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护士的吐槽,
引发了共鸣
近日,广东某医院一名护士在网络平台上吐槽了总有亲戚朋友找医护人员帮忙挂号的问题,她说道:“我也只是在医院上个班,又不是说整个医院都是由我做主,总有那么一些亲戚,他就喜欢直接联系你的父母、你的公婆,告诉你什么时间,要求你去帮他挂一个专家号。他总认为你有通天的本事,可我也是跟你们一样的,一样需要排队,一样要在那里等待。我上班的时候,忙我上班的事情。如果我要去帮忙挂号,必须是在我休息的时候,我挂号和你们去挂没什么区别,你们怎么就好意思麻烦别人呢?自己不能去吗?你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吗?”
这名护士把医护人员面临的这种困境讲了出来,随后该视频被多家媒体转发,在各大医学论坛也引起了数万名医务人员的共鸣,反响强烈。
在该话题持续引起关注之后,微博一名河南的神经内科医生发表了长篇文字,也吐槽了自己的亲戚。
其表示:“我在周口某医院工作,当医生第三年,我一个同宗的伯父,他的髋关节坏了,就找到我爸,不知道他是怎么听说了一位姓许的教授,让我动用关系,把许教授拉到周口给他做髋关节置换术。我才刚工作3年,哪来的关系?我之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就算我认识他,人家也不认识我呀!我说我办不到,没关系可以用,我那个伯父就生气了,说我有了本事忘了老根子,故意不帮他,后来就不跟我家说话了。”
超70%的患者总想拖关系看病,
为医护增添额外压力
当我们成为医生后,我们就成了朋友圈中被动联系最为频繁的那个人。什么丈母娘的糖尿病、舅姥爷的脑梗死、大姑奶的风湿病,不管符不符合你的专业,统统都有熟人想要托关系找你帮忙,想要你为他们提供方便,一句话来描述心情:真是烦死了!你要是拒绝,他们就会说“你看不起穷亲戚了”之类的话。
老话说,熟人好办事,能有几个医生朋友,就像上了“健康保险”,如果没有,你托我,我托他,他再托她,七拐八拐,怎么着都能找出个医生来。
在一项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的119例门诊住院患者中,69例有过直接或间接托人看病的经历,其中56例有过不止一次托人看病的经历。
吉林大学在一项研究中抽样调查了200例临床医生和500例患者,问卷结果显示,通过找关系就医是患者的首选。9.3%的患者每次就医都找关系,45.6%有时会找关系,15.7%想找关系但找不着,从不找关系的患者仅占29.4%。也就是说,超7成患者希望通过熟人就医。
微博中有一项关于“医生朋友”的投票,问及“生了病,有个认识的医生朋友,会对病情有所帮助吗?”超过80%的网友(2690人)认为有认识的医生朋友,对病情会有额外的帮助。这表明80%的网友都希望在自己生病时能得到医生朋友的额外帮助,细细想来,这种额外帮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也是一种渴望托关系看病的想法。
在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作为亲戚,当他们抱着“医院有熟人”的心理后,其实这就是一种想要占便宜的心态,这类人总感觉自己在医院是有特权的,是需要被优待的,是可以走后门的,而他们优越感的来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当医生的亲戚。他们毫不在乎边界感,也不会体谅你的难处,如果你拒绝了,反而是你这个小辈不懂事、不顾体面。这让很多医生倍感压力巨大。
悲催的事实只有医生自己清楚,其实很多医生就只是医院的一颗螺丝钉,在岗位上非常忙碌,所谓的人脉、认识的人,也就科室里那几个同事,在医院里干任何事都需要和普通患者一样走流程。
希望熟人医生能照顾,
其实是“一厢情愿”
患者之所以找熟人,事实上是认为自己能够从熟人医生那获得更多的照顾,这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对于熟人和陌生患者,相信大部分医生都会一视同仁,不管有没有熟人相托,医生都会把自己的意见、知识无保留地告诉患者,并不会因为你没有熟人,就不负责任地敷衍了事。
而有时候,找熟人就医,可能存在安全和法律隐患。
1.过度诊断或漏诊误诊
2024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刊发的文章明确指出,面对熟人,患者可能很难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病史和治疗情况,医生也可能碍于人际关系,不能客观了解患者的需求,导致遗漏检查项目、误诊等。
还有的熟人患者病历资料都没带全,就希望快速得到诊断结果,医生容易忙中出错,遗漏诊疗和检查重点。
《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的指南明确建议:医生尽可能不要向熟人提供医疗服务,否则可能造成误诊等。
2.扰乱医院诊疗秩序
现实中,熟人患者加号后还会希望插队提前看,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这显然有些过分了,其他患者提前很久挂号,插队对他们不公平。还有些患者想要托熟人越过正规诊疗程序。有位泌尿科医生分享心声:“有的熟人在微信上发几张检查单或影像照片就问我什么病,还有些托熟人既找这个医生又找那个医生,把医生当‘备胎’或‘随时待命回复的工具’,十分不尊重人。”
碍于情面,对于熟人不合规的要求,有些医生会被迫接受,例如不挂号直接帮熟人看病、省钱不做检查、帮熟人多开药、不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写门诊病历等,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和医生就需要为此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还有医生表示,有时熟人看病后会送礼答谢,不收显得不近人情,收了又可能存在“收红包”的嫌疑。
因此,对于医生来说,如有熟人看病,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规避风险。
为医生“解套”
患者当有敬畏之心
目前,不少国家对接诊熟人有着明确规定或提醒。
· 美国医学会指出,医生“通常不应该治疗自己或者直系亲属”。
·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为家庭成员开特定的药物。
· 新西兰医学委员会建议,不要向与医生有密切私人关系的任何人提供医疗服务。
· 英国医学会提示,在没有其他医疗资源可用的情况下,不禁止医生为熟人进行治疗;但医生应该谨慎、仔细考虑风险,尽量寻求满足患者需求的可替代方案;如果不得不给熟人看病,请务必保留详细的问诊、治疗记录,把熟人当成素不相识的人来看待。
对于找熟人看病这种现象,医院、医生、患者应该怎么做?
1.调整诊疗制度
国家应持续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大医院可扩大特需门诊,适应患者更多的诊疗需求;同时打击黄牛等干扰诊疗秩序的行为,剔除极少数破坏规则的害群之马,树立医疗公信力。
有学者建议,可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利用AI技术避免人情加号,或者在就诊顺序和分配上做一定的调整。当公平的叫号系统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了,很多人情因素不好发挥作用,熟人诊疗的现象就会减少。
2.平等、慎重对待每一位患者
医务人员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位患者,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必须一视同仁,才会提升患者信任度。面对熟人求诊时,医生要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专业是否对口,不要碍于情面应承,这是对双方的不负责。如果有困难或者风险很大,更要慎重对待,而非因为是熟人就冒险诊治。
3.主动改变陈旧观念
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为这种文明进步做出改变,尽量不走熟人“捷径”,尤其在小城市生活的人,更要转变陈旧思想。
此外,即便托熟人看病,希望介绍人和患者都能提前厘清就医需求,走正常的诊疗流程,遵守诊疗秩序,尊重医生的诊疗时间,不要搪塞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要有“特殊对待”的想法。
编辑丨卢璐
审核丨冯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