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提起婆媳关系,大家一定会想到这四个字:
远香近臭。
的确,对于两个本来生活习惯和方式都有差别的陌生女人来说,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打扰,才能更容易去建立好的感情;
若是过分地强融在一起,或者一方不顾另一方的感受,一味地要求“亲近”,反而会破坏掉两个人之间仅存的好感,甚至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矛盾。
说到底,婆媳之间其实最缺不了的就是分寸感,双方都能认清自己的“位置”,不逾矩、不打扰,婆婆不一味干涉儿媳的生活,儿媳也不对婆婆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两个人的关系才能和谐一点。
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婆媳之间最应该如此。
两个人虽说是因为同一个男人而结识,但归根结底,都只是独立的个体,谁都不亏欠谁。
婆婆不要认为儿媳娶进了门,就得和儿子一样听自己的,有意或无意忽略儿媳的感受,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同样,儿媳也不能对婆婆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只有互相尊重、保持应有的距离,婆媳两个人才会都自在又没有压力地相处。
27岁的冉冉刚结婚三个多月,本来打算和丈夫好好过一下二人世界的她,却遇到了“很尴尬”的矛盾。
“大概从婚后的一个月开始,她就时不时来我家,最初是一个人搞突袭,后来便带了姑姐、伯母、姨舅这些亲戚……来就来吧,还非要在家里吃饭、留宿,说是给我的新家带来点人气儿,省得家里太冷清、没活力。唉,我真是对她很无语!”冉冉抱怨。
冉冉口中的“她”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婆婆。
说起来,结婚前,婆婆看起来也明事理,婚事从不干涉,而且还表示以后不会打扰冉冉小两口的生活。
谁知,冉冉结了婚没多久,婆婆就变了样,似乎忘记了自己之前所说的话、所做的“承诺”。
冉冉住的地方离婆家、娘家都不远,当初结婚,为了让她们小两口儿留在当地,双方父母商量后,不但各拿出了30万,首付了一套130多平的房子,而且还均摊了装修的费用。
也正因为此,为了让父母们放心,自从入住后,冉冉便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公婆以及父母各一把,她本想着父母们会像接到钥匙那一刻所说的那样,想来她家里就会提前打一声招呼,未曾想,事实却让她大失所望。
一开始,婆婆是一个人到冉冉家“考察”,有时是叠叠被子,有时是把屋子里的物品摆放一下。
想到婆婆可能太爱操心,每次看到婆婆来家的“痕迹”后,冉冉都是不动声色地改变,她每天出门之前,都会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一下,以此想告诉来访的婆婆,她能打理好自己的家,望婆婆能识趣一些,别再不请自来。
谁知,即便如此,婆婆依旧雷打不动地隔两三天就来一趟,有几次,冉冉下班回到家,打开门竟发现婆婆坐在客厅看电视。
“我出门遛弯儿,转到了你们这附近,就想着过来看一看。”婆婆总是这样解释。
对于婆婆的话,冉冉觉得有些可笑,婆婆家在市外的郊区,虽然离她家不是太远,但开车最快也得一个小时,如果是坐公交车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有谁遛弯儿会那么折腾?
想到自己娘家就半个小时的车程,父母都从未来家打扰,冉冉心中有些不平衡,她想了想,于是耐着性子和丈夫讲了一下婆婆的情况,希望丈夫可以出面做一下婆婆的思想工作。
好在丈夫还算靠谱,听了她的诉求后,虽然有过迟疑,觉得是变相在赶父母,但最终还是劝阻了婆婆。
按理说,听到自己儿子“别再搞突然袭击”的安排,做父母的,多少都会自觉一点的吧?冉冉也是这样想,她本以为有了丈夫的叮嘱,婆婆一定会有所改变,谁知,婆婆是不再来她家“考查”,但却做了另一件让她傻眼的事情。
大概结婚三个月的一次周末,婆婆带着大姑姐一大早就登了门。
对于婆婆和大姑姐的突然出现,冉冉尽管有些生气,但想到毕竟是丈夫的家人,过来看一看也情有可原,她不能不知好歹,只好强颜欢笑地接待。
当天,大姑姐不仅在她家吃了饭,而且还住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和婆婆离开。
如果说婆婆“就此打住”,冉冉对她还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怨气,可婆婆竟“一发不可收拾”。
姑姐来之后的一周,婆婆带了大伯母来家,声称和伯母一起来市区买点衣服,赶不上回家的末班公交,于是就来她家串个门儿。
“以前,小磊的大伯、伯母对我们家没少帮衬,对小磊也是关爱有加,如今小磊结了婚,你伯母来家喝杯热茶,自是应该的。”婆婆笑着说。
看婆婆把话说到这份儿上,冉冉也不好当着伯母的面再去拒绝,再加上丈夫回到家后也并无太大的意见,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婆婆在她家像女主人一样,带着伯母处处参观房子,安排她准备晚饭、给伯母收拾一间过夜的屋子。
在这之后,婆婆似乎是尝到了“甜头儿”,又陆续带了大姨和四姨来家吃饭、留宿。
眼看着婆婆越来越没有分寸,丈夫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冉冉只好委婉劝婆婆,她来家里可以,但亲戚能不能不来,毕竟也不是至亲,又不熟悉,没必要非得串这个门儿。
婆婆理直气壮,“怎么不亲?人家又不是时不时过来,就偶尔串个门儿怎么了?这以前,小磊没结婚,她们都是来家转一转的,难道小磊结了婚就得和这些亲戚断绝来往了?再说了,你们住的房子我也是出了力的,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拿出来了,难不成让亲戚过来看一看,还不行了?你们小两口住这么大的房子,平时冷冷清清的,我带亲戚过来,都是给你们添人气儿的,别不知好歹!”
看到婆婆的态度,冉冉颇为无奈:婆婆觉得家里冷清,她可不这样想,她甚至认为亲戚来家打扰才最是厌烦。可是,直接怼回去吧,肯定要和婆婆闹不愉快,她刚结婚,自然不想搅了一家人的和气;但若一直由着婆婆,那以后呢?婆家那么多亲戚,婆婆都让他们来串门儿该怎么办?
思来想去,冉冉便做了一个决定,如果婆婆再这么没有界限,她一定不会再让步,绝对会有所反击。
就这样,昨天上午,当婆婆带着大舅和舅母来家时,尽管冉冉有些无语,但她仍笑意盈盈地招待了他们。
只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冉冉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坐在沙发上尴尬地说几句客套话,她主动带着大舅和舅母参观了整个房间,并且很是真诚地感谢了婆婆在买房一事上对自己的帮助。
就在大舅和舅母感叹着冉冉的懂事,以及婆婆很是满意冉冉的表现时,冉冉笑着又说了一段话:
“舅舅、舅母,按理说,你们第一次来我家,我不该唐突的,可我也是没办法了。我家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我住的房子是两个父母一起拿钱付的首付,我和小磊每月还贷,可没想到压力太大了,快要支撑不住了……都怪我们没本事,工资低,还害父母们几乎都掏空了家底儿,不知你们手里宽不宽裕,可否暂时支持我们一下?妈说了,咱们都是亲人,以前都很亲的,所以,我才会冒昧地开这个口。你们放心,等我和小磊攒到了钱,一定会第一时间还你们的。”
可能没料到冉冉会这样说,不光大舅、舅母目瞪口呆,就连婆婆,都是当场不顾形象地惊呼,“你在那胡说什么!”
冉冉故作难为情,“妈,都是亲戚,没必要再隐瞒了,过得不好又不丢脸,谁都有难的时候……”
只不过,她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婆婆粗鲁地打断,“好了!你别再乱说了,下楼去看看小磊买好菜没有!”
接着,婆婆又笑着对大舅、舅母说了一句话,“哥、嫂,你们别理她,没有那回事儿!那个,咱们要不今天出去吃饭,就不在家里做了吧?吃完饭,正好带着你们去附近转一转。”
大舅、舅母很是尴尬,只是一味地笑,就在冉冉换好鞋打算开门时,舅母开了口:
“我们就和小冉一块下楼吧!你们也不用忙活了,我们还有事儿,这就得走了。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咱们还能再聚……至于小冉说的,我们回去会考虑的,到时候要是手头儿方便,肯定会帮帮的。”
尽管婆婆极力挽留,但大舅和舅母执意要走,不仅如此,他们连送都不让送。
眼睁睁看着冉冉把来家的客人又“赶走”,婆婆觉得自己脸上挂不住,对着冉冉狠狠发了一顿脾气,称她太会装、太有心机,自己以前看错了她!
对于婆婆的指责,冉冉并没有生气,相反,她很有耐心地一直等待婆婆发完火,看到婆婆冷静下来后,才缓缓开了口:
“妈,您要是想和家里的那些亲人走动,完全可以在老家,没必要非得把他们带到我家。我知道,您可能也是想炫耀一下这大房子,毕竟儿子在城里扎了根,值得骄傲,但现在这个房子,不只是您儿子的,也是我的,您想一想,如果是我妈隔不久就把家里的亲戚带过来,小磊会不会厌烦?这人哪,亲或者不亲,可不仅仅是看表面的,您看,我还没提一下钱的事,大舅和舅母跑得比谁都快!这样的亲戚,偶尔您和他们走动一下,唠下家常就行了!何必非带上我呢?您真的想看到咱们因为这些亲戚,闹得脸红脖子粗?”
婆婆嘴上不饶人,“你不要说那么多没用的,家里来个亲戚怎么了?谁家没有亲戚走动?”
冉冉笑了笑,“我说了,您可以随意和亲戚走动,但不要带上我,我真不喜欢被打扰,妈,我们年轻人真的和您们的习惯不一样!您若再一意孤行,我会有一百种办法。”
婆婆不再反驳,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她长叹一口气,“以后我不会再自作主张,带他们来你这串门儿,我要来你们家,也会提前说,但你不能再有说法。”
冉冉大笑,点了点头。
不知大家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听冉冉说完的第一反应就是,她真的太聪明了!能有理有据又不伤和气地解决婆媳之间的问题,真的很“巧妙”。
其实,关于婆媳矛盾,我一直崇尚的都是:和平解决。
婆媳两个人能相处到一起更好,实在处不到一起,那就敬而远之,没必要弄得苦大仇深。
就像最容易产生分歧的生活习惯方面,如果婆媳之间真是发生了口角,那就尽量留有一点余地,没必要怼来怼去比谁狠,任何的争吵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粗暴或强硬地迫使对方作出让步、妥协。
对婆婆来说,若和儿媳发生了矛盾,如果你不能左右儿子的意见,无法强迫儿子离婚再娶,那么,真的不必对儿媳太过苛刻,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有求于儿媳;
同样,对儿媳而言,若和婆婆没有原则性的冲突,如果丈夫对你好,你也不愿为此就冲动离婚,那么,也没必要和婆婆撕破脸,因为,再爱你的人,也无法容忍你对他的父母横眉冷对。
很多时候,给别人留有余地,其实往往都是给自己最好的退路。
那些亲戚占便宜可以,一提钱跑的比兔子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