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邦,这位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开国皇帝,身上充满了谜团,他究竟是英雄还是小人?他的功过究竟孰大孰小?历史学者对此探讨了两千多年,始终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在刘邦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彰显出了身为君王所应具备的伟大风范。
【正文】
公元前 196 年的冬天,年已 69 岁的汉高祖刘邦猛然身患重病,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个时候,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高祖全然不顾大臣们的阻拦,让人用轿子抬着自己前去征讨。然而,这一路的奔波劳累致使他的病情愈发严重,最终在沙丘处昏厥过去。
这会儿已然进入深冬时节,北风呼呼地刮着,广袤大地千里荒芜,一片萧瑟景象。刘邦躺在那简易的行军帐中,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眼看就要不行了。吕后赶忙派自己的心腹前往家乡寻觅神医,最终在一个僻远的山村里,找到了一位自称医术不凡的老医者。
那医生其貌不扬,白发苍苍,衣着褴褛,背着药箱顶风冒雪匆匆赶来。他仔细地进行诊断,而后向吕后和群臣言道:“陛下的病症能够医治。”刹那间,帐篷里的众人皆欢欣鼓舞。吕后眼眶泛红,对医生讲道:“你务必要将陛下救好,若能救好陛下,我吕氏家族定会对你感恩戴德!”
吕后心急火燎地直接跪在地上,对老医生说了一番话,引得众人纷纷侧目。吕后向来是个有着“强人”做派的女子,她嫁给刘邦时,刘邦不过是县里的一个小官,得靠吕氏的家财过活。吕后不但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还时刻照料着刘邦的日常生活。就连刘邦被项羽抓走后,吕后独自带着孩子流落他乡,靠着劳作和借钱度日,足见她是个内心刚强且果断的女子。
当下刘邦身患重病,吕后那叫一个心急火燎,可就是想不出啥办法来。常言说“大难来时各自奔”,但这会儿,吕后没想着躲开不管,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把刘邦的命给保住。哪怕是给医生磕头央求,吕后也丝毫不会犹豫,这足以表明她对刘邦的情意那是相当深厚。她满心巴望着刘邦能挺过这一难关,盼着医生能把自己最在乎的人给救回来。
您猜怎么着?当医生进了刘邦的营帐后,刘邦张嘴就骂:“我刘邦原本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能趁着乱局起兵,最后把项羽打败,统一了天下。这不是老天的意思还能是啥?我的命啊,全看老天咋安排,就算扁鹊活过来了,他能把我咋样?”说完,刘邦就让人把医生送出了大营,还赏了他五十两黄金。这医生是一头雾水,没办法,只好揣着金子走了。
那神医被刘邦这么一呵斥,着实给吓得不轻。他原本就是在深山中行医的老者,平常顶多也就是在山村里给村民瞧瞧常见的病症罢了,哪见过这般恼怒的帝王哟。他惊慌失措地走出了军营,心里头满是困惑与迷茫。他本是怀着救人的心思,没承想竟被刘邦这般没礼貌地给撵走了,这可完全出乎了这老医生的意料。
“我咋就犯了错呢,咋就把皇帝大人给惹恼了呢?是我医术太次,瞧不出他的病症?还是我开价太高,让皇帝觉着我贪财呢?”老医生一路上满心的疑问,等到回了家,也没搞清楚刘邦为啥一下子就把自己给撵走了。
实际上,刘邦这么干是有着极为高尚的缘由的,可那老医生并不清楚。这会儿,老医生只觉得未来一片迷茫,他原本想着能通过治好皇帝而声名大噪,让自家的日子好起来,没成想却被刘邦给误解了,还遭到这般羞辱,这可把老医生的心都给伤透了。
群臣瞅见刘邦不肯医治,那是相当惊愕。要知道,刘邦可是开国皇帝,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大汉帝国才刚建成,这会儿他居然放弃求生的念头,在他们眼里,这简直就是发了疯。不过呢,有几位老臣忽然间心潮起伏,好像领会了刘邦的心思。
【刘邦英明睿智,看破红尘】
刘邦整出这么个看似癫狂的事儿,其实是有着极为高尚的缘由呢。他心里清楚,吕后绝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就这么没了。就吕后那性子,肯定会千方百计地把他给救回来。要是刘邦真被救好了,吕后肯定会对那医生感恩戴德,把他封为列侯,让他这辈子都荣华富贵。
然而,要是治疗没成功,那医生的结局可就惨喽。吕后为了把心里的火气撒出来,很有可能会把医生全家都给灭了。所以呢,刘邦心里清楚这医生能救自己,可还是硬把人家给赶走了,其实就是想保住医生全家的性命。
刘邦不想让一位心地善良的医生因自己而丢掉性命,这足以彰显出他作为君主的崇高仁德。说白了,这一行为意味着,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刘邦也并非只想着自己,而是从道德与仁政的层面去考量问题。不得不说,这着实令人钦佩。
实际上,要达到这种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刘邦能够超越常人,不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心上,完全替别人考虑,这是因为他对人生和世间的道理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刘邦出身低微,然而他却怀揣着非凡的志向和卓识,故而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摇身一变,成为帝王。他目睹过权术的争斗和血雨腥风的场面,也体验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以及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些经历使他把名利和生死看得很淡,也让他对世间的道理和人心看得透彻。
要是一个人着实看清了世间之事的实质,那他就不会被权势所迷乱,也不会被名利所蛊惑,而是会坚守一个君子应有的正道与大义。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总算放下了,回归到生命最为原本的模样,正因如此,他能够超脱地替一位普通医生考虑。
就像老子讲的:“达到极度的空虚,坚守彻底的宁静”,只有回归本真,才可以切实做到“无私”。刘邦摒弃了世俗中的诸多杂念,找回自己的初心,因而才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坚守仁义之心,而不是仅仅考虑自我保护。
【刘邦起兵时,已展现仁心】
实际上,在刘邦刚开始起兵那会儿,就有村民发觉他是个非同一般的英明之主。刘邦原本就是泗水县的一个亭长,娶了吕后之后,成天游手好闲,啥事儿也不干。最开始的时候,村民们都认为他没啥本事,不过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然而有一天,刘邦突然来到村子里,宣称要起兵反秦。村民们得知他要领着大伙改变命运,当即便纷纷喝彩。一个名叫张勇的壮年汉子立马主动请求跟随刘邦去征战。张勇的妻子拽着他,哭着说道:“你走了以后,我跟孩子可咋过呀?”
刘邦听了这话,思索片刻,对着张勇言道:“张兄啊,你家娘子的话不无道理。咱起兵征战,得为百姓谋取福祉,断不能让百姓遭罪。你呢,就留在家里,踏踏实实地照料好家人。”张勇听完,连连向刘邦道谢,感激他的宽厚。
说实在的,刘邦那会儿特别盼着张勇能跟着自己一块儿出去闯荡一番。张勇那可是人高马大,威猛得很,绝对是块打仗的好材料。要是有他这么个猛士在身边,刘邦起兵干事也能更有信心。
然而,刘邦心里清楚,张勇的老婆孩子还在家里呢,要是张勇这会儿就抛家舍业地跟着自己走了,那他的家人肯定就得遭难了。虽说刘邦挺欣赏张勇的那股子冲劲儿,但还是劝他留下照顾家人,这足以体现出刘邦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慈悲。
起兵之际,刘邦能够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懂得何时进攻何时撤退,不会硬逼着百姓为他去送死。这使得村民们意识到,刘邦并非那种自私自利之辈,而是实实在在关爱老百姓的豪爽之人。正因如此,刘邦在农民当中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这么来讲,刘邦能够在最终之时超越个人私欲,归根结底是他天性中原本就存在着仁厚。只不过后来稍微有些变了味儿,一部分仁爱被现实所遮蔽。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刘邦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又一次奋勇向前,对全天下之人怀有悲悯之情。
【刘邦杀信陵君,亦自责悔恨】
现今,刘邦已然病入膏肓,可他依然能够以大义为重,先人后己,足见其本性中确具仁德。只不过他平常为了国家的整体局势与政务之事,迫不得已采取强硬手段,因而遭到后人的指责。
实际上,刘邦对害死韩信等人这事,曾有着极为强烈的懊悔之情。韩信、张耳、陈平这帮人,那可都是刘邦的亲密战友,一块儿跟着他去争取当家做主的地位。然而后来,刘邦因对他们的才能和势力有所顾忌,就下了杀令。做出的这些决定,让刘邦内心痛苦万分。
有一回,刘邦做梦,梦到韩信立于跟前,身着军装,神情带着哀怨。刘邦从梦中惊醒后,跟身旁的侍从讲道:“唉,我这眼睛好似长在了后背,因而错害了不少忠良之人呐!”由此能看出,实际上刘邦也有知晓错误并加以改正的一面,只是命运坎坷,陷入两难之境,这才致使他频频做出不得已的决定。
实际上,对刘邦而言,杀掉像韩信这类功臣,心里也不好受。他和这些人一同奋战了好些年,情谊深厚得很。要让他下定决心除掉他们,刘邦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愿意。然而,政治的无情与残酷,迫使他只能做出这样的抉择。
每当回想起过去一同征战的岁月,刘邦就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在韩信的墓前更是哭得悲痛欲绝,还保证一定会为他举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然而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很多事情,到底是无法挽回了。
那么,刘邦并非全然残忍嗜杀。想当年韩信离世后,刘邦在江东为他修筑了一座颇为宏伟的陵墓,由此可见,刘邦也是晓得感恩图报的君王。只不过身为君主,要做到临危不乱确实困难,刘邦说到底也只是个平凡之人罢了。
对一个平常人来讲,能具备这般的胸怀与气量,着实是非常难得的。要知道,一个快走到生命终点的人,明明有挽救自己生命的希望,却选择放弃,就只是为了让一个普通百姓能够避免灾祸,这种不惧生死的豁达,是很多贤明的君主都比不上的。
【结语】
历史是由一个个生动的人书写而成的。咱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想法去衡量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得从历史的高度出发,去观察、去领会。刘邦这辈子或许犯过一些错,然而他最为伟大的瞬间,恰恰是在他生命的末尾时段。在这一时刻所展现出的无私大爱,足以让人看到一位真正帝王的胸襟。说不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刻,才促使汉朝能够长久地在中华大地占据重要地位,成就了那份辉煌与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