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桂林小恭城,40元看“三庙一馆”值不值?④

淑幺评旅游 2024-10-18 12:56:41

偏隅桂北的广西恭城县近三十万人,其中过半是瑶族,有着1600年置县治历史。虽县府地恭城镇人口约7万,确有着不少响亮的名头。如全国七部委的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无疑还是有点“料”的,据说其名声在外的恭城“三庙一馆”最为亮眼。

所谓“三庙一馆”,即文庙,武庙,周谓祠(庙),湖南会馆。均属国家或省级文保单位,在小镇里相隔不算远,参观比较方便。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庙宇。多年的科举制延袭,类似的庙在全国有不少,如南宁孔庙的还移建到了邕江边,这些年成了中、小学生祭拜及成年礼的热门之地。恭城文庙则始建于800年前明永乐年,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褚红的外墙,依坡而建“步步高”,祭祀之地更讲究地方天圆,力承山东曲阜“孔庙”的正统而仿建。大门,牌坊,状元桥,大成殿,厢房等均为传统对称布局。雕梁画栋,飞檐脊兽,砖雕彩绘,木作及刻制花鸟人物等,亦工艺精堪,栩栩如生。重檐歇山顶,马头墙,双镬墙...多体现出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在此地的交融。虽不及山西,陕西,云南等古建大省,但无疑是广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气势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庙宇。

恭城武庙,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有400年历史。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凝聚在关羽身上的故事,早已化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而为百姓敬仰而祭拜。如今,在华人地区及许多国家分散有最多的就是关帝庙(社坛)。恭城武庙与文庙相隔于一个小广场的右侧。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门户不大,紧凑的四进三井。有戏台、正殿、协天宫、后殿及东西两厢配殿。武庙戏台是广西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古戏台之一。石砌古戏台,连着一多柱大厅,可谓全天候演出,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台上方传统高凹式藻井设计,既显华丽,又能助力演唱效果,乃古匠人的智慧体现,这在广西的其他地区极为少见。后殿墙外的一棵苍劲粗大的香樟树,也是我镜头下的亮点。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地区,难得文庙武庙至今香火不断,都还经常举办各类活动,可谓是一个“活的”古文物。遇见一群本地大爷大妈,说着一口地道的客家话而非桂柳话,令人颇感亲切,仿佛回到外婆家。

周渭祠,又名周王庙。始建于明成化年,有700年历史,是祭祀一代廉吏周渭的寺庙。周渭,为恭城本土人士,北宋时官至侍御史,因为官清廉,为民办事,后被敕封为"灵济忠佑惠烈王",深受百姓爱戴而建祠祭拜传颂。如今,也成了政府及官员廉洁教育基地。其建筑风格与文、武庙相似,但规模略小。祭拜殿堂前有两株饱经岁月的石榴树,挂满着累累硕果很应景。给严肃、板正的古建大院,增添了秋天的丰韵。

隔墙却相连通的湖南会馆,其建筑风格有别广西常见的粤籍会馆。湖南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年,有近200年历史。为当时的三湘同乡会集资所建。中国的会馆文化,因科举制而兴旺于明、清的北京。后演变为同乡的官吏及家人、商人、平民等异地抱团,便于维护自身利益,联络同乡感情,抒怀政治见解,以及暂借一隅小住之地;一时的乡亲和故人来此,或集会、或宴请、或祭祀乡贤、或照顾乡民、或联络乡谊的平台。类似“同乡会”和“行业工会”性质的场所。恭城湖南会馆占地1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由门楼、戏台、正殿及两边厢房组成,规模不小。特别是其门楼结构独特,造型奇巧,雕饰丰富,花草人物繁杂,辉煌大气而令人叹为观止,故有"湖南会馆一枝花"之美称。

感觉恭城的人口、地域及历史文化在广西比并不占优,拥有的“三庙一馆”,竟完好留存着涵盖中国文,武,吏,商界原素的精美古建群,令人惊叹及好奇,为什么是恭城?看古建就像看一幅卷轴画,一砖一瓦即一笔一画,皆匠心而出。慢慢展开,细致观赏,才能更多领会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喜欢的还是喜欢,可惜匆匆走马小恭城,很惭愧,我的学识及文笔肤浅了。

40元/人的套票(免停车),值得拥有。

(桂林行③)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