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往也,天下所向往者。商朝迷信色彩重,以一国之王为上天之子,故称“天子”。周朝代商朝而兴起,姬发成为天子,是为“周武王”。
周朝打天下的第一功臣莫过于太公姜子牙,他是道家人物,善于权谋机变,老子《道德经》便循此思路。
治理天下则需要规矩,也就是典章制度,这方面是周公姬旦的长处。周朝建立之初,继承商朝六百年基业,地域广,人口众,重要的是地方诸侯众多,号称“八百诸侯”,实际上只多不少。因此,周朝初期的国家治理难度很大。
于是,周公“一饭三吐哺”,制礼作乐,并开创性的制定了“三大制度”:封建、井田、宗法。当时,周公或许没有想到这些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之巨大,他所首先考虑的,是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那就是稳固江山。
文王姬昌,一代仁君,但他在世时并非“王”,只是商朝一镇诸侯,爵位是“伯”。古代的爵位顺序是:公、侯、伯、子、男,姬昌当时被尊称为“西伯”。
《封神演义》本是神怪小说,许仲琳先生难免对人物作神化描写,比如,他说姬昌有九十九子,而命中该有百子,于是路遇雷震子,收为第一百个孩子。许先生以此赞姬昌行仁义,得大福报。
姬昌纵无百子,但儿子必也不少,老大伯邑考、老二姬发,又有周公、召公、管叔、蔡叔、霍叔等等。
如此众多王公贵戚,政权如何传续?
周公制定嫡长子制度,从而保障了王位的传承大法。
或许他考虑到兄弟阋墙的风险,为了把兄弟们团结在一起,他又追认其父为“文王”,以他作为周朝始祖,这样则天下归心。当然,周公更加注意的是,靠武力不能使国家安定昌盛,必以文化为重点。
孔子所师法者,周公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