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想活到和他一样的年岁。”
2004年,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面对中共中央文献室的专访时,这样跟记者说到。
邓小平和卓琳
作为伟人的妻子,卓琳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她也很好的继承了邓小平的意志。在邓小平逝世后,她托人送给江泽民一封信,里面写了邓小平对于后事的安排和期望:第一,不要搞遗体送别;第二,不要设置灵堂;第三,遗体送医解剖,眼角膜捐献;第四,骨灰洒向大海。
但作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同志,邓公的前两条愿望最终没能达成,因此江泽民同志的回复是:只能满足后两条。
但当对记者说起她已经过世的丈夫时,这位老人眼中却依旧流露出不舍和思念。而说起卓琳和邓小平的初遇,还要回到1939年的延安。
耳濡目染的女战士那时的延安还是片荒芜的黄土高坡,人人都住在土墙土炕的窑洞里,吃的都是掺着沙子的窝窝头。而就在这不毛之地的黄土坡上,却有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女学生,这正是卓琳。而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家世,则更加显贵。
浦琼英这个名字,是卓琳的本名。而浦这个姓氏,来自于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云南的火腿大王浦钟节。他曾被孙中山先生授予少将军衔,也曾获得过五等嘉禾奖章。
孙中山
1916年,浦琼英出生在云南的宣威县(今宣威市)。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前一年,日本才提出了《二十一条》,在让中国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激起中华儿女的反抗之情,而同年,遥远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之后各地军阀并起,中华大地一片疮痍,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却也悄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浦琼英幼时虽曾目睹过不平之事,但却也有机会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浦琼英的四哥浦承绪,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而后回国参加革命,甚至把中国共产党的云南党支部就设立在了浦琼英的家中。
幼年的浦琼英或许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深奥的道理,但是革命的种子却已经悄然种在了她的心中。
一九三一年,十三四岁的浦琼英第一次离开云南,作为云南省的短跑代表,赴北京参与全国运动会。当时从云南到北京需要办出国签证,而且哪怕她是大实业家的女儿,也没有直达的火车或者飞机,公路则更是山路漫漫。
所以,浦琼英需要从她的老家云南出发,乘坐在当初也并不能算快的火车到达越南,再从南海上行船到达香港,之后从香港坐船到上海,最后再从上海奔赴北京。
哪怕路程如此漫长曲折,浦琼英也没有顺利完成她的旅途。在她刚刚到达上海时,“九·一八”事变爆发,而运动会则因此被取消了。
小小的队伍就此解散,而第一次离开故乡的浦琼英则决定继续进行未完的旅途,前往北京。之后浦琼英在北京女一中求学六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在校期间,浦琼英积极参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始终站在革命的第一线上,也亲眼目睹了不少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
一九三七年 “七七事变”。日本人占领北京后,浦琼英狼狈逃出了北京,而此时有两条路在浦琼英的面前,一条路是回到云南老家,另一条则是去延安,投奔早年间先去了延安的大姐浦代英。
浦琼英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这与她在北京大学时候的革命经历有关,她在那时起就已经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再也不希望回到那个她出生长大的实业家家庭了。
总之随着一路并不算轻松的旅行的结束,最终,浦琼英还是站在了延安的土地上,参加了“陕北公学“,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次年,浦琼英把名字改成了卓琳。
正如她的女儿邓榕所说:“从浦琼英到卓琳的道路,比起许许多多老革命家来说,也许不那么富于传奇色彩,也不那么激动人心。
但是,这条道路,却是千百万个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光明,为了投身抗日,为了走向革命而共同走过的一条道路。” 浦琼英到卓琳的蜕变,也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有志青年的缩影。
突如起来的婚姻卓琳来到延安后不久,在1939年的秋天,邓小平来到延安开会,而此时邓小平也已经保持了多年的单身。
在刚到延安时,邓小平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与这片土地气质并不相同的女子。这是当然的,那个时候黄土高原上的女性,甚至只能接受到基本的扫盲教育。
而对于一个曾远赴法国留学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毛主席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的邓小平来说,他自然希望爱人是一位有共同话题的知识分子。而从小家境殷实,上过高等大学,有思想有见地的卓琳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出而不凡。
正巧,与邓小平一起来的还有当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邓发,他在察觉到邓小平对卓琳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好感时,就劝邓小平,他也是时候改找一个妻子了。于是邓小平托人找了卓琳的女性朋友,让女性朋友转告卓琳:“我想和你恋爱,想和你结婚。”
邓发
起初,邓小平的追求却并不顺利。一开始,卓琳以自己还年轻,还不到结婚的时候为由,对邓小平的追求并不理会。而在后来她也解释了自己的忧虑:
“我知道邓小平是个老红军,我那时候就害怕跟长征老干部结婚。延安有个关于赏月的笑话,就是说长征老红军们都不懂文化,还不解风情的。”
后来邓发多方打听,知道了卓琳对于老红军的这种看法,这才告诉了邓小平问题所在。于是邓小平亲自上门拜访了卓琳。
他充满诚恳地看着卓琳的眼睛,对卓琳说:
“我年纪大了,想和你结婚。我让人跟你谈了,可是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希望你能考虑一下,我知道我的年纪比你大,这是我的缺点,但是我希望在别的地方可以弥补。”
卓琳看着眼前这个诚恳又说话有条有理的男人,也意识到自己是误会了邓小平,把自己对于老红军的刻板印象强加给了邓小平。
知道了自己犯的错误后,卓琳最终还是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她说:“我23了,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又那么诚恳,也读过书,是个知识分子,我就同意了。”
在那片物资匮乏的土地上,邓小平和卓琳的婚礼也受条件限制的简单。他们的婚礼甚至和另外一对新人的婚礼同时进行的。
在杨家岭毛主席的窑洞前,他们把两张桌子拼成一个,大家一起会了个餐,之后大家收拾出来一个窑洞给他们两个作为洞房,这个婚礼就算完成了。
在婚礼结束后,卓琳就随着邓小平一起去到了太行山。在当地,卓琳加入了八路军总部的妇女部工作。但是卓琳的新婚生活过的并不顺意,她和她的丈夫邓小平同志只有在工作开会时可以见到,平时根本连面都难得碰到。
卓琳觉得这样并不是个事情,就要求邓小平给自己写信,写一写每天的生活近况。而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女私情的邓小平却是这样回复卓琳的:
“那我让我的警卫去给我印上几十个底稿,我每个月填一份寄给你。”
卓琳一听这也太不走心了,于是此事便也作罢。后来她说:“写信你也不愿写,要不我们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吧,这样才可以互相理解。”邓小平同意了,于是卓琳就到了一二九师,和邓小平住在了一起。
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到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卓琳生下了他们两个的第一个孩子邓林,之后又在1944年和1945年陆续产下了另外两个孩子。
而战火纷飞的岁月不能让她时刻伴随在孩子们的身边。战乱中卓琳多次把孩子托付给老乡,只身一人随部队转移行军。后来进军西南时,部队不允许家属随队,卓琳说:“你老是把我丢下不管,我也是共产党人,你即使砍了我的头,我也要跟着部队一起走!”
这样,没有办法,只能允许她随着部队一起走。行军的日子并不好过,卓琳却无怨无悔的一直陪在邓小平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抚养孩子们长大成人。
卓琳一直抱着这种“砍头也不怕,只要和你一起走”的精神,陪伴丈夫一直走过战争年代。
相濡以沫一生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调到中央工作。在进入北京前,邓小平这样要求自己的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于是为了避嫌,卓琳甘愿退居幕后,谢绝了许多单位团体邀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专心做起了邓小平的助手。
在她的记忆里,邓小平任总书记,文件很多,事情很多,所以最后她觉得不如自己就专职给邓小平做秘书,反正邓小平只有一个秘书也不够用。
于是在1952年,卓琳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她说:“邓小平的文件看完了,要送去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存档,我就负责把那些文件登记,再蹬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后来他们说啊,就属邓小平的文件最全了!”
卓琳一直以这种陪伴的方式,与邓小平走过了很美好的一段岁月,很好地完成了邓小平和国家交代的任务。
直到1966年,邓小平被调任到江西进行基层工作学习,卓琳也从秘书的职位上脱离了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了照顾邓小平起居上。
尤其是邓小平此时已经七十岁了,工作又非常忙,卓琳心疼丈夫,总是想要为他做一些什么。
卓琳随后注意到,丈夫因为生活费不多,已经许久没有再喝过酒了。于是卓琳为了让丈夫在闲暇时光找到一些乐趣,便想办法从关系比较好的女工人学会了酿米酒的技术。
之后卓琳自己买了糯米,弄到了一些酒曲,没多久,卓琳就酿出了一坛好米酒,深受邓小平的赞叹。她还在那里开辟了一亩菜地,跟乡亲们要了些种子,自己种出了不少瓜果蔬菜。
卓琳自己回忆说,在江西生活的日子,让她终生难忘。她一辈子没有和邓小平享受过什么生活,邓小平一直都是非常忙碌的,只有在那里,他们互相帮扶,互相体贴。
种地、烧饭、酿酒、收获,夫妻俩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喜悦。在他们夫妻二人的互相帮助下,艰难的日子也快速过去了。1977年初夏,邓小平再次被调任北京,但这段日子成了他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之后在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代表国家先后访问了日本、美国。这期间,卓琳一直陪伴着邓小平,外媒说,卓琳的大方,得体的表现,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日子仿佛回到了曾经,在外邓小平主持工作,卓琳辅助工作。,而在家中,卓琳也尽心尽力地安排照顾好了一切。
卓琳自己评价说:邓小平是家庭的核心,我就是家庭的中心。卓琳认为,把家庭照顾好,把日子安排好,就是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对丈夫最大的支持。
想要活到他的年岁1997年2月19日,在这个并不特别的日子里,邓小平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如最开头的时候说的,他走的时候,不想要追悼会,不想要遗体告别,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香港的回归。
于是在1997年的7月1日,卓琳代表小平同志出席了香港的回归现场,亲眼看到了小平同志最后的心愿达成现实。她说:“邓小平的一个愿望,就是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时能来看看,现在我能够完成他的心愿,心情十分激动。”
2009年7月29日,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初夏里,卓琳同志因病重抢救无效而逝世,享年93岁,也恰好与邓小平去世的年岁一样。
在她逝世前一年,她还在忧心于国家,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十分关切灾情,并且拿出了全部的身家,捐献了10万元给红十字会。
她和邓小平先后都为希望工程,红十字会捐过款,家里没有什么身家,她自己没有留下什么钱,基本上都被捐献出去了。
在她死后,也捐献了她的遗体和眼角膜,骨灰洒进了大海里。两位陪伴了一生的老人,将在祖国的海洋深处中继续陪伴着彼此。
虽然她因为丈夫的工作性质,一度隐姓埋名,不参与工作,专心在家里做后勤保障,只服务自己丈夫一人,但是中国人不会忘记她,工作可以隐蔽,功绩却无法隐藏,她最终靠着自己的忠心感动了中国。
卓琳本是一个资产阶级名营企业家的大小姐,却在命运的洪流中,一步步的蜕变为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并且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对共和国举足轻重的伟人身旁。
在需要她站出来的时候挺身而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落落大方,在需要她潜下去的时候隐姓埋名,做好自己的辅助工作,保障好一个家庭的后勤。她以一个坚持,独立,有主见,有理想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在革命中和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你的父辈甚至祖辈与他们的人生伴侣,是否也有这样的历经动荡,岁月流转,却依旧质朴动人的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