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多年慢性痛风怎治?补脾肾通阳利气治本,化痰散结治标,详解

志邦的备忘录 2024-09-13 15:33:02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520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应粉丝在后天私信请求,分享中医从调脾肾扶正治本,化痰祛瘀散结治标来有效调理慢性期痛风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期痛风多痰湿或痰瘀互结,痰邪痹阻会贯穿慢性期痛风的始终,痰饮多变,怪病责之于痰。痰饮变化多端,损伤五脏功能,可产生郁热、气滞、血瘀、气虚、阳虚等多个病机。

基于上面的因素,中医可把慢性期痛风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证:这类病人痰瘀等浊邪趋下,宿食不化,痛风很多年,关节发作部位固定,皮子紫暗,夜间痛甚,甚或有痛风石,是痰湿有形之邪,导致气滞,气滞则血瘀。

2.气虚痰阻证:脾性喜燥恶湿,痰邪属于阴邪,更喜侵袭脾脏。脾位居中州,主气机运化,痰湿困脾,导致脾虚气虚,动则出汗乏力。

3.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蕴,都是阳虚气化不利所致,痰饮属于阴邪,易损伤阳气,所以慢性期痛风脾肾阳虚为主,脾虚不输布津液,水津不布,痰饮阻滞脉络,津液停滞为痰。慢性期痛风通常病程较长,痰饮久蕴易累及肾脏,尿酸结晶沉积在肾络,导致痛风肾或肾结石。

4.湿热内蕴:如果饮食不节,久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体内湿热蕴结,湿热留住关节,导致初期痛风多下肢关了机红肿热痛的湿热蕴结证,但湿热二邪可贯穿痛风疾病始终,后期可于痰瘀互结,形成湿热痰瘀胶结难化的难治性慢性痛风。

慢性期痛风,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补脾肾通阳化气治本,化痰散结祛瘀治标

针对慢性期痛风脾肾阳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的核心病机,治疗就要补益脾肾、通阳化气治本;化痰散结祛瘀治标。

慢性期痛风,补益脾肾、通阳化气治本:

现在的痛风患者,主要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而且因为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痛风的病因是年老体衰肝肾虚损,加班熬夜体质下降,过食咸甘损及肾脏。

肾主骨,肝主筋,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而导致骨节疼痛。

痛风久痹不愈,必有痰湿败血瘀滞经络。

同时,肾虚肾司二便功能失调,湿浊内蕴,湿聚成痰,痰湿留住关节,导致关节肿痛,并形成有形之痛风石(痰核)

怎么治?

既然脾肾阳虚,痰湿痹阻,治疗可用名方真武汤加减调理。

慢性痛风,脾肾阳虚、痰湿内蕴!名方真武汤,暖脾补肾,通阳化湿降尿酸

临床可使用名方真武汤加减方来治疗脾肾阳虚、痰湿内蕴的慢性痛风。方中制附子为君药,可温肾助阳,化湿行水;开可以暖脾土,以温运水湿。方以茯苓、白术为臣药,茯苓能健脾利水渗湿;白术辛温可健脾燥湿。方佐以生姜可温中散寒,肾中火足,则肾水可归元。

因为真武汤有温肾化气利水的功效,让痰湿从小便而解,可以减少痛风发作。

慢性期痛风,痰湿痹阻!化痰散结治标

痰邪是慢性期痛风的主要病理产物,而郁热、气滞、气虚、血瘀、阳虚等症状都是痰阻经络后的变生结果。因此化痰散结为主,是治疗慢性期痛风的治标的方法。

中医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所以临床上常以五苓散、六君子汤、猪苓汤、苓桂术甘汤等来调理。

个中道理,当然是痰阻遏气机,留滞经络,痹阻血行。所以常用温性药来通阳散结,祛痰瘀也可用发汗、利小便或逐水湿的方法,从而达到温药和之的目的。

举例来说,五苓散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组成,具有温阳化气泄浊的功效。桂枝能提振阳气,通阳可化湿,达到消除痛风缓解期痰湿内阻的目的。

五苓散为利水导湿的方剂,而二陈汤、六君子汤却是化痰祛湿的方剂。

上面所说的几个方子,都有通阳化痰效果,同时如果加入浙贝母、山慈姑、海藻、昆布等,可以强化化痰散结的功效,降尿酸效果更好。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风或其他代谢病,甚或口腔黏膜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6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刘晓玲等文章《从痰论治慢性痛风的体会》。

1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