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曾被菲侵占15年,中国收回意义有多大?

陆大熊 2025-02-22 10:18:49

在浩瀚的南海中东部,坐落着一座独特的三角形大环礁——黄岩岛。这座岛屿东西与南北各延展约15公里,周长近55公里,占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是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海平面的瑰宝,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广东、广西及海南的渔民便已在黄岩岛附近海域捕鱼为生。自元朝起,黄岩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历朝历代均对其行使主权。

1990年,中国在岛上树立了主权标识;两年后,解放军的勘测行动更是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黄岩岛上空。尽管在1997年至2012年间,黄岩岛曾一度被菲律宾非法侵占,但2012年的海监船对峙事件后,中国成功收回了这片领土。2024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再次依据国际法,正式划定了黄岩岛的领海基线,强化了海洋管理。

黄岩岛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台湾海峡南端与太平洋通往南海的关键门户,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承载着中国进出口货物的主要航线。

同时,作为南海进入西太平洋的必经之路,黄岩岛对于中美两国的军事活动均具有重大影响。控制黄岩岛,意味着掌握了这一区域的战略主动权,对美国的关岛基地构成直接威慑。

此外,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鱼类、贝类种类繁多,据估算,其渔业资源总量超过百万吨,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场所。

更令人瞩目的是,黄岩岛所在的海洋环境位置独特,是监测南海边缘海域气候、水流、生物资源及环境变迁的理想基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鉴于黄岩岛的战略重要性,实施吹填造陆工程显得尤为迫切。一旦黄岩岛完成吹填,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的安全防护将得到显著提升,中国的核潜艇与军舰将更加安全地出入,同时,美国在南海的活动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压缩。

然而,自2012年重新夺回黄岩岛以来,吹填造陆工程尚未启动,这背后的原因与黄岩岛的复杂性紧密相连。

黄岩岛面积虽大,接近半个新加坡,但其开放型岛礁的不规则形状使得数据收集难度加大。加之黄岩岛地处水文环境复杂的区域,每年广东与越南遭遇的台风几乎都会经过此地,进一步增加了填岛前的数据收集难度。

这些复杂的自然因素意味着,要积累足够的水文数据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

以美济礁为例,中国在1995年开始收集数据,历经19年才启动填岛工程,这足以说明填岛工程的艰巨性。尽管如今中国已今非昔比,拥有了7个岛的施工经验,但从2012年至今仅11年时间,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收集与设计图绘制,仍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中国对填岛工程的高要求也是另一大挑战。在填岛过程中,中国旨在尽量保持岛屿原有形态,同时考虑礁盘未来的变化,这样的设计理念虽然能确保填岛后的使用寿命长久,但无疑会加大施工难度与成本。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出于战略考量,黄岩岛的吹填造陆工程依然必要。一旦完成,将新增数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容纳20万人的居住与生存需求。

同时,黄岩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石油天然气也将得到开发,为中国的能源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届时黄岩岛为我国南海大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0 阅读:3

陆大熊

简介:权威、有料、客观但不中立的军武自媒体人(红心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