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女人味”十足?依附人格、沉迷想象,二者“一毛一样”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9-26 12:01:59

再次申明:本人所有行文下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的1912年为止,时间跨度4600年之久。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中华文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纷至沓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但随着秦朝的一统天下以及一朝崩盘,具有“言必行、行必果”的法家思想就此遁入空门,从而为“仁爱恕道”为主旨的儒家思想走向前台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在大儒董仲舒的吆喝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一统江湖,对后世2000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为儒家思想的全方位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历史上的名人士大夫,乃至当今的文人墨客、官员百姓,都不乏对儒家思想的溢美之辞,纷纷对其所描绘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所向往,也为其“人人懂礼仪、处处德遍地”的礼仪之邦所痴迷,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齿有格”带来的心理感化,结合“仁爱”、“亲亲”等教导,又让人感受到它蕴含的浓浓“女人味”。

中华文明“女人味”十足之一:依附人格,二者一毛一样

中华文明“女人味”十足之一之处就是对强者的依附。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女人可谓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儒家祖师爷提出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进一步扼杀了女人的思想和自由,使得其完全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在今人眼光,这居然是惨无人道的表现,但因为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泡,很多女性也默认了这一依附条例,不仅诚惶诚恐服侍夫君,而且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面对儒家掷出的贞洁烈女牌坊——丈夫死了,妻子自杀相随,很多女性也义无反顾争夺,让人可悲可叹。

虽然时光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在这个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女性的依附人格似乎并没有根本改观。很多时候,拥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女性依旧以“弱者天然拥有庇护”自居,对封建王朝留下的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陋习趋之若鹜,并附以安全感为冠冕堂皇之理由,实则是女性持有的依附人格在作怪。

对于依附人格,儒家思想是再明白不过了。

创始人孔子曾就将依附人格上升为“至德”层次,并公开宣称:“文王之德乃是至德”。究其原因,司马昭解读得深:“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其仍视殷商为正统,故后世称之为至德。”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即便自己手握绝对实力,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依旧奉前朝为正统,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德行”,是需要昭示天下、树立典型的。故而孔子屡屡说道他要“教民怀德”,就是这个道理:老百姓天然不懂得什么叫做忠君事主,需要他去教化。

所以说,从依附人格角度来看,以儒家为主宰的中华文明与女性,二者显然“一毛一样”。

中华文明“女人味”十足之二:沉迷想象,二者一毛一样

中华文明“女人味”十足的第二个表现,就是逃避现实,沉迷想象。

正所谓“女人如水”,对于这个充满了力的相互作用的坚硬的物质世界,女性天然的“软弱”使得她们对这个世界“畏而远之”,感情丰富、第六感发达的她们也往往通过寻找强者进行依附,这也是其产生依附心理的重要原因。

由于天生对抗不了这个物质世界,注定了她们对这个物质不会感兴趣,而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女人在选择配偶时,对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无情”去除,也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对物质世界不感兴趣,但又饱富情绪,自然要释放。因此女人转而就奔向了想象的空间了。在这个风景如画、唯有自己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中,房子都是玻璃做的,男人的脸都是肖战和王一博的混合体,男人见了自己第一面,都是没道理的卑躬屈膝,并发誓要保护自己一辈子……

中华老祖宗何尝不是沉浸于想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早就过时,动物有灵性,植物懂我心也频频发生: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甚至于对现实失望转而沉浸于想象空间中的更是大有人在:明朝期振翮,一起去清都。

由于中华文明的想象空间太丰富,最后在后封建社会、科学正在萌发的明朝,居然发展出了想象哲学——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顺从民意”,“创心”提出了“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非是幡动,非是风动,二者心动”,将中华文明的想象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将中华文明和女人进行对比,中华文明是不是“女人味”十足?依附人格、沉迷想象,二者是不是“一毛一样”?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