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忽然失明,你可能会认为马上被黑暗包裹。
现实可能与你的想象大相径庭!
托德·范伯格医生曾记述了他和病人的一个故事。
病人叫丽兹,因枕叶中风而住院。
我们知道,枕叶是大脑内负责处理视觉的重要区域,一旦枕叶受损,人们的视觉就会瘫痪,因此而失明。
范伯格来到丽兹病床前,询问她视力是否受损。
“没有!”丽兹自信地回答。
“好的,你环顾四周,告诉我看到了什么?”范伯格问。
“能看到我的家人和朋友真好!”丽兹难掩幸福,“这让我感觉自己被很好照顾。”
“他们都叫什么?”范伯格继续问。
“不是每个人都认识,他们是我兄弟的朋友。”丽兹煞有介事地回答。
但是,范伯格清楚,此时在丽兹的病床边,就只有他自己。
“能看见我穿的是什么吗?”范伯格继续问。
“休闲服。嗯,夹克衫和和裤子,主色调是海军蓝和褐红色。”丽兹仍然自信。
其实,范伯格穿的是白大褂。

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更确切地说,重新窥探“看到”的秘密。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曼解释,这个美丽的世界以及色彩、声音、气味和纹理,大脑并没有亲自接触任何一样,而是被封锁在头骨内幽静的暗室里。
我们看到的色彩斑斓,全都是大脑的着色,我们听见的声音只是在大脑中响起,我们感受到的疼痛也是大脑制造的疼痛……
总之,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世界,完全是大脑根据一些离散的神经信号“画”出来的。
事实上,有科学家进一步解释,我们的大脑会根据经验对这个世界进行模拟——心理表征。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先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模型里,我们才能看到。
因为大脑的这个模拟足够准确,才让我们误认为外界是通过眼球这块“玻璃”,直接透入我们的大脑。
实际情况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脑海里的模型,而眼睛只负责纠错。
丽兹的视觉忽然受损,但脑海里的模型并没有立即消失,所以她才会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多年前,邻居一个小孩眼睛还能看得见,在她未失明之前几天,总是绘声绘色地讲述她看见的一些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当时,家长确定是魔鬼上身,先后做了好几场法事。
法事并没有任何效用,一天醒来,小孩才意识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此后,她就成了个真正的盲人。
家长们指责魔鬼夺取了她的视力,但他们不知道,可能在小孩开始“胡言乱语”的时候,就已经失去视力了。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不只是视觉,包括触觉、嗅觉、听觉等在内的一切感觉,并不是直接从外界而来,而是依赖大脑内的模型产生。
这个革命性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在孩子教育投资方面做出合理的取舍。
主动性才最重要我们听过豪门贵族公子的指点江山,也见过寒门子弟逆袭成为凤凰。
由此看来,物质条件在成才的道路上并不是必不可少。
能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孩子的主动性。
只有孩子主动学习,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成功“建模”,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起初,孩子脑海里只是一个粗糙的模型,在主动性的帮助下,他们接触到越来越宽广也越来越精深的知识,这些知识让他们脑海中的模型越来越精细。
意识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就是可以把“模型”在脑海里自由拆卸和翻转。
当孩子们对自己的精细模型自由地拆卸翻转并重组时,创造性就产生了。
从苹果落地到重力,从蝙蝠到雷达,从鸟类翅膀到飞机机翼,从沸腾的水壶到蒸汽机,从旋转磁场到交流电系统,从阴阳到计算机……无一不是体现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要成才,主动性必不可少!
比创造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互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家庭良好的互动,可以让孩子获得爱的能力,爱自己也爱他人,为漫长的人生道路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学校有效的互动,可以让孩子获得学习的能力,在一次次知识碰撞中,孩子脑海里的模型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细。
当前,各种“AI学习机”的广告铺天盖地,尽管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但一定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高效。
毕竟,机器天生自带互动缺陷。
学生要真正理解知识,必须通过他们的大脑主动重建,而不是可以直接塞入。
而学生于大脑里重建知识,往往需要老师的互动刺激和引导。
“AI学习机”的博学虽然无人能及,但天生的互动缺陷让它很难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精英教育可能培养出废材日本天皇的侄子悠仁亲王,且不说他的高贵出生,就说他就读的学校,都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然而,日媒报道“除了生物成绩尚可外,其他科目远不及同龄人。”
卡塔尔王子阿勒萨尼进入南加州大学,却活生生活成了一个跋扈的二世祖。
阿勒萨尼则带着一大堆仆人进入学校。有人专门负责泡茶,有人专门负责点烟,排场十分讲究。
我国不少家长花费数百万元把孩子送到英国,一心想让孩子接受贵族式的皇室教育。
怎料远离家乡的孩子孤独、压抑,个性不断萎缩,最终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丧失。
孩子的主动性是数字最前面的“1”,各种物质条件只是后面叠加的“0”,忽略主动性的教育投资,终将化为泡影。

身处工业社会,我们极易误把教育当成工业生产,认为只要严格把关各个生产环节,就能保证良品率。
但是,教育和工业生产不同,对孩子的限制越紧,越容易出问题。
一个健康的孩子,必须依赖能动性的支撑。严苛的要求,会让孩子丧失自由的感觉,从而丧失能动性。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从剥夺孩子能动性的那一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一个丧失能动性的孩子,就如同一个走在薄冰上的人,随时都可能掉落冰窟。
了解大脑工作的原理后,我们更能看清教育的本质,从而避免人云亦云的跟风教育投入。
总体来说,培养孩子我们应遵循类似的思路:尊重并保持孩子的独立性,维持必要的互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在条件都是工具性的,能有当然更好,但欠缺也并非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