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认怂撤公告,业主却喊“不过瘾”?维权路上的口袋罪

张海涛看房产 2025-03-27 08:16:40

法院判决书刚到手,街道办立马删除违法公告!承德某小区业主们刚开香槟庆祝,转眼间却集体愤怒高呼:“真正的幕后黑手还没倒下!”—— 原来,在维权这条荆棘之路上,最令人防不胜防的 “碰瓷高手”,竟是刑法里的这条 “万能罪名”。

魔幻现实剧场

街道办:“公告我撤了,不过,送你一顶‘寻衅滋事’的帽子,要不要啊?”

业主:“拆除物业不合理设置的路障,居然被认定为‘损坏财物’;在业主群里吐槽几句,就被指责是‘网络造谣’?这罪名简直比流氓物业还流氓!”[摔桌.jpg]

法律:“我本是保护民众的盾牌,可不是用来肆意攻击的狼牙棒啊!”

长沙业主拆除路障遭拘留、上海业主在微信群发言被调查…… 网友辛辣点评:“这个罪名简直就是‘无需理由就能抓人’的官方盖章认证!”

法律硬核拆解

寻衅滋事 = 流氓罪 PLUS?

1997 年,“流氓罪” 被从刑法中剔除,可到了 2023 年,它却仿佛换了个 “马甲”,以寻衅滋事罪的形态再度出现!殴打、追逐他人固然可能构成犯罪,但如今连发帖维权都能被归入其中 —— 这个所谓的 “口袋罪”,简直比哆啦 A 梦的神奇口袋还能装,啥都能往里塞。

我国 1997 年《刑法》废除流氓罪,设立寻衅滋事罪,本意是让法律界定更科学。它明确了 “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这四种情形。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其中 “随意”“任意” 等表述太过抽象。即便 “两高” 在 2013 年出台司法解释加以完善,仍无法彻底解决精准界定的难题,致使这一罪名在实际运用中极易被扩大解释,沦为无所不包的 “大口袋”。

维权生存指南

拆物业路障 = 损坏财物?

法官:请出示你的 “合法碰瓷许可证”!

在一些实际案例中,业主拆除物业不合理设置的路障,明明是在维护自身合理的通行权益,毕竟物业设置不合法路障的行为,可能已经侵犯了业主的共有权。非法安装报警没有管,你来合法拆排除障碍但在某些执法解读下,业主的正常维权行为,却莫名其妙地触犯了法律红线。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对相关法律条文理解和运用的严重偏差。

集体反映 = 扰乱秩序?

街道办:超过 3 人就算非法集会!

业主:《民法典》赋予了我们这个权利

根据《民法典》规定,业主对小区的共同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等一系列权利。当业主们为了小区环境改善、物业乱收费等共同的合理诉求进行集体反映时,这是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但部分地方却以 “超过 3 人算非法集会” 为由,将业主的正常维权行为定性为 “扰乱秩序”,这与《民法典》赋予业主的权利背道而驰,凸显出基层执法在理解和执行法律时的混乱。

魔幻现实链

开发商违规→业主维权→街道办甩锅→扣 “寻衅” 帽子→业绩 KPI 达成✓

在现实生活中,开发商违规建设、交付不合格房屋等问题屡见不鲜。业主们为维护自身权益,开启维权行动。此时,部分街道办等基层部门不但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反而采取甩锅的态度,简单粗暴地给业主扣上 “寻衅滋事” 的帽子。表面上看,似乎迅速解决了 “麻烦”,完成了所谓的业绩 KPI,可实际上却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业主们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正常回应。

血泪案例暴击

2019 年:长沙业主拆除路障→被拘留七日

2021 年:上海业委会主任发帖→收到 “网络寻衅” 警告

2023 年:承德业主诉讼胜诉→却反被送达 “扰乱秩序” 告知书

网友神评:“这个罪名对某些人而言,是‘免死金牌’;对业主来说,却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9 年,长沙的业主们仅仅因为拆除不合理的物业路障,就被拘留了七天。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业主们不过是想解决小区内通行受阻的问题,却遭受如此严厉处罚。2021 年,上海某业委会主任在网上发帖反映小区物业问题,竟收到 “网络寻衅” 警告,正常的舆论监督被过度解读。2023 年,承德业主历经艰难诉讼终于胜诉,可紧接着就收到 “扰乱秩序” 告知书,胜诉的喜悦瞬间化为乌有。这些案例充分暴露出寻衅滋事罪在现实中被滥用的乱象,严重威胁到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

终极大招预告

全国律协副会长肖胜方:“建议废除!”

500 万业主:“附议!”

法学教授:“这个罪名让基层‘懒政’演变成‘滥政’!”

→ 通关密码:今年两会这项提案冲上热搜第三!你家小区业委会敢接力吗?

在今年全国 “两会” 即将召开之际,寻衅滋事罪的存废问题再次引发法律界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肖胜方、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等指出,寻衅滋事这一罪名存在缺陷,含义宽泛,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且极易被滥用,建议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这一提案迅速冲上热搜第三,引发广泛社会讨论。众多业主纷纷表示支持,法学教授也指出,这一罪名在现实中使得基层的 “懒政” 演变成 “滥政”,沦为一些部门逃避责任、随意打压民众合理诉求的工具。

结尾灵魂暴击

当 “维权” 与 “犯罪” 仅一线之隔,当 “依法” 变成 “依心情” 执法,我们需要的并非更锋利的法律之刃,而是能锁住权力任性的法治剑鞘!

寻衅滋事罪模糊不清且容易被滥用的现状,已严重损害法律的公正与权威,让民众在维权时如履薄冰。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一罪名进行深刻反思与改革,构建更加严谨、公正的法律体系,确保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不被无端侵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