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余波:张骞的世界观革新之旅(七)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3-11-03 14:48:00

1938年,各地都处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为“表彰我历史上之民族英雄汉博望侯张骞起见”,西迁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地方政府、张骞后裔组织人手,对位于汉中城固县的张骞墓进行保护性发掘。联大师生们在博望侯墓道里清理出了马骨、汉砖、汉五铢钱等文物,最重要的是清理出了一块“博望造铭”字样的封泥。从而确证这座汉墓不是出于后人的附会,而确实是博望侯张骞的归宿。

“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周游过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的世界游子,最终长眠在家乡的田园。汉阙巍巍,松柏苍苍,四野莽莽,麦浪滚滚,深沉雄浑的石神兽威严地伴随张骞安息。落叶归根的博望侯依旧默默注视着张氏子孙的繁衍生息,历朝历代的碑文仍在在歌颂英雄的传奇。

今天的陕西汉中张骞墓入口

今天的陕西汉中张骞墓外景

祭拜并整修了张骞墓之后,联大师生为张骞立起了《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天马,蒲桃,美酒,城郭,张骞的世界在人们的眼前铺展开来。两千多年前的热血,与哀鸿遍野、国运衰弱的至暗时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骞的经历如同一束金灿灿的暖光穿透时代的阴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无论是烽火连天的危亡岁月,还是面对新挑战的今天,张骞故事里的真诚、坚韧还有开阔的视野,都能为人们提供无穷的力量。

张骞在归途中被匈奴人和羌人拘捕的经历,也让汉朝朝廷产生了警觉。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二地的游牧民族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威胁中原。由于这种地缘态势影响深远,日后的中原王朝,只要尚有余力便要驻兵当地,就是要构筑两个高原之间的安全屏障。相似的国防思路,为后来的东汉、西晋、北魏、隋朝、唐朝乃至清朝所继承。对于这些王朝而言,河西走廊是向西挥出的手臂、是国家向西延伸的国防屏障。只有控制了河西走廊,才能防止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域的游牧民族连成一片。

张骞也第一次让汉朝重视起身边的羌人

因此,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只要有余力,就会大力经营张骞当年走过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大地。而且之后的历史也证明,羌乱会数次影响汉朝对西域的经略。乃至汉朝自身的安定,羌乱将数次出现在汉朝经略西域的战史当中。

对西域而言,张骞的出使和随后汉朝对新疆地区的经营,意味着东方的中原王朝开始对此地展开了持续了上千年的影响。昆仑山和天山勾勒的地理轮廓,将塔里木盆地环抱起来,要在盆地的西面和北面出入盆地,都需要翻越连绵的山脉和高原。但是塔里木盆地的东部没有山地封锁,通过河西走廊就可与中原交通往来。

封闭的塔里木盆地 恰恰向着东面有较大缺口

这样的地理格局无疑更有利于与中原建立联系。不仅仅是交通、地理上的便利,在人种和文化上。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这里的土著居民,无论是属于原始印欧人种的吐火罗人,还是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斯基泰人,他们的体貌特征基本上都是肤白、体长、金发或红发、绿眼或蓝眼,属于典型的欧罗巴人种。其文化主要受到波斯、印度和希腊的影响。

随着张骞到来,以及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汉人,羌人等蒙古利亚人种开始向西推进。汉文化也开始向西传入西域,当地的文化面貌也变得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在血统上也出现了更多黄白混血的族群。

张骞之行促成西域在人种 文化和经济层面的诸多变迁

总体来看,和同时代的希腊、罗马还有匈奴相比,汉朝的地理知识依旧很有局限性。张骞的个人成就,仅仅是循着前人已经在使用的商道,将中原大规模地接入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交流网络,不是在一朝一夕间由单一民族开辟的。初衷是为汉朝夹击匈奴而展开的外交之旅,显然不能说是为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共同利益而初创。

所以,丝绸之路给中国、中亚、西亚还有欧洲带来的深刻影响,无法完全归功于汉武帝的政治野心和张骞服务于汉朝战略的外交活动。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

《到西域去-古代丝路的历史画卷》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