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马房山也有大学情节

人文历史武汉 2024-11-12 11:09:04
校园生活 | 马房山也有大学情结

原创 王琼辉

马房山得名于春秋时期,相传古代马房山方圆数里之地水草丰茂、树木葱茏。三国时期汉寿亭侯关羽曾治兵江夏,放马此山,用作马厩,故名马房山。1967年曾改名兴无山,1972年恢复原名。

说起关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关羽在武汉留下了诸多的足迹:卓刀泉、上马庄、下马庄、马房山等。

马房山一带同时又是武汉市的古墓密集区之一,已出土的古墓主要有六朝和隋唐时期的。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马房山位于武汉市武昌繁华的城市中轴线上。

马房山也有大学情结,湖北大学的前身是武汉师范学院,曾经迁校来过马房山一段时间。这武汉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1931年,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兼任第一任院长。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压迫,学院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鄂主政,学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1942年秋,湖北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等人请来西南联大陈友松担任院长。

1944年春,陈友松回到重庆之后,呼吁国民政府改组湖北省立教院为国立大学。李四光对此极力支持,亦积极奔波,广为号召。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将湖北教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亦称“国师”,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

1948年5月,国师归迁武汉。学生先期借住国立武汉大学附属医院。9月、10月间,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中共地下党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因当时国师无固定校址,遂停办整理。全部校产移交给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院。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将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1954年4月,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这样就在1955年8月,迁址武昌马房山。1957年秋,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迁回武昌宝积庵。1958年8月8日,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

如果说武汉师范学院只有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在马房山临时过渡办学,那么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武汉理工大学则在马房山长期扎根下来。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构成,分为东院、西院、鉴湖、南湖新校区。东院是最具人文气息的校区,东院原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毗邻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校区,在环境、氛围与人群各个方面,东院渗透着一股不言而喻的人文气息。其中的桂竹园更是学生晨读的首选之地。

西院是最“核心”的校区,有人把它比喻为理工大的“心脏”。这里有武汉理工大学的核心职能部门——第一行政楼。此外,西院还设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本部;武汉理工大学象征建筑——飞马广场;还有王牌学院——材料学院。

鉴湖——最具诗情画意的校区,理工大有一个最具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态景点鉴湖。其建造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美化校园。取名"鉴湖",一为其小,更为湖面清澈见底,寓意其做学问之高深,既可以照过去,也可以预见未来,同时也祝学校及莘莘学子在学校充分施展才华,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鉴湖,以其水清澈可鉴而名,所以又称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鉴湖,以湖为名,也以湖闻名。湖不大,却也精工细雕,精致典雅,不失韵味。

湖边,青草繁杂,湖岸上的依依垂柳,“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荫搭出深绿的稀疏的枝叶凉棚,树影幢幢,空气里充溢水草浮游的清淡腥味.微风拂过,“满眼游丝兼落絮”,柳絮飘飞,漫天白絮点缀着一片朦胧的淡雅,一种别样的雅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湖堤上洁白的玉砌雕栏,湖边的九曲回廊点缀,有一种复古的厚重感,青苔幽幽,流水潺潺,古韵浓浓......犹见那一湖心旷神怡的“翡翠”,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疑是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用来比喻鉴湖是再适合不过了。

清晨,树枝间垂落清凉露滴。或石凳上微坐,或闲适斜依,在这里畅游书海,一片繁忙;课间,笃定悠闲,幽静而清凉,体味一片自我的空间;夜晚,在月光下又有另一种清凉寂静,心灵空明澄澈。南方小城的格外厚实浓缩在湖光水色里。每周四晚,落户于此理工外语角便成了同学们彼此默契地交流的场所,湖的灵性与人的文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水墨画卷悠扬铺陈,一种清新,一种美丽,走在鉴湖之滨,走在理工大。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29年 六渡桥铺柏油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