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直想聊的话题。
扁平化,是房价差趋小,导致板块的价值序列混乱。
什么意思呢,以前大家会用断裂带分割线思维去切割价格,区域和区域之间,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房价因为分割线而导致两个完全不同的价格体系。
比如我们常说的主城区或者中心城区,因为这里是中心,房价是天然贵过外围的。除了区域之外,还有用学校、道路、商圈等来切割,典型如苍梧学校、花果山大道。
从区域、配套上天然的差别,到同区域上不同小区的差别,城市房价体系保持一定的梯度差。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市场。你会发现,在不同区域之间价格不能用分割线式的判断了。
以前八九千的房价,只能买连云区、猴嘴、宋跳、赣榆、东海,海州城西。现在万达板块、市中心甚至苍梧板块,都有匹配的房子。而一万四五的价格预算,连云港百分之九十八的房子,随便大家挑了。
新房方面,比如连云区内,在售的新房不论什么板块,几乎都维持八千左右的单价。位于海州区四面八方的新房,均价聚集在一万三四的区间。而赣榆,除了新城区,老城区的板块价差也不明显。
这只是对比单价,总价上板块之间的价差也逐渐缩小了。
过去两百万,大概只能选择万达板块、市中心的刚改房。现在,除了前者两个板块,苍梧板块的改善房,垫垫脚也能够得着。
而一百多万的总价,之前是海州城西的舒适区。如今万达板块、市中心板块、吾悦板块也能有适合居住的房子。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连云港房价的逻辑:分割线逻辑不成立了,板块内的分化比板块外的分化更严重,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房价越来越扁平化。
为什么会出现「扁平化」?
第一个,消灭高估值,二手房跌幅汹涌。
炒股的朋友应该知道「估值」的概念。它不是真实价值,反映未来的「预期价值」。
并且,估值是一个相对概念。楼市上行期,大家容易追高,估值相对越来越高。
楼市下行期,随着资金撤离,市场进入减量博弈市场。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会逐步消灭高估值,使得估值逐步均衡化。映射到房价上,就是相对扁平化,价差逐渐缩小。
房价扁平化,利好头部板块。因为横向对比,头部板块的「性价比」更高。
但是,还需考虑到供需因素。过去近十年来,板块土地供应越多,意味着流入二手房市场的房源也就越多。
第二个,二手房与新房两种定价逻辑。
二手房与新房,仿佛都是各卖各的,你卖你的,我卖我的,一二手完全是两个市场。
这是因为二手房东们追求流通性,新房开发商秉持「利润思维」——
二手房成交价格,代表当下市场买家愿意支付的「实际价格」。而新房价格,是开发商综合各种成本利润叠加后,卖家们一意孤行的「决策价格」。
此外,横向对比新房价格,除了过去两三年地价差没有拉开外,还因为有些开发商想做改善,试图通过「产品溢价」,来拔高售价或者弥补地段上的不足。
新房有限价的时候不是市场价,现在限价放开了,又脱离了市场价。
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超过板块市场平均价格的房子,未来会不会好出手呢?超过市场太多的,二手卖得贵,未来流通性肯定较差,前车之鉴就是明悦天骄、观岚铭著。
从这个角度,我个人看跌市面上大部分新房价格。因为市场最终的定价权,主要由二手房掌控。
双核城市还讲啥房价,有点能力都要跑了
吊房子这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