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其他平台的搬运者们,现在头条平台已经开始自动维权了,再次跟你们说一声,别在其他平台搬运我的文章了,如果搬运了,不是我找你们维权,是头条平台自动维权,我想放过你们都不行,感谢各位粉丝和平台,最近的流量多一些了,但是我写的东西怎么说都小众,搬运我的东西你们赚不了几个钱,别费力不讨好了,搬点流量水文它不香吗?
清初顺治年间,朝鲜使节来北京朝贡,负责接见的汉族官员看见还着明朝衣冠的朝鲜使者顿时感慨万千,有人偷偷抹泪。
但当时间来到乾隆年间,便再无此类情况出现,看到身着传统汉人衣冠的朝鲜使臣时,清朝的汉族官员非但不感慨,还嘲笑他们“穿得像个戏班子”。
有些问题,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有些事情,只能用时间来解决,有些东西,只能用时间来消磨,时候到了,一切水到渠成,时候没到,过多努力只能适得其反,权力如快刀,但时间似流水,刀永远不能斩断水,是的,永远都不能……
“余孽”难题当前互联网上关于秦国的话题中,“六国余孽”问题绝对是一个大话题,很多人坚持认为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秦始皇太仁慈了,没杀光“六国余孽”,让六国旧贵族能够在秦末形成反扑,如果秦始皇灭六国后立刻杀光六国旧贵族,那么大秦江山就能千秋永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第一,秦始皇不是灭霸,他不能打一下响指就能“六国余孽”们立刻消失,他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帝王,他在下达的所有政令都必须去考虑执行难度和执行成本。
第二,六国“余孽”们不是傻子或木头人,他们不会站在那里等着砍脑袋,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自救,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直接造反、背后暗杀、隐藏身份、流亡山泽等。
想回答杀光六国“余孽”这项政令可不可行,就要先将自己想象成六国“余孽”,你要使出你的浑身解数,看看自己能否在秦灭六国的时代背景下求生,如果你认为所有的路都是死局,那么杀光六国“余孽”的政策就可行,反之,则不可行。
好,现在请把自己想象成六国“余孽”,让我们回到那个六国相继被秦帝国灭亡的时代。
大危机假设你是一名六国贵族,现在六国都被秦灭了,以往的六国土地都变成了大秦的郡县,原本你祖祖辈辈继承的土地没了,但是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现在你不得不去认真考虑一下你自己的生存问题了。
你的选择余地不算多,要么服从大秦的安排,要么逃亡。
怎么选,首先取决于你是个什么样的贵族,如果你是大贵族,甚至是六国王族,那么你最好麻溜选择逃亡,因为秦始皇可不是绝对的“仁慈”,他并非一个六国“余孽”都没杀,六国王族的命运大多比较悲惨。
韩王安在投降四年后被杀。
赵王迁在投降后真被迁了,他被安排在房陵的一个“豪华”的……山洞里,一直软禁至死。
秦军水淹大梁,魏王假出城投降后,当场就被秦将王贲给杀了。
楚王负刍被俘后下落不明,昌平君熊启接任楚王后兵败被杀。
燕太子丹因为策划了荆轲刺秦而被秦国点名诛杀,最终其父王拿了他的脑袋做投名状,但是燕王喜杀儿子表决心并没有换来秦国的原谅,燕王喜被俘后直接被王贲杀死(又是王贲)。
齐王建乖乖投降后被安排在共地,秦国官员不给他食物,将其活活饿死。
有人可能会问,六国王族都投降了,秦始皇怎么还杀他们,利用他们的威望维护自己统治不好吗?
好,当然好,甚至秦始皇在最初也是这么做的,但结果出事了。
二王连叛韩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第一个灭掉的国家,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1年),秦军占领韩国都城新郑,韩王安投降,秦收韩地,设颍川郡。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秦灭韩时,五国尚在,如果秦始皇直接将韩王安处死,并严厉惩戒韩国旧贵族,势必给其余五国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理预期,让其余五国的国君和贵族们同仇敌忾跟秦国死磕到底。
所以秦始皇对韩王安的处置还算比较宽松,把其迁到楚国旧都郢,好吃好喝的养起来。
但是在韩国被灭的4年后,韩国旧都新郑却发生了大规模叛乱,新郑的叛乱不用想,肯定有韩国旧贵族的深度参与。
新郑叛乱后,秦始皇做了两件事:第一,干掉韩王安,第二,派楚考烈王之子昌平君前往楚国旧都郢。
这个昌平君,很多历史学家都分析过,他可能是秦始皇的岳父,扶苏公子的外公,秦始皇派他到楚国旧都郢,应该是要利用他楚国王族的身份去安抚楚人,避免郢成为第二个新郑。
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新郑叛乱时,秦始皇正在筹备灭楚,他最初采用的李信的20万军队灭楚的方案,就在李信军刚刚进入楚地一路攻城掠地时,昌平君却在郢倒戈了。
昌平君的突然倒戈让还处于进攻态势的秦军措手不及,李信军不得不回军平叛,项燕率楚军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然后突然发起进攻,秦军全线崩溃,这是秦灭六国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
叛变的昌平君随项燕回到楚国,在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后,同为楚考烈王之子的昌平君熊启被楚国贵族们立为楚王(这里《史记》上有出入,《秦始皇本纪》说是项燕立的昌平君,《王翦白起列传》里项燕此时已经死了)。
韩王安和昌平君的先后反叛让秦始皇对六国旧贵族,尤其是王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从原来的安抚转变为或直接杀死,或间接搞死。
王贲和父亲王翦一样是个政治敏感性很高的人,他能连杀魏王假和燕王喜,并且杀掉这两个王后没有受到任何惩戒,说明王贲此举是符合秦始皇心意的。
韩王安和昌平君反叛后,秦始皇对于以六国王族为首的大贵族们态度尤为严厉,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六国大贵族,那么你最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赶紧逃亡,虽然跑不一定会成功,但是跑能够获得的生存概率比不跑要高一些。
而如果你是一个中小贵族,那么你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你有充分的理由痛恨秦始皇,但是又不得不按他的要求去做,秦始皇对于中小贵族的处理方式也更能体现其高超的政治手腕。
豪强入咸阳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原六国境内的富户、豪强(大多数都是六国旧贵族)全部迁往咸阳附近居住。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要削弱六国旧贵族的力量,其实秦始皇这一招算是打蛇打七寸,所谓贵族,其能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世袭的官职,第二是家族的土地,至于那点钱财,是最最不重要的。
秦灭六国后,是从秦国派人去任命各郡县官员的,旧贵族们世袭官位的权力也便被同时剥夺了,而将他们迁移到咸阳居住,等于将他们的土地也一并剥夺,旧贵族们的能量主要就来自于官职和土地,这两样都没有了,他们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秦始皇对于分寸的把握也是比较好的,对于六国旧贵族的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相当于要了他们的大半条命,但是他们至少生命无虞,用曹爽的话说就是:仍不失为富家翁。
好,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原六国的中小贵族,面对秦始皇这样的命令,你内心会怎么样?当然会愤怒,你的官位和土地都被夺走,还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咸阳居住,你在当地积攒多年的政治能量全部归零,在你的心内里一定已经问候了秦始皇祖宗十八代几百遍了。
但是轮到真正做决定的时候,你大概率还是会接受秦始皇的命令的,因为如果选择逃亡,你同样得失去土地和官职,而且要始终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六国旧贵族们接到这样的命令时,秦帝国的统治可还稳如泰山呢,没人能够想到十几年后秦帝国土崩瓦解,六国纷纷复国。
如果事先不知道秦帝国会在几十年后灭亡,亡命山林和前往咸阳相比显然是一个更糟的选择。
通过对大贵族的杀,和对中小贵族的迁,其实秦始皇大体上已经完成了对六国“余孽”们的拿捏,作为六国精神象征的王族已经被从肉体上消灭了,各地的土地贵族们已经被剥离土地迁往咸阳了,他们的政治能量已经被削弱大半了,六国“余孽”这个群体能够造成的威胁已经被排除大半。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秦末大乱时,六国王族后代纷纷复国了,且各路反秦武装中也不乏六国旧贵族的身影,说明秦始皇杀和迁的还是不够干净,或者不该迁,应该直接杀。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秦末天下大乱时各路起义军和复立的立国国君的身份就知道答案了。
漏网之鱼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秦末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在数月之内先后攻下铚、酂、苦、柘、谯、陈等地,随后陈胜在陈地称王。
当时起义已经在楚地以野火燎原之势蔓延,秦帝国在楚地的统治已经基本瓦解,但是在其余关东五国,秦国依旧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统治,为了牵制秦国在其余关东五国的力量,陈胜决定派自己的部下前往关东五国,帮助其复国,以此来牵制和削弱秦国的力量,为自己减轻压力。
武臣、张耳、陈余等去了赵国,请注意,武臣本来就是陈胜集团的人,张耳、陈余也是先去投奔了陈胜吴广,后来才被陈胜派去的复立赵国。这些人是复赵的真正主力,后来武臣直接当了赵王,武臣被杀后,张耳陈余才拥立的赵王歇为王,哦,对了,张耳陈余是魏国大梁人,并非赵国贵族。
立魏王咎的也是陈胜集团的周市,当时魏咎原本在张楚政权控制区,是周市打下魏地后认为要立一个与魏国王族还能粘上点关系的人为魏王比自己直接当魏王要好,所以才把魏咎接过来当魏王。
赵国和魏国的复国,事实上班底都是陈胜军牵头的,原六国贵族只是被叫过来当王的。
其实项梁立的楚怀王熊心也是一样,这个班底的核心是项梁的八千江东子弟兵。
在秦末大乱中,六国旧王族并不重要,就算当初秦始皇下大决心,不止干掉六国直系王族,旁系的也干掉,陈胜、项梁们还是能找出旁系的旁系来顶上王位。
当然,在起义军中也确实有六国的大贵族发挥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梁,作为楚大将军项燕的儿子,项梁是妥妥的楚国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楚军也确实是灭秦的绝对主力之一。
但是,项梁项羽叔侄没被杀可不是因为秦始皇仁慈,而是因为跑得快,躲得好。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史记项羽本纪》
包括在复立赵国时,起到极为重要作用的张耳、陈余二人,他们也不是因为秦始皇仁慈才保住命的,而是因为二人在被通缉后及时隐姓埋名,把真实身份隐藏的比较好。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还是那句话,任何现实世界里的政策都必须考虑执行难度,政策如何规定是一回事,执行情况如何又是另一种情况,再好的政策执行不下去,其意义约等于零。
在当时那个技术高度不发达的时代,要抓住所有贵族,或要杀光所有贵族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漏网之鱼。
秦帝国灭亡时,被赶到咸阳的那群豪强们其实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最多就是在刘邦入关约法三章时表示欢迎刘邦,积极为反秦事业四处奔走的是那么漏网之鱼,关键问题是漏网之鱼是不可能被彻底赶尽杀绝的,只有一部分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下去的。
这些漏网之鱼们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并不取决于他们的能量本身,而是取决于秦帝国的混乱程度,如果秦帝国的国家机器运行良好,他们就是能力通天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如果秦帝国的统治基础崩溃,他们就能呼风唤雨,掀起惊涛骇浪。
当然,你还可以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还是因为杀的不够干净,应该跟六国贵族有一点关系的不问缘由,全部杀光,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如果要这么说,就要讨论到另一个群体了。
谁是贵族?按照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贵族的爵位要传递给嫡长子,其余儿子的爵位则向下递减,即便是天子之后,如果不幸5代都不是嫡出,也就降为庶民了。
好,现在有一个问题,那些已经没有了贵族身份(没资格继承爵位),但是往上数几代又确实是贵族之后的人,他们算不算贵族,他们该不该杀,或该不该迁走?
如果按照当今网友的思路,那必须得杀呀。
如果从结果反推,这样的说法没问题,因为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一个站出来瓦解秦帝国统治的还真就不是那些躲起来的旧贵族,那些贵族多少还稍微观望了一段时间,而各地的小吏们没有丝毫犹豫,天下一乱,他们立刻跳出来杀当地的地方官。
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国当时的治理地方的原则是大官秦国派,小吏地方找,所以在秦帝国统治有效时,秦国派的官员们权力很大,但是在秦国统治瓦解时,这些官员就是孤家寡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当地的小吏们能够非常轻松地将他们的脑袋砍了。
而这些吏,多多少少都有些文化和见识,也多多少少在祖上能跟贵族们扯上点关系,他们在以秦官为核心的统治系统中,没有上升空间,还要干最脏最累的活,所以他们对秦官的痛恨很深,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们第一时间杀了自己的上司。
按照这样的思路,确实,杀光所有跟六国贵族有关系的人,就没有这些小吏们造反,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
但是,秦始皇是现实世界里的帝王,他的统治需要人的执行,如果连只能当小吏的与六国旧贵族关系很远的人都要杀,那么他要怎么统治国家呢?再者,如果要杀的人如此之多,激起的反抗也势必是惊天动地的,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明明有更好地控制六国旧贵族的方法,你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可能导致你政权覆灭的极端方法呢?
现在人们给出的杀光六国旧贵族的所有理由,都是基于上帝视角,以结果反推原因,可秦始皇没有时光机器,他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年撒手人寰,他也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
六国记忆关于六国旧贵族问题,秦始皇事实上已经做出了在当时最好的选择,他在社会不爆发大动荡的前提下,尽量削弱了六国旧贵族的能量,当然,贵族已经在六国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想要将这些能量彻底消灭,秦始皇需要一位帮手,就是时间。
这时间甚至不需要太久,只要一代人,只要秦帝国的国家机器能够稳定运行几十年,经历过六国时代的遗民大多数离世,六国旧势力对秦帝国的威胁就自动解除,虽然千秋万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但偏偏秦始皇在半百之年就撒手人寰,他的突然驾崩,让这架高效运行的国家机器立刻从上到下都陷入危机。
权力中枢上,赵高李斯把皇权分解架空,留一个只能当吉祥物的秦二世,历史上第一个架空皇帝的权力怪物,在皇帝出现12年后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随着秦始皇的离世和帝国权力中枢陷入重大问题,地方的治理上也出现巨大问题,本也就已经处于高压状态下的秦帝国,在陷入极端内耗的中央政权的胡作非为下终于出现了裂痕,而对于一个高压下的帝国,裂痕就能要命。
此时六国灭亡只过去了12年,六国记忆还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六国时的战争记忆,以及这12年服不完的徭役、兵役的记忆一同从那个陈胜的家伙砸开了这道裂缝里向外涌,反噬开始,秦帝国的命运基本注定。
造化弄人,六世余烈,十年一统,三年土崩瓦解,时间有时显得很快,有时又显得很慢,快慢转化间一个个王朝辉煌登场又灰飞烟灭。
2009年,由诺兰导演执导的电影《守望者》上映,这部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深意的超级英雄电影的主题句《时光飞逝》在最后唱到:
慢的会变快,快的会变慢;如今的主流,在未来将沦为末流,因为时间正在飞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