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惯惊涛骇浪的多隆阿阴沟翻船死于流寇之手,左宗棠奉命挂帅西征

娇洋看过去 2025-04-25 20:41:55

同治二年(1863)十月,多隆阿率所部清军肃清关中所有回军据点后,损失惨重的回军在关中已无法立足,大部移师至关西凤翔府一带。

十一月,多隆阿派其麾下将领、总兵陶茂林率部直趋凤翔,被回变军围困长达460多天的西府大城遂得以解围。关中回众遭到清军剿洗,不得不背井离乡,遂溃逃的回军撤至西府凤翔一带,又逢瘟疫流行,染疫而死者甚多,居无定所,生活无着。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参加暴动的河南回军头目孙玉宝、马成功、陈云冲以及凤翔当地三十四回坊伊斯兰教阿訇共同出面,“联名顶经乞抚”。据《平回方略》记载:

“此处最巨者,则马姓、白姓、乌姓、海姓、乜姓、沙姓、赫姓、铁姓、苏姓、蘭姓、禹姓以及未知名之股,不知凡几,各有巨酋,蛰集蜂攒,皆曰求抚”。

老照片:甘肃回族上层人物

但回酋们这里提出的所谓“求抚、投诚”,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参加起事的人“先求安插地,且索旧业”。这就使陶总兵觉得事情很棘手,当然,这也不是他能说了算的,遂以“西征汧陇为急”,率军拔营西去,抚议搁浅,招降告吹。(铁马冰河wu头条号)此后雷正绾、曹克忠等继续率军攻打回军,陕西回军力不能支,分别由凤翔府、汧邑(今宝鸡陇县)、等地和邠州白吉塬、长武辗转西窜至甘肃境内。

同治三年(1864),陕西回军大部分已陆续退至甘肃庆阳府所辖的董志塬,分散驻屯于北至驿马关,南至邱家寨,西至萧镇,东至西华池绵延300里的大小村落中,总人数已由最初的20余万锐减至6、7万。董志塬地区北通金积堡,东边与陕西接壤,是控扼陕、甘的咽喉要地,在战略上进退有据;董志塬又是甘肃东部的产粮区,使屡遭挫败的陕西回军有了一块暂时的栖息地盘。

老照片

荡平关中所有回军据点的多隆阿将军意外战死

这时,清军悍将多隆阿在陕西周至被蓝大顺、李永和率领的滇川农民军余部打死,等于帮关中回军去掉了一个劲敌;甘肃回民暴动也已全面展开,清军的力量也由此被分散、削弱。甘肃乃苦寒之地,部署在此的清军兵力不多,实力羸弱,无力镇压;由陕西开至甘肃的多隆阿旧部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等部因主帅新死影响士气,加上兵力有限,且主攻方向是灵台、泾州、秦安、平凉一线,这就给在董志塬一带活动的关中回民军以休整的机会。

重组十八大营

利用清军主力与陇东回军鏖战的机会,陕西回军在董志塬重组了十八大营,其主要首领有洪兴、任武、郝明堂、禹得彦、白彦虎、孙玉宝、马生彦、蓝明泰、陈林、崔三(崔伟)、杨文治、马正和、冯均福、郭二阿訇、禹彦禄、关大阿訇、余振魁、邹玉龙等。这些回酋自称元帅,各有各的部众,在董志塬一带艰难地恢复着在关中暴动时所遭受的重创,逐渐展开与清军的较量,经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又开始分头攻打平凉、庆阳、固原以及静宁、隆德等处的清军。同治五年(1866),最凶悍的白彦虎、崔三等曾经率军攻入庆阳府城,烧杀抢掠一番后自行撤离。

老照片:董福祥部将马麒

陕西重燃战火,左宗棠临危受命

1866年(同治5年)12月,张宗禹、赖文光带领西捻军由中原捣入关中,“往联回众”,共抗清军。陕西回军余部便从甘肃各地大举东下——

“北路则扰及定边,东北路则扰及甘泉、延安、延川,东路则扰及宜君、洛川、韩城、郃阳、澄城,西南路则扰及秦州、凤县,纵横驰突,股数甚繁,步骑杂遝”。

陕回军配合西捻军从各路出击,陕西各地重燃战火,频频告警,清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在此期间,清廷委任沙场“老炮儿”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之后又任为陕甘总督,全权督办陕甘军务,率所部老湘军西上“剿捻攻回". 。这样,左宗棠这位富有镇压太平军经验的清朝大吏取代多隆阿成为捻军、陕回军的劲敌,他采取了最凶狠的战略,主张欲平定西北,彻底消灭回军,则——

”非先捻后回不可,非先秦后陇不可“。《左文忠公全集·奏稿》

他还认为:

“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则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于是他首先集中兵力攻打西捻军,使”回捻分离“。

待收拾掉西捻军后,再回过头去攻灭陕回军。一场更激烈、更血腥的大战一触即发。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0