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在讨论快乐教育。
有人说孩子的童年时光有限,不应该被困在应试教育的重重压力之下,他们应该无忧无虑的快乐玩耍。
有人说快乐教育是西方国家的骗局,是让孩子堕落成不上进的底层人士的教育。
还有人说,你童年快乐教育玩爽了,等到了中年老年就要付出代价。
快乐教育最早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来的。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一个孩子能够快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
将孩子的快乐当成教育的目的,这本身是对的。我们养育一个或多个孩子,最终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吗?
那为何大部分的家长又都反对快乐教育?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家长对快乐教育的理解有误区,另一个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法做到真正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并不是放任孩子,任由着孩子玩耍,哪怕不认真学习也行。
真正的快乐教育用斯宾塞的话说是,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与心智成长,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给予孩子道德、意识、品质的培养,教会孩子自学、自我教育,拥有阅读写作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父爱从不缺席。
看,快乐教育并不简单,这里面已经囊括了一个人成长需要的方方面面。
但在实际教育中,很多家长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快乐教育,并未去细究快乐教育的深刻意义与核心内容。
如此一理解有误,那孩子肯定是要被耽误的。
快乐教育肯定是需要的。
正如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说的那样:
“真正有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 。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力和自信心 ”。
问题来了,如何对孩子快乐教育?第一、转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所有家长都关心的话题,因为它决定了孩子能够去到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高考考的是双一流学校,还是普通一二本院校。
为此,家长们拼尽全力,不断“鸡娃”,就为提升孩子学习成绩,在考试中能够考个好分数。
可是,全国的好学校就那几十所,考生又是那么多,总有一些孩子,哪怕他们再拼命努力,也可能上不了好的学校。
总有一些孩子,他们并不是读书的料,社会中的职业360行,每个行业也都少不了人去做。
正是这些多元化的职业,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将整个社会运转了起来。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虽然读书是通往未来最好的路,但并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路要走。
第二、构建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专家曹廷珲在《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一书中将亲子关系分为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女关系和母女关系四种。
这四种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将来和世界的关系。
父子关系可以造就男孩的坚毅果敢;母子关系,母亲要得体地退出儿子的生活;父女关系决定了女儿的幸福指数;母女关系需要妈妈托起女儿,让女儿发光闪耀。
每一种亲子关系的良好建立与稳定发展,都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参与,齐心合力。
第三、不强逼孩子学习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孩子不想去学校,不愿读书,不要强逼,因为逼了也没用,他若不是为自己学习,无论怎样都是学不好的,并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相信孩子就算不再上学,他也会有出路。纵然会艰难许多,甚至生活平庸,但那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他自己会负责。
父母可以难过、悲伤和愤怒,但不必控制。
最终,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负责。
钱文忠教授曾说:
“家长想要真正的理解快乐教育,必须先明确,快乐教育中的快乐并不代表着可以让孩子完全地放飞自我”。
是的,快乐教育并不是人们自以为是的“快乐”,什么都不用做,只管吃好玩好,而是有要求有目标的教育。
快乐教育重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