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总结了8条惨败的原因,大家觉得是否客观?

历史详说员 2025-04-21 21:41:17

一、外交失败

1952年11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他的感悟:外交只有强权,毫无信义,弱肉只有等待被吃。

他不但怒批苏联“反复无常,毒辣残忍”,还怒批美国“有头无尾,轻诺寡信”,英国“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而自己过去不加区别,对他们一味以“信义”对待,结果导致失败。

苏联作为对手,其作为不足以让蒋介石愤恨,蒋介石怨气最大的是美国,直言美苏是一丘之貉,如果仅仅根据文字、语言和表面现象,就把一个国家视为可以信赖的盟邦,那就是“傻中之傻”。

早在1949年1月,蒋介石还未彻底失败的时候,他就对自己外交上的政策做出过反省,他认为自己“剿匪”之所以失败,原因不在中共,不在俄史(史即史大林,斯大林的另一译法),而在“美马”。“美马”就是当时负责美国对华政策的负责人马歇尔,蒋介石认为马歇尔是导致自己失败的“祸首”。

举一个例子说明就是,1945年11月,鉴于苏军驻扎东北,国军接收困难,蒋介石曾主张将东北问题暂时搁置,把原定开往东北的5个军调到华北,先解决关内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关外,由近及远。但是,马歇尔“轻诺寡信”,说美国可以协助蒋介石进入东北,蒋介石于是将精锐部队调入东北,导致关内空虚,结果此后美马撒手不管,把蒋介石弄得进退失据。

蒋介石在日记中自我批评,说自己外交运用无方,过分相信美国,并发誓从此再也不能因为幻想美国的援助,而接受美国人无知的要求了。

二、军事崩溃

1949年10月,蒋介石在演讲中说到:“我们今天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

军事上的失败,既有国军高级将领的原因,也有整个军队的问题,蒋介石列举高级将领缺点8条,军队缺点16条,主要是“精神丧失,纪律败坏”,每次战斗前,指挥官就想好了应该如何从战场脱离,每次撤退,指挥官总会不顾部下死活,自己先行撤退。

蒋介石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严格的军事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监察制度。为什么当年北伐军作战所向披靡,后来国军却是望风而退?蒋介石认为是因为“政工、人事不健全”,“政训工作亦完全失败”。

于是,来到台湾后,蒋介石就把健全政工制度的任务交给了他信赖的儿子蒋经国。1950年3月25日,蒋经国被任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对外进行文宣,对内强化“心理辅导”,“蓄养国军精神战力”,并建立“政治工作干部学校”,培养工人才。蒋介石还师法共产党,设立了“风纪委员会”,调查贪污,防止渗透。

在这个问题上,时任“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和蒋氏父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是美国军校出身,对政战制度极不信任,双方矛盾激化,这是后来孙立人被撤职软禁的一个导火索。

三、党内倾轧

1950年1月1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人事纠纷”,乃是失败的首要原因。

国民党内,很早就有各种矛盾,比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左派和“西山会议派”之争,蒋介石的发迹,就是由于他巧妙地利用了两派的矛盾。

然而,成为国民党的总裁后,蒋介石一手掌握下的国民党依旧纷争不已,最突出的事情就是1938年三青团成立后,和陈立夫CC系发生的“党团之争”,双方矛盾尖锐,争得你死我活。

为了弥合两派矛盾,国民党最终于1947年9月六届四中全会上宣布党团合并,但还是未能消除双方隔阂。除此之外,国民党的400多名中央委员也是纠纷不断,搞得蒋介石一度计划把国民党彻底解散,然后重组。

在蒋介石独大之后,他的嫡系互相倾轧,在此之外,又有一些地方力量不断围攻蒋介石,比如桂系、粤系、湘系、滇系等。其中影响力和实力最大的是桂系,蒋介石49年的下野,和桂系的“逼宫”关系密切,所以蒋介石来到台湾后,对桂系仍恨之入骨,对李宗仁、白崇禧无法原谅,认为他们造成的形势,被共产党的围攻还要险恶。

正因如此,蒋介石开始更加严厉地肃清异己势力,陈立夫被撤职去了美国养鸡,李宗仁也远走美国,白崇禧、阎锡山等人则始终被闲置,张发奎久居香港不愿去台……

四、经济失败

蒋介石认为,经济上的失败是军事上失败的“总因”。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主要责任在宋子文。

1944年12月,宋子文出任行政院代理院长,不久后内战爆发,政府乱发法币,导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宋子文便按照国际惯例,大量抛售国库中的黄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宋子文评传》中写道:“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如果停止兑换,那一定会让市场彻底失去控制,如果不停止兑换,那么肯定是个无底洞,金库肯定有被掏空的一天。”

蒋介石后来怒批宋子文:害国败党,私心自用,罪过太多。一直到1955年,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失败,蒋介石还认为,正是因为“误用宋子文一人”,导致经济、外交、政治全面失败。

五、盲目仿美

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催促下,蒋介石于1946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随后召开“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选举总统和副总统。蒋介石觉得,当时不应该盲目效仿美国的那套做法,导致军事、政治处处受到约束,以致无法“剿匪”。

六、宣传不力

1949年2月3日,蒋介石下野后回到了老家浙江奉化,四处游览之后,蒋介石顿觉家乡40年来毫无改革,孙中山的遗教未见实行,社会和民众福利不见好转。他痛感自己当政20年,未能宣传社会经济和民生主义,多年前就制定的“二五减租”政策推行缓慢,乃至有严重的倒退迹象。

在这一反思的影响下,到台湾后,蒋介石和陈诚亲自总结部署了土地改革方案,希望能解决农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和土地要求。

应该说,国民党的失败却是与其在民生主义上的失败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是导致他们失败的最大的原因。

七、干部腐化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大批党政干部从后方涌入沦陷区,通过接收敌伪资产的名义大发其财,疯狂敛财,时人称之为“票子、房子、车子、条子、女子,五子登科”。当时民间就有歌谣:“盼中央,想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历来无论是国民党高层还是学界,都把抗战胜利后的接收视为国民党失败的开始,比如李宗仁就说:“国民政府对收复地区,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接收中所铸成的大错,实是促成中共胜利的主因。”蒋介石也说:“管教不严,制度不立,以致抗战甫胜即败(抗战刚胜利就失败了)。”

电视剧《潜伏》中,就对这场接收闹剧做出过精彩的演绎。吴敬中敲诈穆连成的故事一再上演,不胜枚举,以致国民党原本不堪的纪律制度更加腐败,干部塌方式的堕落腐化,丧失志节,至于彻底糜烂,成了一支全无信仰操守,完全金钱化的贪官禄蠹大军。蒋介石本人都承认,到了最后一年,“几乎没有一个干部能够效命奋斗”。

八、自我原因

除了上面这些“外部原因”,蒋介石当然也要检讨一下自身的原因。在他的检讨中,除了有自己不应该把党务交给他人这些推卸责任的反思外,蒋介石还以自我批评的口吻说,他本身的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静虚心,全凭主观行事,也是失败的“总因”。

蒋介石是一个事必躬亲、盲目自信的人,对各种事务插手太多,结果反而导致失败。蒋介石认为自己“个性太强,凡大小政策,无不自信自决,以致无人进言,不能集思广益,折中至当……擅自独断,不能谋之于众……不研究,不学习,不注重客观,不能深入求实,科学决策。”

在用人方面,蒋介石觉得自己“用人无方”,但这并不是针对他用了汤恩伯等无才无德的人,而是指自己“不计前嫌”,重用了李济深、白崇禧、李宗仁这样的人,他反思说,如此等于自杀、误国,并决心日后对待“叛徒”,应该“杀无赦”。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