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地方游玩,有时在意一种心态。大多数时候,你与眼前的这些景致接触,其实早已被你提前带有“目的性”的“一厢情愿”所设计。所以,美景也好,劣景也罢,好坏终究你选,大致不会失了你的意。但!若是能与她来一次平等的“邂逅”?那,毕竟就显得生动,浪漫,也就更加富有诗意。陈家祠,既算是一次相遇,便有可遇而不可求之妙,所以,既来之,便唯有懂得珍惜。
陈家祠,光绪年间始建,正名广东陈氏书院。退至清代,祠堂是为了便于本族各地读书人应考科举时居住、读书之便而设立的。那时,学子们一面读书,一面等待入场考试和等待出榜,因此以书院命名。同时,又因是广东全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因而被称为陈家祠。身为异乡之客,必怀敏感之心。自踏上门前那片青石之地起,便闻到了——闻到了这里虽历经百年,却自然抹不去的那股清雅之风,书卷之气。想望当年,莘莘学子集结此地,用一种诚恳的方式,为自己命运的改变而努力,那个秉烛夜读的深宵,那一块块厚实的老墙,必是听到了书页翻过的一缕缕轻响,方才安静得不敢喘息。刹那间,我仿佛看到,学子的身影,就印映在那老墙,如此昏黄,却从此刻划一段历史,消瘦,却也坚定。
照理说,从名字上看,百余年间,发生这老墙内的事自是“老陈”家的事。陈氏为广东望族,人口众多,清光绪年间,归国华侨陈瑞南、陈照南两人和广州慈善界陈香邻等,倡议组织全省陈氏合族祠。当时,社会风气大都受孔、孟遗教薰陶,以敦孝悌,重人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慎终追远思想,一经倡议,便赢得各房陈姓响应,各埠华侨,纷纷慷慨解囊……
于是,便有了陈家祠今天屹于眼前的这般“惊艳”。如果说,陈家人的“尊孝,重学”是一种内化的精神境界,那么,陈家祠的精美构筑就是一座奇绝的艺术殿堂了。郭沫若先生到此曾赋诗有云:“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好一个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这个集广东工艺、装饰之大成的建筑,这个被收入德国《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中国南方建筑》并在在文革中“死里逃生”的幸运宝贝,如此形容,却丝毫不显过份。边走,边听,边看中得知,陈家祠,为三进式庭院,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三塑(陶塑、灰塑、泥塑)和铜铁铸、绘画装饰著名,号称"百粤冠祠"。它的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整个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堂皇。可以说,正是这“三雕、三塑、一铸铁”的“七绝”技艺,完成了陈家祠在人类祠堂建筑史上的完美定位与不可复制。只可惜,现如今,泥塑技艺已经失传,人们再也无法看到,那黑黑的泥巴如何扭转着身姿,幻化成哭,成笑,幻化成祝福,或是祈祷,去绽放它内心深处内敛与朴素的灵魂了。留给世人的,只剩下那几处不多的“肖像”,安静地流露出它留恋世间的些许遗憾,与最后一抹低调的张扬。
还好,总会有下一个惊喜去填补这样的遗憾。在陈家祠,徜徉其间,从屋脊到石柱,从山墙到连廊,从梁架到隔扇,总会有一处处制艺精良的工艺会一道道跳跃着进入你的视线,它们交织盘错,累累叠叠,满足你无限的畅想与贪婪。书院的布局,更像一处传统的民间大宅——青灰色的主体建筑,不卑不亢,不陈不扬。一位文人感慨地好:一块砖石记载一段历史,一方木格寄寓一种精神,一面山墙承载一场风云,一段回廊贯通一种期待……如我所感,那祠里的木雕,至温,至细,至雅,如女;砖雕里,刻进了时光,让一切归之于真实与平淡;凝视石雕,蓦地似乎读懂了生命的留舍,勇气,以及决断;陶塑的圆润与生动,宣扬着生命需要色彩,趣味,也需要由内而外的简单;在灰塑里,我看到现实,无耐,也悟出了“一切终将消散”;铁铸,教我懂得一种境界,它至软及硬,至硬及软;绘画前,那生动的表情何尝不是在向世人叮嘱:人,要艺术的生活……步履轻轻,于赏玩间,颠簸出了沉沉“思”的份量。我想,如此一处书院,其记述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氏族的兴衰了,她似乎在向世人宣示着一种态度,一种能够在现实、历史、命运、生活、物质与思想间自如游走的态度。或者,还有更多?。
记住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忘记,怀恋,最好的方式是选择离开。所以,推开一道门,我在惊艳时选择离开。我知道,许多处疑问,终将在我今后的路途中予以答案。此刻,迈出这道门,在我的心与脑海里,留住的,将是一个时代精致的美丽印痕,与一个永久跳动着的青灰色的生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