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鲁迅故里绍兴

伏生散文 2025-01-22 21:46:40

 我不敢动笔写绍兴,因为她太厚重,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笔调来为她着色?

古越会稽之地,久远的尘埃早已落定,而总有那些我们无法看见的东西,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无意识的延续,无论是大禹和陆游,还是秋瑾和鲁迅,坚韧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精神的根祗。走过了曾经的辉煌之后,这座古老的城市已静静地匿藏于历史的帛札之中,倚着昔日丰溢的华彩而踯躅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尽管今天的绍兴开阔了许多,明朗了许多,繁华了许多,现代了许多,但在空气中依然可以触摸到千年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迷人而忧伤的文化气息。那些河面上的石桥,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刻痕,任由岁月的尘埃侵蚀,穿越历史云烟依然忠实刻录着种种往事的道道足痕,并把今日载入了陈迹,延续着人们的记忆。

在这炙热的七月,我终于来了,站在古城幽长的东昌坊口的街道,仿佛和曾经的记忆打招呼,久久找不出合适的语词来描述心情。那潺潺的流水,那拱在河面的石桥,和小店铺上面飘扬的彩旗,还有大红的戏台。无一不展现着江南水乡的古韵。走在青石板路上,路面坚硬干净,看不见一点浮尘——几千年了,风,紧一阵,慢一阵,不停地吹着,吹过汉唐、刮过明清,也许早已把古城的浮尘吹尽了。

安顿好住宿,我们一行便信步来到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这座酒店依然保持了古色古香的外观,沽酒窗口的粉板上写着的“孔乙己欠钱十九文”字样,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门口站着的是孔乙己,正如鲁迅先生笔下一样,瘦瘦的,高高的,一身长衫,一副落魄像。石像是黑色的。店内的柜台也是尺形,但台上琳琅满目,放满各种黄酒及特产。吃饭的人们纷纷和孔已己的塑像合影,寄托着自己的兴奋和好奇。我们几个也走进店里,舀上一碗酒,再来碟茴香豆,臭豆腐,还有几个小菜,然后面街在长方形的小桌前坐下细品。桌子上弥漫着一点特殊的气氛。让人有一点想象,有一点忧伤,也不由让人在酒盏间触摸时间里面很深的东西。一些陈年的旧事也凉凉的滴落在额头,翻动着久远的记忆。

走出酒楼,来到先生故居前的街道上,这是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路,路的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花格木窗的建筑,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就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穿行于古街和店铺之间,倘佯于古宅长廊水榭之中,仿佛时光到流,眼前便幻化出几个温馨的片断和清晰的印象,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场境便渐渐熟悉起来。被拥塞的人流簇拥着,挪动脚步,缓缓步入昔日先生日常生活之所,自不免一番感慨。只见屋舍俨然,家什器皿一应俱全,仿佛先生犹在人世,木床纱帐在不甚光亮的房间里默默厮守,似在等待主人再度归来。百草园里当然没有了往日的气息。也许往日的气息是读出来的,但那一片生命的感觉,读了就藏在了心底,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角树,光滑的石井栏……那些带有画意的色彩是湿润的、浓郁的、浸透了儿时的思绪,斑驳的底色就打在生命的印记里,并没有淡退记忆的色彩。怀着敬仰的心情虔诚地从鲁迅先生的塑像旁走过,脚步重又变得沉重起来。环视院落,墙角边的苔藓也堆积了一点点的沉郁,比旁边油桐的翠绿要浓许多。一切仿佛行于梦里,走在画图间,恍然中有一种与自己的前世擦肩而过的感觉。

历史的尘灰掩不住那一段段温热的往事,从老台门到新台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咸亨酒店”到“绍兴师爷品酒处”,还有沈园和周恩来祖居,复活的不仅是那些实在的景象或虚构的人事,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与联想。穿梭在大街小巷,尽情品味着今日绍兴的灯红柳绿,却又总是无法羁固住内心深处对于眼前这座城市更加久远的探究之欲。放纵心神,任思绪远走,依着一片片斑驳的碎片,我应该穿着那身灰色长袍,然后坐上人力的三轮车,穿越在灰白石头的小巷子里,看着那高墙上的大大的“当”字发呆;抑或一个人静悄悄的走过这座古旧的城市,象一个没有魂魄的幽灵,飘来了,然后又无声的飘走,我的影子,应该是灰色,或者的染着青苔的颜色,没有人知道我来过,也没有人知道我离开;我还想坐在沈园里,看看陆游悲情的角落,握一握“红酥手”,喝一杯“黄滕酒”,听听那“山盟虽在,帛书难托”的隔夜愁绪;我更想和孔乙己对饮,吃着茴香豆,说着之乎也者的话语,醉上几场,拈碎杯儿,打破碟儿……这样的联想苍白无力,肤浅不堪,这样的信马由缰,胡思乱想说白了只是一段梦。具体的细节我没有去想,我知道,欲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没有人能挽留住时光的脚步,更没有人能让时光从头再来。而今,留不住的悠悠往事已经远走,漫漶的历史之痕却因了这些旧时的遗物而清晰、生动起来,给尘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情感的底色。让多少人觉的似曾相识,让多少人有了认同和归属。就如同那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词吐出了声音的花蕊,把人们敏感的心点化的更加哀婉和细切。“历史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论这里曾经上演过怎样的悲喜剧,终有落幕的时候,终归会遁失于历史的厚厚尘灰中,那一瞬间的永恒现在只有一声人去楼空的叹息和游人用快门记忆的惆怅。

天色暗了下来,巷子两旁挂着的一串串红色的灯笼也亮了起来,映在水中,水与火便那样温情脉脉地伴着我们走在身边的石板路上。这条石板路上曾有过车马喧闹的时候,有过步履杂沓的时候,有过衣袂飘动的时候。走在这条石板路上,我仿佛听到了秋瑾戎装策马,踏桥昂首冲向风雨;先生负笈归来,健步奔过桥顶,几只鸽子惊起射入历史的天空……如今,这些都成了历史教课书上的策页。只有街巷依旧,石桥依旧。离开的时候,在鲁迅先生旧居旁的小店里,我买了一把小扇带走。要说,小扇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美的地方,我把它带回去,只因它上面印着先生的画像和手迹。

绍兴是一座擅于怀旧的城市,也是一座敢于直面现实的古城。站在鲁迅旧居的小广场前,看那些高高矗立的金融大厦,闻来往行人的南腔北调,抚画像后面的碧瓦青砖,还有楼房,草坪,雕塑,电线杆,政府,企业,居民,超市,夜总会,繁华,残酷……那种极力想要阅尽历史的目光却终究难以抵抗住一个现代化城市蔓延着的燥动与浮嚣,心无法收拢,目光便开始散漫、游离起来。在大街上踽踽而行,我卑恭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永远都流淌着喧嚣与嘈杂,流淌着行人匆匆来往的脚步,岁月的晨钟暮鼓虽然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容质,但那些苔痕斑驳的石头桥墩却依旧在静静地守望着,守望着古往今来的匆匆过客,也守望着古往今来的过去现在……

(在我写作这篇短札时,室外下起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小雨。一丝丝凉意从窗外蔓进来,让人顿时舒畅了许多。一些溢出记忆篮筐的画片也闪烁在眼前。有人说:记录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旅行,对我来说,总是一种奢侈的梦想。我也知道,在我行进的路上,绍兴只是一个逗号。所以,我将自已在某处留下的痕记录下来,也许,在年老的时候,我坐在木制的靠背椅上,戴上老花的眼镜,无意中翻起这发黄的记忆,会记起某点零落的往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