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大唐铮臣魏征梦中斩龙,这个片段仿佛线串,串出来诸多后面的事情,而种种迹象表明,其背后所隐藏着的真相,细思之后,让人感觉极度恐怖。
在大唐各位官员的眼睛里,这位白天就是朝堂上能够劝谏人间帝皇的大唐宰相,却不知道他在夜里竟然可以化身“为天官”,于短暂的睡梦中就可斩杀了泾河龙王。
在如此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却隐藏着《西游记》里最为辛辣的隐喻:在神仙职场的生态链里,凡人不过是棋子,而堂堂“人曹官”魏征也只能沦落成他人手中的所执。
原著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吴承恩用辛辣的笔触,揭开了这场阴谋的序幕。
身为龙族强者的泾河龙王,作为水族领头人为了拯救手下,私自篡改好天庭玉皇大帝降下来的旨意,把原本应降雨水点数减少,最终被“白衣神算”袁守诚给告发。
如此胆大包天的行为,岂是私自改动降雨数量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泾河龙王其实是践踏了天庭威权的脸面!
是可忍孰不可忍,泾河龙王必须死。所以,玉帝下旨由“人曹官”魏征来执行行斩刑。但尚未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泾河龙王,情急之下乱投医,却误以为向人间帝皇唐太宗求情就能够保住自己的老命,更是谬之千里。
需知这里面其实深藏着天庭的“甩锅伎俩”:天庭玉帝明显知晓魏征是人间宰相,却偏偏指定让他来当这个刽子手;最可悲的是泾河龙王其身为司雨正神,竟不知行刑者是谁,由此可见这场死刑本来就是一个局。
尤其讽刺的是,当泾河龙王的鬼魂不断向大唐皇帝李世民索命时,观音菩萨恰恰正在长安城云端“偶然经过”。
天庭与佛国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
这里更加吸引人注意的重点,便是魏征的“双面人”身份,他实际上也是整个布局合理安排的关键。
他既是人间大唐皇朝最为声名显赫的朝堂重臣,又是天庭下驻人间办事机构“人曹院”的主管。
这种跨越两界的任职,且地位都不低,放在今天来看,活脱脱就是公私合营:公务员兼任私企高管。
天庭玉帝故意选择他来作为行刑者,正是看中其“脚踏两条船”的特性:既能让天庭在人间的执法变得名正言顺,又能把龙族泾河龙王之死的因果转嫁给人间皇帝唐太宗。
于是,让人便看到了这样的荒诞画面:当魏征在棋盘边打瞌睡斩龙时,他的肉身还在陪皇帝下棋。
如此悲伤又凄凉的场景,实在太像当代打工人,他们在参加视频会议的间隙,还在不停地赶写两份报表的窘迫模样。
这场魏征斩龙大戏落幕,其背后潜藏的真正目的,也在观世音菩萨现身长安的那一刻,终于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佛国已经不需要再去掩饰什么,手持如来赐予的锦襕袈裟,观世音菩萨直接宣称唯有大乘佛法能够“度亡者升天”。
也正因如此,当回头察看整个魏征斩龙事件,便可清楚明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佛教东传所需要的垫脚石。
无论是泾河龙王之死,又或是逼迫唐太宗魂游地府,都只为通过地府见闻促其召开水陆大会。
因为这个水陆大会本就是个引子,只为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出唐僧前往西天取经。
而“双面人”魏征作为整个机关上的重要一环,本质上就是被天庭安插在人间朝堂上的“开关”。
在吴承恩的笔下,看上去冠冕堂皇的魏征,实则也仅是一个被权力胁迫的悲剧角色。
当他自以为是在“奉天承运”,行使神圣职权之时,却不知道自己实则是三界博弈的一只提线木偶。
天庭玉帝在假借他规避“以神弑龙”的族群对立,佛国如来则利用他来打通人间通道收集信仰,唐太宗亦依靠他去维系皇权在世俗界的体面。
当泾河龙王头颅落地时,魏征衣袖上还沾着下棋时蹭到的朱砂,这抹红色格外刺人眼睛。
小说中魏征的种种表现,让人无法清楚他是否知道自己早就沦为棋子,但是结局已经说明一切。
取经工程启动后,这位关键人物就再也没有出场过,仿佛供案桌面上燃落的香灰被扫除。
这种命运的反差,残忍地揭示了西游世界的潜规则:棋子终将被弃,而屠龙者注定只能困在屠龙故事内。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