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古至今,一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成功或失败,那些擅长军事的将领常常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秦朝之所以能将六国统一,把战国七雄打败,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一批杰出的名将。在这当中,最被人们时常谈论的,要数王翦、王贲父子,还有蒙氏三代人了。
【一、王翦用兵如神,智取名将李牧】
王翦这人性格沉稳且内向,很擅长筹划布局,是秦始皇最为信赖的得力大将。他和赵国的名将李牧相互对阵好些年了,却一直都没能获得胜利。李牧打仗那叫一个神,每次都能够把王翦的进攻给化解掉。当两军相互对峙的时候,李牧指挥起来整齐划一,可王翦却常常错过好的时机。王翦虽说也挺有计谋策略的,可总是难以打败李牧的那种大智和大勇。
好多次两军交锋,王翦都没能获胜,这事儿可把他给愁坏了。一想到李牧,王翦就心烦得觉都睡不好。有时候,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起身在帐篷里走来走去,琢磨着应对的办法。王翦明白要战胜李牧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他也坚信,总有一天他能够打败李牧,把赵地拿下。
后来啊,王翦使了个排除异己的招儿,派自己的心腹去了赵国,花言巧语地哄骗赵王,让赵王觉得李牧有谋反篡位的心思。赵王这人本来就生性多疑,以往多次中了别人的计,这一回也没逃脱。在朝中大臣的挑唆之下,他把李牧从前方战场召回了朝廷,就那么等着李牧陷入绝境。
王翦听说李牧被杀害后,心情极为复杂。他虽说没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可也错失了在战场上光明正大地打败李牧的契机。王翦这辈子最为懊恼的事,就是未能通过一场公平的较量战胜李牧,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兵法更为高超。
李牧一亡,赵国瞬间没了顶梁柱,没多久就被王翦给灭了。王翦的智谋和手腕,确实帮秦国扫除了统一六国途中的最大阻碍。然而在他心底,对没能在战场上正面打败李牧这事,始终难以释怀。等到天下一统后,王翦已然步入晚年,于是就恳请退居幕后,让他的儿子王贲来接替自己。
【二、王贲继父业,用水攻大梁城】
王翦到了晚年,身体是越来越虚弱,于是就退下来了,大军则交由他的儿子王贲来统领。王贲这人武艺超群,特别勇猛,很能打仗,是王翦的骄傲。不过,他性子过于直爽,在用兵谋略方面稍微缺了点耐心,不像他父亲王翦那样经验丰富、沉稳持重。
在进攻魏国之际,王贲率领大军与魏都大梁僵持许久,却始终无法将其攻克。魏国政治局势安稳,百姓生活安定,那城池更是坚固,防守严密,难以攻破。魏国的知名人士魏斯提议魏王紧闭城门,坚守城池,使得王贲的进攻多次遭受阻碍。王贲心中一时烦闷,对于继承父亲事业的压力也变得越发沉重了。
一天天过去,王贲在军营中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他不停地琢磨着攻打大梁的办法,可就是想不出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策略。王贲这人性格直爽,不太擅长出谋划策,这会儿更是心烦意乱得很。有时候,他会在帐篷里走来走去,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
一天大清早,王贲起身在军营里溜达,猛然间瞧见一处被晨雾遮掩的池塘,脑袋里顿时闪过一道亮光,想到了用水攻淹城的好法子。他赶忙调集辎重,在大梁城外边开挖壕沟,接着把漳水引过来灌进城里。没过多长时间,大梁城里面就变成了大水坑,城楼和房屋都泡在了水里。魏王没辙了,只好领着一众官员投降。
这一场水淹大梁的战役,让王贲的军事生涯大放光彩。然而,命运却没有一直眷顾他,在东征的路上,王贲突然患病,就此离世,那时他才三十多岁。王贲是秦朝十大名将中最先离开人世的,这对秦朝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巨大的损失。
【三、蒙氏三代人,军政并重】
比起王家父子那耀眼夺目的军事风格,蒙家三代人更为注重军事和政治两手抓。蒙武不但是杰出的军事统帅,还具备非凡的政治能力。他长年伴随秦始皇左右,深受秦始皇的信赖。在进攻楚国的时候,他巧施计谋,打破了楚国名将项燕在“韩城之战”中的布局,将项燕和楚王活捉,为秦朝统一天下立下了卓著功勋。
项燕那可是个用兵的奇才,“韩城之战”更是把他的奇谋妙策展现得淋漓尽致。蒙武不断地反复琢磨,总算瞧出了项燕的底细,这一下就让项燕的大军被团团围住。项燕奋力抵抗,最终还是被捉住了,打这儿起,楚国没了这位顶梁柱般的大将,齐楚之战的结果也就没啥可琢磨的了。蒙武打仗灵活多变,还晓得安抚人心,连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秦朝的统治了。
蒙武的俩儿子,蒙恬和蒙毅,一个擅长打仗,一个善于谋划。这两兄弟合作起来那叫一个完美无缺,把蒙家推到了最为兴盛的阶段。他们守卫北疆,运用刚柔并济的策略,让匈奴不敢来犯,立下了众多显著的功劳。
蒙恬热衷于练兵,打造出了一支秦军的精锐之师——“鸿鹄团”,其战斗力相当强悍。但凡与匈奴对战,蒙恬总能大获全胜。蒙毅则能说会道,通过招抚迁民的方式,让边疆形势得以稳固。这两兄弟各展所长,让北方边境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秦二世胡亥就把这三人都给杀了,这对秦朝来说可谓是重大的损失啊!蒙恬这人性格直愣愣的,好几次去劝谏胡亥,结果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蒙毅呢,则是被人污蔑犯了叛逆罪,从而被杀害。就这样,蒙家三代忠勇之人被满门抄斩,秦朝也因此失去了这些得力的良将。
【四、李信攻燕有功,章邯殉国】
除了王氏、蒙氏之外,将领李信、内史腾等人也都功绩不凡。李信在与燕国的战斗中奋勇拼杀,内史腾则用三年时间收服了韩人,他们都充分展现出了秦军的英姿。李信多次出谋划策,想要夺取燕地,最终成功攻入燕都,致燕国覆灭。内史腾以武力和仁政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韩人诚心归附。
燕国凭借着山河的险要地势,防守起来颇为有利。李信对其围攻数月,却屡次战败,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这时候,有些胆小的将领提议撤军,然而李信坚决地表示要奋战到底。他召集各路增援力量,最终成功攻入燕都,迫使燕王投降。内史腾深知“民心才是关键”,他通过施行德政来收服人心,使得韩国人主动归降。
要说这章邯,那可真是眼光独到。在对抗项羽和刘邦的战斗中,他的战功那是相当显著。章邯曾试着劝说秦二世别再施行暴政了,可惜没被秦二世听进去。章邯这人正直得很,打仗时总是冲在前面,和项羽打了好几年,立下不少大功。秦朝灭亡后,他投靠了项羽,而且忠心不改。等到项羽失败后,章邯选择了自刎来为国家殉难,在秦朝末年,他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忠臣猛将了。
【五、结语】
一个朝代的兴衰交替,包含着众多繁杂的因素,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结到某一个方面。然而,秦朝十大名将的命运起伏,着实反映出了那时局势的不安定和多变性。这一群忠心不二的名将,原本是能够为秦朝再建功绩的,却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而各自离散。中国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变化无常,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啊!期望现今的时代,可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再走过去的老路,共同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