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你会爱上谁,谁又会爱上你?
面对这个高阶难题,古人束手无策,只好借助于想象。
于是,月老诞生了,神话里,他会为青年男女牵线。
被月老红线两端连着的男女,就会彼此相爱。
故事当然浪漫,但与现实大相径庭。

沙赫特和助手设计吊桥实验,本意是为了研究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他们得偿所愿,实验证实了情绪的“双因素理论”——情绪产生于对当下情景和身体状态的认知。
与此同时,实验也在无意之间揭开了浪漫爱情的神秘面纱。
实验在两座桥头进行。
一座桥是摇摇晃晃的铁索吊桥,另一座是坚固稳定的钢筋混凝土桥。
吊桥上,游人们小心翼翼,生怕铁桥会在不经意间垮塌;混凝土桥上的人从容不迫,闲庭信步。
两座桥头,都安排了一位迷人的女性,每当看见有男性走出桥来,她们都会走上前去,要求过桥的男性回答一份问卷。
她们谎称,这份问卷是为了研究风景对创造力的影响,并出示一幅图片,要求男性用简短的故事描述。
最后,两位迷人的女性特别强调,若对实验有任何疑问,欢迎给她们打电话。
统计结果显示,那些走过吊桥的男性,对图片故事的描述,比那些走过混凝土桥的男性,更多地使用了关于性的想象。
是那些走过吊桥的男性“不正经”吗?
当然不是。
心理学家解释,吊桥摇摇欲坠带来的身体唤起跟性唤起几乎一模一样,因为有“迷人女性”这一显眼线索,那些经过吊桥的男性就会无意识地把恐惧当性兴奋。
顺其自然地,他们对故事的描述就多出了性的想象。
这也解释了事后两位女性接到的电话数量的悬殊——吊桥头的女性接到的电话数量是混凝土桥头那位接到的4倍。
走过相对危险吊桥的男性,摇摇欲坠让他们身体唤起,紧接着接触迷人的女性又让他们误以为这是性唤起,性唤起又会赋予他们陷入爱河的感觉。
于是,他们打爆研究者电话,与其说是咨询实验,不如说是求爱。
庄严而神秘的爱情,很多时候就如同儿戏,实验中那些经过吊桥的男性,那时只要碰上任何一位不算“碍眼”的女性,他们都极易爱上对方。
这就是科学不讨喜的地方,很容易刺破浪漫的美好想象。
当你在感叹缘分神奇的同时,可能恰恰是一场随机抓阄的游戏。
然而,这恰恰是人类大脑运行的基本方式:往往化妆成理性的思考者,其实玩的是随机挑选的游戏。
我们的大脑可谓是“又菜又爱玩”,凡事总喜欢寻根问底,但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任何出现在眼前的事物都可能被它们归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箱子里放入一只白鼠,一个链接压杆的食物投喂装置。
白鼠在箱子里自由探索,当它触碰到压杆时,就会触发投喂装置,食物自动掉下来。
接连几次后,白鼠就认定压杆是神奇的食物生产机器,只要一压,就会生产出可口的食物。
实际情况是有没有食物投喂,在于实验者是否放置,而不在于压杆。
但白鼠不知道,也不相信,数次按下压杆获得食物,让他相信食物只与压杆有关。
所以,但凡有食欲,白鼠都会去按压杆。
你可能觉得那是白鼠头脑简单,人可不容易糊弄。
真的是这样吗?
还记得当年在学校的情景吧?
只要下课铃一响,你马上就饥肠辘辘、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赶到食堂。
铃声和食物有关系吗?
唯一的关系是经常铃声都在你饱餐一顿之前响起。
无形中,你的大脑就会认为,是铃声带来食物。
多年以后,即使你已经毕业,一听到铃声你都还会流口水。这说明了大脑的归因是多么的不可靠。
事实上,大脑总是有把时间的先后当因果的倾向。
如果你经常在入睡之前听音乐,渐渐地,大脑就会认为是音乐造成你的入睡。
所以,即使是大白天,只要听到类似的音乐,你就会昏昏欲睡;相反,如果夜晚没有听到类似的音乐,你往往辗转难眠。
大脑总会标榜自己的理性思考,但经常都是抓到谁就是谁。

研究人员把一群孩子带到一个摆放着各种玩具的房间。
孩子们欢呼雀跃,恨不得马上就能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这时候,研究者站了出来,命令孩子不能触碰玩具。
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眼睛里闪现出掩盖不住的怒火。
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们,可以自由玩玩具了。
怎料,刚刚还十分迷人的玩具忽然间就不香了,只见孩子们动作粗鲁,有的还故意对玩具摔打和破坏。
只因遭受一次挫折,就让心爱的玩具立马变成发泄的工具。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小孩子天性,成人可不会这样蠢。
成人是不是更聪明,你完全可以自己验证。
当赏识你的领导遭受挫折时,你故意到他面前晃悠,看看你会迎来夸奖还是遭受厄运?
心理学家解释,当人们内心遭受不适体验时,就会聚集能量,而大脑只要找到安全的能量投放对象,就会一股脑发泄出去。
大脑也会欺软怕硬,孩子们不敢违逆研究者,只好用玩具发泄,下级往往是上级的完美出气筒。
老公被领导批评,回家后吼妻子,妻子打孩子,孩子踢狗,狗咬陌生人。
大脑通常不会承认攻击是因为发泄怨气,而是寻找发怒的线索,欺骗对方和自己:这是就事论事。
网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喷子?
通常并不是他们包藏祸心,而是遭受生活的打击后无意识地发泄怨气。
如果不经过冷静的内省,我们很难发现大脑的伪装,总以为自己喷出的是真知灼见,且绝对就事论事。
我们的大脑远不像它们标榜的客观理性,经常都是随机归因,以理性思考的名义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和寻找替罪羊之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了解大脑的把戏后,我们恰恰可以将计就计,打造出更完美的人生。
我们应该对“突然的心动”更加审慎,避免被简单的唤起卷入一场不可靠的爱情。
我们可以用大脑的先后归因习惯塑造良好的行为。如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吃饭,假以时日,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把做作业和享用美食的美好体验绑定。
我们了解挫折攻击理论后,就明白遭受的冷嘲热讽往往与自己无关,基本是攻击者受伤后的呼救伪装。要想建立和谐的关系,不在于针锋相对,也不在于改变自己,而在于抚慰那些用坚硬外壳包起来的受伤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