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过去一直认为,广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给人的感觉不像北京、西安那样古老、沉着、底蕴深厚。看了一处处遗址,才使我恍然大悟。在广州现代化的高楼背后,铺陈着老建筑的古旧和斑驳,开放,锐气的灵魂中,又浸染了历史和传统的深邃。她虽没有帝都之气,但却凭借经济、市场气息和与之相随的厚实文化积淀而崛起和存在。在荔湾区,从熙熙攘攘的街头,一转身,就来到了西关老街。拐进幽深的小巷,窄窄的巷子也就有两三米宽,但显得悠长。呈现在眼前的还有一幢幢老屋,仿佛不小心从现代拐到了简朴的古代。青菜摊、水果栏、干货店、鸡鸭档,一个挨着一个。碧绿碧绿的青菜,鲜红鲜红的西红柿、金黄金黄的橙子,悄悄地闪着诱人的光。小贩们悠然自得,顾自静静地坐在摊边,不用吆喝,也没有揽客声,倒也不像是在菜场了;他们也只默默地看着路过的人,仿佛眼前的人,都是一道风景,而他们不是在做买卖,而只是在悠然地看风景。
由于位置偏僻,这儿经常被人忽略,特别是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多半会视而不见。面对高速发展的城市,漠然地独守着自己的一切,为寻求心灵上的宁静的人提供了一片净土。走进窄巷,踏在石板地上,抬头是一线灰蒙蒙的天,还有横七竖八拉在空中的电线和晾衣绳。镶牙的招牌、一捧捧的鲜花并排在斑驳的石墙下微笑着。小巷里的房子一间隔着一间,吊脚的阳台上挂着衣服。透过门缝朝里望,老式的藤椅、旧式的花瓶、手工织成的沙发垫子。一路经过,有窃窃谈话传来的笑语声、切菜传来的跺跺声、仿佛看见冒着嗤嗤热气的钞菜声……在时光隧道里真实地行走着,我突然想起了诗人戴望舒的那首诗《雨巷》,想象着会在小巷的尽头,走出来一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身着蓝印花布的女子甩着水袖款款而出。回过神来,再仔细打量眼前的一条条小巷,好像一部无声电影,穿梭的画面中没有声音。听朋友说,这里的街头曾拍过电影《雅马哈鱼档》,这里的小巷曾开过“女人街”灯光夜市……但广州人都是很实际的,对精神追求没什么兴趣,这里积累更多的是商业的文化。西关大屋,是旧时一法国银行买办人家的宅子,屋顶斑驳残破,屋内则是有条不紊的布局,蕴含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着百年的细雨柔和了昔日的富丽堂皇,还生出些媚媚的青苔伏于墙角屋檐,有了这样的大屋和老街,广州便成了老广州,美人迟暮。看着那面模糊了的梳妆镜映出了自己的面庞,一时间时光错位,谁知道当年又是哪位穿着黑色香云纱衫、趿拉着小木屐的西关小姐面对着它梳理云鬓呢?我的目光爬上去又滑下来,视线里延续着空阔无垠、绿叶无尽。我细细打量着这里的一切,说实话,在其他地方,我没有滥用过这么多的时光和热情,它每一个可以想见的细节,都因此而落在了我的心上。
这座城市,交织了太多的沉静与繁华,平凡与梦想;更交织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的气息。陈家祠堂,那里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祠堂,精美的木雕、砖雕、玉雕,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座祠堂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我惊讶在文革时期她能幸免的保存下来。里面一个个厅堂,展示了许多广州特色的工艺品,我对高高的马头墙上和门楼上的人物雕塑很感兴趣,那是原汁原味的岭南特色,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了。日近中天,这里显得有些宁静。几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对展厅里的那些木雕不停的拍照,并对那上面的文字指指点点,用广东话交谈着。走在回廊上看屋子的结构,这些建筑并不豪华,但却坚实而牢固,透着内在的庄重和尊严。我从里向外,又从外向里的走过,想想在几百年漫长岁月里的一代代学子,怎样抱着成就功名的憧憬,并由此作为出发点,衍生出了一个个各自不同的故事和结局。对于而今到这里来参观的游客们来说,只能追忆和凭吊了。悄然流失的时光是一层层的淤泥,覆盖了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那一切也和此时眼前闪动的事物一样,充满了鲜活的生息。
在陈家祠堂的大门前面,有一个地铁站。站在地铁站口,回望陈家祠堂屋脊上的雕塑,一种怀旧的情绪在心底氤氲着,在旧建筑被大片拆毁的今天,能完整的被保留下来,也是值得欣慰的事。在除旧布新方面,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令人惊叹。
二珠江夜游是广州的一张旅游名片。的确,夜晚的珠江比白天要美多了,霓虹初上,波光旖旎,逶迤数十里,璀璨辉煌。湿润的南国微风扑面而来,温情无限。
与珠江相拥而行的滨江大道和沿江大道上,如盖的绿荫丛被灯光折射,氤氲成一片幽幽的绿光,仿佛在细语母亲河的温柔与恩赐。江风飒飒,长堤上少不了相恋的伴侣、漫步的人们,在静谧的夜色中沉醉。
站在珠江边,江水流淌,江面氤氲,弥漫着一种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的水气。我们登上了最大的游船——蓝海豚号。站在游轮三楼上,吹着有些清冷的江风,看着旧城与新城相映成趣的景观,追寻着广州悠久的历史及新潮的文化,心里说不出的庆幸与感慨。游船在水面上缓缓移动,满载着游客的欲望与悠闲。不知那家工厂在搞活动,几十个年青的工人们夸张的举动和行为,也足以上游船的吃水线下降五厘米以上。我和朋友们静静的站在船尾,默默地静观着两岸的一切景致。聊借珠江之水,冼心滤脑,顿觉气爽神情。船尾卷走的浪花银光闪闪,与城市的灯火相映辉,流光溢彩。一片南国都市夜景,使人陶醉不已。
游船途经解放大桥、海珠桥、人民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广州大桥、华南大桥等桥。大桥横江,桥灯向左右两边排开延伸,光彩夺目。灿烂的灯光映入江中,波光摇曳。船在江上行,十里花街十里灯,一幅幅动感灯画,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走兽,镶嵌在爱群大厦、海关钟楼、沙面的万国建筑等楼面上。光华流转间,时光仿佛在倒流,远走的岁月和今天的摩登完美地合二为一。南岸,半岛花园屋顶的绿色之冠在静静的夜空中闪烁,不远处中山大学北门的牌楼气势恢宏。近当代指引中国奋起革命或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几位历史巨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心跳声、脚步声、呼号声。岁月沧桑,流光逝水,历史的光阴流过却剪不断,让人情不自禁产生了诸多的感叹。
转过白鹅潭,游船折向二沙岛,落入眼帘的是另一番美景:“羊城八景”之鹅潭夜月、白天鹅展翅、星海音乐厅……造型独特,灯光璀璨,让人沉醉在美妙的夜色之中……江面的行船传来哗啦响的声音,一声长鸣离岸,越行越远。江风拂面,随着江水不停地摇曳,江面上的波光里起舞着依水的倩影,我喜欢这种景色,那是一种轻柔,一种悠然,还有一种恬淡。相比之下,同样有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就显得落后多了。特别是在黄河风景线建设方面,显的有些杂乱和小气,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当然这其中不仅仅是一个资金方面的差距,更多的是一个商业理念的差距。
从珠江游船上下来,我们来到了广州最大的步行街——北京路。鳞次栉比的店铺,摩肩接踵的人群,永远是拥挤而嘈杂,张扬着这个南国都市商业活动的无限活力。年轻人成双成对的,穿着很休闲,女孩子们大多素面朝天,随意自然。就连广播电视节目,热销报刊,人们穿着,甚至建筑风格,也多一些生活的味道。当然我对这些没有兴趣,吸引我的是步行街中间的地下千年古门楼遗址,透明的钢化玻璃板下,元、宋、明、清石砌古街道层层叠压的道路遗迹和门楼遗址清晰在目,它们曾经被时光的沙尘反复的覆盖了多少次,那上面有多少曾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故事。在宽大的历史背景中,一脚却悬空了千年。而今人们依然莺莺燕燕地走过这千古的门楼,走过了这千年的古道。漫步北京路,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漫长的历史长廊,对于不断追求时代潮流的人来说,无论在物质上或是精神上,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充实。三
早就听说,广州人爱喝早茶。但我喝早茶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朋友来到位于沙面的一家叫兰桂坊的餐厅。
虽然是早晨,但大厅里却是宾客满座,费了点周折才找到座位。说笑声、喝茶声随着大厅里的音乐在飘,落座片刻,服务小姐就笑吟吟的过来问我们喝什么茶。朋友点好茶后,只见服务小姐两手翻飞,辗转腾挪,折腾了几下子,就把茶水倒进小盅。一壶好茶,清香四溢,深吸入肺,让人顿时精神爽朗,一清早起来,口带涩味,饮杯香茶,清净口腔,唤起食欲,然后再食点心,更能品尝到各款点心的美味,确实是一种享受。
我对朋友说:“这那是早茶,其实就是早饭”。朋友说:“在广州早茶的内容就是这样的,一壶浓茶几件点心,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也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听朋友介绍完后我留意了一下餐厅内喝茶的人,有悠闲的、翻报的、有闭目养神的、有思考问题的,有三四人说笑的,有两人窃窃私语的。我正在观望,服务小姐又拿来一本点菜单,让我们点吃食,朋友递过来让我点,我看到上面大约有几十个品种,很是丰富。
我们点了虾饺、艇仔粥、清蒸萝卜糕、招牌乳鸽等。虾饺,外表晶莹剔透白里透红,一口咬下去,饺皮爽滑至极,馅料更是让人惊喜,实实在在的两个完完整整的大肥虾仁,虾肉结实而极富弹性,细细咀嚼之下,满口充斥的是新鲜海鲜特有的鲜甜味道。艇仔粥是我第一次喝,我们一直习惯喝小米粥或大米粥,这次是第一次看到内涵如此丰富的粥品,清淡、原味很合我的口味。人说:“食在广州”。看来此话不假,仅早茶的品种就达几十种,还不要说中餐,晚餐呢?喝着茶、品着茶、聊着天、翻着报、着实让我初尝了广州的饭食文化,在这里喝茶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感情交流。 广州的早茶其实就如同兰州的牛肉面一样普遍,在广州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的各类酒店内都设有早茶,而且早茶的档次也有不同,高、中、低,适合各种层次的人消费。有朋友自远方来,在甘肃请朋友、品尝兰州特色的牛肉面,而广州的朋友则是请朋友去喝早茶,一南、一北饮食习惯,虽不一样,但情意和内涵是相同的。广州人爱喝早茶,如兰州人爱吃牛肉拉面,悠悠然地,不管它潮涨潮退,云起云落。
四
在广州,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积淀深厚、富于异国情调、风光旖旎、十分迷人的地方。
领事馆、海关、洋行、教堂、俱乐部,一座座欧美大陆式的建筑,独具一格。那些生动的城市雕塑,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穿行在这些古建筑之间,宛若某些电影的片段,一双双雕刻在建筑里的深邃的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不速之客。紧闭的窗棂折射着无数的历史和残梦,那些弧型的欧式门窗静默着,仿佛在对驻足的行人诉说着什么。朋友告诉我,原来的领事馆和部分办公机构已经陆续搬离,许多已闲置,现在只作为文物建筑存在。
走进沙面就如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恍惚中仿佛走进了异域他乡。明显的感受到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不经意一丝慵懒的情绪涌上心头。沙基涌上种植的一长排百年大榕树,阻隔了许多来自高架桥上的喧哗与嘈杂,使的沙面宁静的像花园,有脱离城市喧嚣的味道。沿着狭长的小道走着,一段路程,就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在老房子高高的楼梯和大门口,有结婚的新人在拍婚妙照,穿着香云纱的广东美女,高额深目,娇艳动人,与穿着白色礼服的高大而帅气的男友相互依偎着,脸上充溢着幸福的微笑。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曾经屈辱的一页,已经是陈年旧事了,异域文化才是他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旧海关前面的沿江路上,有一块民国政府立的石碑,上面记述着“沙基惨案”的经过。朋友告诉我这就是发生沙基惨案的地方。鲜血、生命、价值和尊严,个人、民族、国家的,罪恶与天堂,耻辱和未来,牺牲和抗争。历史的目光深邃而安详,穿越硝烟和风雨,投射在今天的沙面上。白天鹅的身影就在面前,灯红酒绿的画面与沙面的宁静相辉映。当近百年后的这样一个冬日午后,我和朋友漫步在人行道上,耳边响着教堂的风琴声、唱诗声,风姿绰约的金发女郎从步履轻捷地从我们身边走过,那些黑人帅小伙迎面给你一个最洁白的笑容,有谁还能够回忆起多年前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
站在珠江岸边,怀旧的情绪很快被珠江的风吹走。江面灰白而宽阔,江水轻轻流淌,这川流不息的江水无意驻留,依然咆哮着奔腾而去。珠江见证了太多凄楚的历史,并将一幕幕史诗化作自己奔腾的怒涛呼啸而去。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浓烈的民族与政治色彩在时间的沉淀中已不在沉重如昔,曾经的租界已经成为了广州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在岁月的长河里,历史已经远去。而沙面,将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