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子是什么?诗偈又是什么?禅宗的诗偈如何解?

许子的房产论 2025-02-12 21:10:45

读《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其中有关虚云和尚开悟的自述如下: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予在高旻寺禅堂。因沸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段自述里就出现了两个偈子。记述了虚云老和尚开悟的契机和禅悟。

那么首先——

偈子是什么?

偈子,又称“偈语”、“偈颂”,源自梵语“偈陀”,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佛经中的唱颂词。在佛教传入中华的时候,就被得道高僧译为汉文“颂”,后来的僧人采用“梵汉双举”并称“偈颂”。

偈子的每句可以由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更多字组成,通常以四句为一偈。这些偈语不仅在佛经中起到唱颂的作用,也常常作为读后感或修行实践中的体悟记录下来。

偈有两种:一通偈,二别偈。

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古天竺人,常用此体裁。

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

《金刚经》中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著名的诗偈,表达了佛教中对世间万物无常和虚幻的看法。

由于其形式上的文学美感和内容上的深刻哲理,偈子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们并非佛经的主要内容,但常常与佛经相提并论。‌ 由是,偈子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

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而且意蕴深长,译成汉文后,言简意赅,很类同于诗。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了诗偈。

那么——

诗偈又是什么?

翻开中国诗史,唐代之前,多为四言诗、五言诗;唐代及其后,则以七言诗为盛。因此,译经师依据偈意尽量采用时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契众意。

汉译“偈颂”,与中国旧体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亦是译经师为方便佛教传播的入乡随俗。

旧译时代,只有四言、五言偈,并无七言偈,如《四十二章经》、《妙法莲花经》等;新译时代(唐代)则不乏七言偈。

偈子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与中国旧体诗相类。但旧体诗不但讲字数、句数,而且讲平仄、对仗、押韵,如过于拘泥格律,容易造成词不达意,故译经师干脆就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因不加藻饰,追求易晓效果,就形成一种特殊的白话文体。

偈子虽然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长期以来,却因其意义蕴深远而被广为传诵。 

伴随着禅宗的兴盛,居士与和尚的诗歌修养大大提高,禅诗甚至成为了诗歌的一个专门门类。很多偈子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诗偈。

诗偈通常以四句为一组,每句的字数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等,形式上类似于诗歌,也开始讲究押韵和对仗。

历代高僧常常在圆寂前夕,会将平生学经感悟,留下以示后人。如晚近中兴律宗之祖弘一大师临终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当然也是诗偈。

在禅宗中,诗偈是表达禅悟体验、见解、修行境界等诸多内容的载体。但大多情况是,诗偈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殊不可解。

那么———

禅宗的诗偈应如何解?

禅宗诗偈,主要用于表达禅宗的思想和境界。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觉悟,通过个人的修行来领悟道、认识真。

诗偈多以简练的语言传达禅宗的教义和体验。它们常常以直观的形象和警示性的语言表达禅宗的深奥哲理,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只要接触到禅宗文化,我们就会读到诗偈。诗偈是禅宗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比较隐晦,充满象征和隐喻,让人感觉到云山雾罩,玄妙难解,高深莫测。

很多解诗偈的,以玄说玄、或故弄玄虚,让人更加摸不着东西南北。那么诗偈应能解吗?

我依据个人的体悟,总结出对诗偈可通过三个递进层级来解读。

1-第一层面:以直观诗义解读诗偈禅义

诗义‌是指诗的具体含义,即诗歌文本所传达的具体信息和意义。诗义更侧重于诗歌文本的字面解释和客观内容,是对诗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意义的解读。‌诗偈的禅义亦如此。

这个层级的诗义与禅义状态可理解为一条线。

诗偈往往是对修行状态的描述,因此可结合修行语境来解读诗偈。如本文开篇所引虚云和尚开悟诗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有些诗偈是禅师对机说法时创作的。比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慧能针对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作出的回应。神秀的偈子体现渐修的理念,而慧能的则展现顿悟的境界,表明心的本性是空无染着的。

要理解这两则诗偈,结合禅宗南北宗对修行方式的不同见解,以及对心性本质的理解程度的修行语境,即易解读:诗义即禅义。

包括禅宗初师达摩祖师的预言诗偈,也可做如是解。达摩祖师预言诗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首偈子预言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后来禅宗确实形成了临济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曹洞宗这五个流派,即所谓的“一花开五叶”。

2-第二层级:以诗的意象解读诗偈禅意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后来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是诗的标志。

意象是什么?

意象是“一种在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

禅意是什么?因禅意的不可说,因此常借用明喻或隐喻这种比喻性的意象来实现近似的传达。

于是,恰恰,对诗的意象解读就是对诗偈的禅意解读。这时要破除文字相,将意象符号化。解读时,需注意诗偈多以隐喻、反讽或矛盾示人,需警惕字面逻辑。

这个层级诗的意象与诗偈的禅意状态可理解为一个面。

如傅大士的诗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此偈从字面看似乎矛盾,但其使用了多个意象符号,充满了禅意的反转与矛盾,引导我们摆脱常规思维和认知局限,去体会那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禅意境界,体会动与静、主体与客体等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

同时也展现了禅宗不落言筌、直指人心的特点。

3-第三层级:以诗的意境来解读诗偈禅境

意境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种通过感官体验所引发的情感或思想状态。

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意蕴和境界,可以理解为通过具体形象组合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抽象情感或思想。它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更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和思考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人在感受美的同时,产生内心的共鸣。

禅境又是什么?

禅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可以从哲学、心理、艺术和生活等多个角度来理解。禅境是佛教禅宗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指通过冥想、参悟等方式达到的一种超越世俗、直指本心的精神状态。

禅境的核心在于对“空性”的体悟,即一切现象皆因缘而生,本质为空。同时,“无我”观念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性。

禅境是觉悟的体现,修行者通过禅修摆脱执着与烦恼,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多组关系的综合,就是诗境的极致——意境。

意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的审美特征,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境界,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直至既有我又无我的境界。

你不觉得这个和禅境很相似吗?这是一种玄妙的空间状态。

本质上,禅境是不可言说的,但如果要强立文字的话,只有意境对禅境的诠释是最接近真相的。

这个层级诗的意境与诗偈的禅境状态可理解为一个体,一个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状态。

对达到禅境层次诗偈的解读是最难的,有很多对此类诗偈的解读,以玄说玄,说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那种解读是没有意义的。

解读诗偈的关键在于超越逻辑思维,直指本心。虽然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在悟禅证道的过程中,语言还是必须的工具,但需要方法。

一种空间层级的方法,用对诗的意境的体悟来解读(更准确的说法是感知)诗偈的禅境是最合适的。

以下三则是最有名的兼达意境和禅境高度的禅宗诗偈,我们试解如下:

其一,德诚禅师《拨棹歌》:“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首偈子以钓鱼的场景为喻,表达了对禅的静笃与领悟。守静——开悟——不执——禅悦的四层境是不是很清晰可触?

诗的意境很美,偈的禅境更美。

这里内涵了三重解码架构:

① 表层逻辑:物理现象(一波才动万波随)

② 隐喻系统:佛性显现

③ 行动指引:心若澄明,随处见性

其二,布袋和尚《插秧诗》:“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通过描写插秧的场景,传达了深刻的禅悟。修持——见道(但抓不住)——净心——顿悟的四层境是不是很清晰可触?

诗的意境很美,偈的禅境更美。

這里内涵了三重解码架构:身心实证法参禅

① 行住坐卧中反复参究

② 在日常生活情境下触发顿悟

③ 行动指引:偈语化为生活禅

其三,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首诗表达了对药山高僧的敬仰和对佛法的追求。

不过,这首诗与其说是诗偈,还不如说是禅诗。

向禅——读经——参禅——近悟(但还未悟)的四个修行阶段是不是清晰可触?尤其第四句诗眼“

云在青天水在瓶”既直观地表达了万物各安其位、顺应自然的道理,又暗喻了“青天云倒影水瓶”里的更高维度的禅理。

这里也内涵三重解码架构:

① 表层逻辑:字面语义

② 隐喻系统:禅宗意象(鹤、松、天、云、水、瓶)

③ 行动指引:暗藏修行法要

禅宗诗偈解读的本质是“以楔出楔”,最终需抛却所有方法。如“云在青天水在瓶”本无深意,见者自见。真正的解码方法不在思维中,而在“吃茶”的当下体悟里。

最终需从“解偈”跃入“行偈”,方是真参究。

【写在最后:

本来是谈诗学美学的,因《禅是什么?禅究竟是什么?禅如今是什么?》一文用通俗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梳理了禅这个概念的三个层面,获得了很多读者的认可。

有朋友又问起了“禅宗诗偈应如何解?”这是个好问题!诗偈是佛偈在中国诗歌文化背景上的高度升华,很有意思,下面我将我的三个感悟说出来,公诸同好,以求斧正。

本文用心‬花了三天时间‬写成,纯原创观点,文章有点长,虽‬不符合时今快餐式网文要求‬,但‬可‬读性‬强‬,对禅有兴趣的朋友可细看,或用头条听的功能在闲时听听,绝对不会是‬浪费您的时间。】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