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惩罚:工地领导把犯错工人吊在半空

丁丁聊社会趣事 2025-03-15 08:23:29

近日,有网友路过宜宾一个工地,发现了诡异的一幕:

三名工人被绳索吊挂在工地门口,可能因为被吊时间过长,他们或耷拉脑袋,或努力伸直脖颈,或用手垫在颈部分担勒力,似乎想最大限度调整身体姿态以缓解长时被吊半空的不适。

网友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发在网上,瞬间引发热议,迎来一片叫好之声。

原来,是因为这三名工人高空作业时没有系安全绳,领导借此以示惩戒。

网友们对此领导大肆称赞,认为这恰恰是对安全的重视,安全教育让人印象深刻。

只不过,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领导的英明并不能让工人把安全习惯内化,一段时间以后,只需要领导的威慑略微打盹,工人们就会重拾不规范习惯。

或许,我们是时候应该放下对惩罚的盲目崇拜了。

感谢强大的意识,它帮助我们在大脑中建立世界模型并操纵这个模型,才使推导成为可能。

工人被吊惩罚的后果推导

惩罚不能建立习惯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深刻地阐述了我们迷信惩罚的原因。

其一,惩罚能有效制止当前行为;

其二,惩罚可以充当情绪出口。

当我们实施惩罚后,会认为被罚者为此付出了代价,积聚在内心的怒气就会慢慢消散。

应该不难看出,惩罚并没有建立习惯的动机和额外功能。

很遗憾,虽然领导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工人建立安全操作习惯,但是实施“吊在半空”惩罚并没有与这个习惯形成任何联系。

也就是说,这个惩罚只能制止工人的当前行为,却不能帮助他们把安全操作规程内化成习惯。

惩罚必须时时处处保持威慑才会有效。

你应该看见过,当有监控或者交警在场,司机们往往循规蹈矩,但只要到了监控盲区或没有交警在场,他们就会立即放飞自我。

同样的,领导不可能做到对工人全天候无间断的威慑,只要稍微疏忽,工人立马会恢复麻痹大意的习惯。

惩罚必须持续进行。

如果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让犯类似错误的工人得到惩罚,那么这次惩罚就宣告破产,其带来的后果将与领导的预期背道而驰。

要知道,对于人类的认知特性来说,没有遭受惩罚就相当于奖赏,而奖赏会推动人们增加行为。

在这个场景中,增加的行为就是不系安全绳。

惩罚会引起“惩罚-攻击”连锁反应

“惩罚-攻击”是一个连锁反应,尽管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其中原因,但它却是真实存在。

实验室中,那些被电击的大鼠会无端攻击同伴;

现实生活中,那些遭受惩罚的人也容易发出攻击,要么直接对实施惩罚者,要么对其他无辜之人。

透过被吊工人的表情,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一丝“被羞辱”的感觉。

一旦工人把惩罚解读为羞辱,这种不良的情绪就会把他们从前因后果中抽离出来,只想报复这种羞辱。

工人们可能以自己的安全作代价(故意不系安全绳),报复领导对他们的“羞辱”。

惩罚会让人焦虑不安。

把工人吊于大庭广众之下,会增加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风险。

一旦工人焦虑不安,就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消极怠工。

总之,如果称赞领导对工人实施这种惩罚的用心良苦,那么的确理所应当,但若把这种惩罚当安全管理典型示范来颂扬,则毫无根据。

正确使用惩罚

如果指望单独通过惩罚去纠正习惯,那多数时候是徒劳的。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惩罚一无是处,相反,只要我们运用恰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惩罚必须符合逻辑。

我们往往习惯把体罚当成一成不变的惩罚方式,这才导致了惩罚收效甚微。

我们要针对具体行为,根据行为的逻辑后果制定惩罚方式,才能有效抑制不良行为。

如,孩子因贪玩不按时回家,这个行为导致的应当是不能按时吃饭或其它符合逻辑的后果,这个时候,让孩子吃冷饭就是符合逻辑的惩罚,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棍棒加身。

像上文提到的工人不系安全绳这一错误做法,强迫他们观看坠楼事故的惨状图片或视频而引起内心不适,就是符合逻辑的惩罚。

2、惩罚要适度。

惩罚只要能抑制不良行为即可,不应为了泄愤而加大惩罚力度。

只有惩罚方式符合逻辑,力度适度,才能避免“惩罚-攻击”连锁反应,进而抑制不良行为。

3、惩罚要持续。

要想通过惩罚有效抑制不良行为,就必须保持专注,只要不良行为一出现,就立即实施惩罚。

否则,一旦没有得到惩罚,在人们的认知逻辑里,这就相当于鼓励。

4、结合强化实施惩罚。

惩罚只能抑制不良行为,而不能建立良好习惯。

最理想的结果是在抑制不良行为的同时建立良好习惯。

这就需要强化的加入。

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刺激,以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

学校老师经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当学生不及格时,他们总是严厉批评;一旦学生取得进步,他们又不吝赞美之词。

在这里,批评就是惩罚,用来抑制学生不用功,赞美就是强化,用来建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领导对工人的错误实施惩罚的同时,给予遵照安生生产规范的行为奖励,才能有效建立安全习惯。

5、尽量采用负惩罚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就是增加痛苦来抑制行为(如打屁股);负惩罚是指减少权益来抑制行为(如没收玩具)。

研究显示,对于抑制行为,负惩罚所取得的效果要胜过正惩罚。

当工人犯错时,领导完全可以以剥夺其某项福利的方式实施惩罚,在保证不错效果的同时,又更显柔和。

6、当心惩罚变强化。

老师们应该都会遇到类似情况:有的学生总喜欢在课堂上用搞怪夸张的动作或胡言乱语来搞坏课堂纪律,且屡教不改。

这类学生,往往渴望关注,试图通过幼稚的方式获得大家的认同。

这个时候,老师的惩罚恰恰成为他(她)在同学之间卖弄的资本,从而演变为强化,所以屡教不改。

这种情况,忽视反而比惩罚更有效。

总的来说,惩罚并非无所不能,不管是父母、领导,还是老师,我们都不应该迷信惩罚。

如果非要惩罚,就必须谨慎使用,避免被惩罚的副作用反噬。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5-03-15 10:38

    犯错了就剥夺福利?你是不是能空手入白刃的绝世高手?

丁丁聊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