储备,是给自己找麻烦,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医院也绝对不会生怜悯之心,免费为人治病。如今消费市场疲软,某种程度上,是医疗限制了人们的消费积极性。

医院被推向市场,这个话题,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经介绍过,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旧话重提,这是因为此事太重要了。
可以这么说吧,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行业的所有乱象,均为医院的市场化有关。
医院如果不被推向市场,还和以前的公益性服务一样,不追求盈利,没有赚钱负担,人们看病也不难也不贵,更没有大的经济压力。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后期,卫生部的高层领导,在记者釆访时表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这是市场化的前奏。
到了1992年,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为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实施基础。
1997年搞部分试点探索,如何将医疗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正式开启了医院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转过年的1998年,便急不可待地,把医院正式推向了市场。准确地说,是1998年医院被正式推向了市场。

医院被推向市场后的显著特征是,财政断贡,国家财政不再拨款,医院随行就市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由于这几项的影响,医生的酬金,与完成的业务挂钩。
于是医院怪事频发,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看病难看病贵,随之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医院的成本越来越高,消费也越来越消费不起。

患者去医院求医,得完全按照医生的指令去完成每一个步骤,没有絲豪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是看病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
一边是医院说了算,一边是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这样不对等的买卖结果,不用问,赢家一定就是医院。
什么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乱收费等等现象,就都来了。像挤牙膏一样,早晚把基层患者的口袋掏光为止。

目前,医院被推向市场,是这种制度,不适合现在的国内医疗市场,因为这种制度,在西方较早实施的国家是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
从中也可以看出,把医院推向市场,有探索的意思,并没有多少把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产物。也是改革大潮下的产物,啥也改革,医疗不改革,好像哪个地方不得劲一样。
这一改不要紧,医院市场化运营,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影响到了市场的消费水平,形成了贪腐之风,看病难看病贵,非但没得到缓解,反而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因此对医院被推向市场,应该提出质疑了,这一措施是否合适得当,后人自有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